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帮助今天的老年人,也是帮助明天的每一个人。认识老龄化的基本国情,把老年人的冷暖挂在心头,满足他们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才能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愿望照进现实。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近日,北京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正式启动,着眼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买不到、买不起”等问题;上海首次制订健康老龄化行动方案,旨在稳步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创造老年友好型社会,才能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老去。
人的年纪越大,需要的服务越多。一个看似简单的吃饭问题,就会让一些老年人犯难。现在,大量年轻人忙于工作和自己的小家,“空巢老人”明显增多,部分老人是煮一顿吃两餐,有的甚至煮一顿吃好几天,让人担忧。千门万户的关切,是“家事”,也是“国事”。
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67亿,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近年来,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顶层设计指引下,我国养老服务全面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养老服务制度框架持续完善。但是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比如,养老行业非常缺人,2021年5月,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多达600多万,但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
提高老年群体生活福祉,要在“老有所养”上下功夫。当前,我国大多数老人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那么,就要加强康养和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同时,要“打破”养老机构的围墙,探索智慧养老,形成“一对多”模式,让家政、物业、餐饮、物流等加入其中。比如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就要把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送到他们家中。
对于健康状态下的老人,应大力提倡老有所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事实上,像爱上网、爱旅游、爱运动、爱美容等过去年轻人独有的标签,正越来越多地被60后“新老人”群体所分享。今年8月,中国老年人才网已上线。调动、开发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老年人力资源,将有效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是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一个突破口。抓住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危机中育新机,“银发浪潮”也能催生“长寿红利”。比如,针对“新老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适老化产品,发展老年自驾旅游、老年智慧娱乐等消费新业态,将不断撬动养老产业升级。
帮助今天的老年人,也是帮助明天的每一个人。晚年孔子说自己“不知老之将至”,但一个人口老龄化社会却不能“不知老之将至”。认识老龄化的基本国情,把老年人的冷暖挂在心头,满足他们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才能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愿望照进现实。(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跑出新时代养老事业发展“加速度”
积极涵养健康老龄化理念


- 全球最大核动力集装箱船来了!这家央企船厂发布全球最大核动力箱船,15-20年更换一次“电池”
- 迈入“人造太阳”时代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开始运行
- AMD涨近10%、谷歌涨超5%!美股再掀AI狂潮,多模态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 51个转基因品种获审定通过 种业龙头为产业化主力
- 谷歌Gemini多模态技术望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 产业链公司受关注
- 小米新车上市临近,门店展车摆放确认中,产业链“摩拳擦掌”
- 首届OpenHarmony人才生态大会将开,华为等多公司支持,合作伙伴有这些
- 政策市场双重推动,充电桩布局加速,关注多元场景和新技术下带来的投资机会
- 多国禽流感疫情告急 重视动保板块机会
- 亚马逊大幅削减廉价服装卖家费用 相关企业有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