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遥:绿色金融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中国ESG投资将成为主流
序言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推进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各家金融机构努力探索绿色金融发展前沿领域。分别在绿色金融发展体系、投融资绿色低碳转型、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积极布局,为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发挥了开创者、引领者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金融界倾力打造《未来银行》绿色金融系列对话,探讨银行绿色发展之路。

嘉宾介绍

王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精彩语录

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而当下我国的绿色投融资仍持续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引导更多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投资仍是最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 王遥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作为经济血脉,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保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据了解,目前我国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2021“碳中和元年”,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其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到了1.1万亿。在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有何措施?

本期绿色金融系列对话邀请到领域权威专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遥。她表示,当下我国的绿色投融资仍持续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引导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投资仍是最迫在眉睫的问题。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经济低碳转型对金融支持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王遥表示,资金的需求侧和供给侧都存在诸多障碍。需求侧(企业端)转型意识比较薄弱,对转型的趋势和风险没有足够的认知,而供给侧(金融端)也存在绿色金融总量仍有不足、产品和服务结构不够平衡、绿色资金投向结构不平衡等问题。

展望未来,王遥表示,金融机构作为提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服务的行业主体,需重点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权益等多种形式,撬动民间绿色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方面的项目投资,缓解环境问题对于财政的压力。同时,积极推动产品创新以提升各个市场主体参与绿色金融、碳金融、ESG、可持续金融实践的积极性。

谈及投资机会,王遥认为,绿色投资势必会蕴藏大量机遇,未来我国传统绿色金融服务将进一步创新升级、更加个性化与多元化,碳中和债、可持续挂钩债券、乡村振兴债券等专项用途绿色债券相继推出,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将不断绿色化升级创新。另外,随着全国市场的不断完善,碳金融也将衍生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为绿色投资带来多渠道选择。

Part1:绿色金融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金融界:“双碳”目标背景下,您认为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与碳中和目标存在哪方面的差距?

王遥:我国已经发布推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总纲领和顶层设计,绿色金融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能源体系将面临重大变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蕴藏着大量绿色投资机会,传统绿色金融服务将不断升级。同时企业与金融机构对于绿色投资的需求日趋增加,将带动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升级创新;

其次,转型金融将迎来重要发展风口,与绿色金融形成合力。转型金融具备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强调经济活动、市场主体、投资项目和相关资产向低碳和零碳过渡,实现高碳棕色资产的绿色转型,也顺应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先立后破”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的要求;

此外,我国的碳金融将迎来飞速发展与创新。随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将衍生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发展。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经济低碳转型对金融支持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虽然日趋完善,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过程中,仍存在资金和产品等方面的差距。一是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而当下我国的绿色投融资仍持续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引导更多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投资仍是最迫在眉睫的问题;二是绿色金融产品种类不够丰富,多样化和流动性方面仍需提升,碳市场和碳金融产品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限。

Part2:高碳行业转型升级亟需资金支持

金融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哪些问题与阻碍?

王遥: 从资金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障碍。

首先,从需求侧(企业端)看,一些企业的转型意识比较薄弱,对转型的趋势和风险没有足够的认知,不懂要转型;一些企业认知到要转型,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下,很多企业都感知到了转型压力,但对于所属产业和企业自身未来转型的路径和目标是不清晰的,所以不愿主动转型;近年来,在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还有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压力,没有将低碳转型纳入考量;此外,最核心根本的阻碍是,由于环境违约成本依然较低,一些企业认为不必转型。

从供给侧(金融端)看,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绿色金融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总量仍有不足。从量上来看,2022年上半年绿色信贷达到19.55万亿,占本外币贷款余额的9.47%,不到10%。绿色债券发展速度快,2022年上半年,大概新增4000多亿元,占境内总债券发行额度的1.29%,占信用债发行规模的4.49%,整个比例还比较小。另外市场上也有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创新,但总量较小;

二是当前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结构不够平衡,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为辅,其他金融业态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支持更为不足;

三是期限错配问题仍需解决。企业对中长期、金额大的贷款比较青睐,但是金融供给从防风险的角度来说,除非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更多发放的是一年期、三年期贷款,存在着期限不匹配的问题;

四是绿色资金投向结构不平衡。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在转型过程中,高碳行业在转型过程中其融资空间更易受限,部分行业融资收缩过快则更易引发风险,因此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非常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当下我国的绿色投资集中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领域,而转型项目资金缺口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现象,金融领域大量从高碳行业撤资的现象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其实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如何更好地在结构上支持到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并且推动这些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Part3:未来还需大力推动股权类融资工具

金融界:面对绿色金融总量仍有不足、产品和服务结构不够平衡、绿色资金投向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改进?有何建议?

王遥:针对以上问题,我建议我国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是金融推动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产业政策、财政税收等政策,确保协调统一。绿色金融指引政策应和监管部门政策,以及各部委出台的绿色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协调。

二是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要双推动。我国金融领域对于转型金融的创新发展还存在众多可能,中国人民银行也在积极研究转型金融相关标准,建议形成科学和明确的支持框架,并提供规范化转型计划的信息披露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在经济转型、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支持传统行业向低碳或零碳转型,多地也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项目的实施。未来,还需大力推动股权类融资工具,包括推动高碳产业转型升级的基金、PE/VC基金、并购基金等,以及相关保险产品和其他风险缓释工具、证券化等。

三是不断提高金融行业从业者的绿色发展意识与能力。金融领域对产业下一步的转型方向必须要有充分的认知,才能有效制定助力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因此,金融机构可通过与高校、智库等机构合作开展培训,加强员工对于绿色转型、气候风险及环境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培养并储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可在金融机构内部、各机构之间以及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开展相关合作,进行绿色金融相关信息与成果共享。

Part4:中小银行业务需立足地方,避免同质化竞争

金融界: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更具优势。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应该如何进行差异化竞争?

王遥:中小型银行具有资产规模小、业务范围区域性强的特点,相比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其风险控制能力较差、业务经营能力有待提高。在面临同业竞争激烈以及跨区域经营监管从严的压力下,中小型银行迫切需要构建自身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进而实现银行转型。而扩大绿色金融业务,将为中小银行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中小型银行可从以下方面侧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绿色产业普遍存在投资周期长、短期收益低等特征,短期仍面临投入产出的博弈。中小银行应着眼于绿色金融业务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行业、组织、机制、产品,以及相应的实施路径,并保持各类资源的持续稳定投入,逐步建立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绿色金融业务经营模式、产品服务体系和内部管理机制,推进业务发展行稳致远。

二是明确市场定位,提升绿色业务经营能力。中小银行的经营具有区域性特点,业务发展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因此,中小银行应不同于大型银行的全类型业务模式,立足地方产业特征和自身发展状况,在特定领域精耕细作,聚焦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本地绿色产业以及传统支柱产业的绿色升级,重点拓展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客户,尝试搭建绿色资产与不同类型资金组合融资服务模式,提升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避免银行同质化竞争,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同时,中小银行应加大对绿色项目的开发与评审能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展绿色理财产品研发,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

三是建立内部自身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中小银行应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差异化、精准化、动态化管理机制。中小银行应制定相关绿色金融产品管理办法、绿色金融专项激励政策等专项支持政策,明确绿色金融业务操作流程、专项激励机制等业务经营事项;同时,应注重搭建业务风险体系,持续完善绿色项目评审体系,提高绿色项目风险管控能力;此外,中小银行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成立专门的绿色金融事业部,负责全行绿色金融政策制定以及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营销推动。

Part5:中国ESG投资将日趋主流化

金融界:您怎么看绿色金融投资机会?

王遥:近年来随着我国绿色金融理念、ESG理念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投资者的绿色投资观念也逐渐提高。对于投资者来说,绿色投资未来势必会蕴藏大量机遇。

一是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体系将面临重大变革,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将蕴藏着大量的投资机会,例如风光水电、绿氢、储能等绿色能源类项目,电动车和充电桩建设、电气铁路、在常规公路交通中实现完全自动化和电气化等绿色交通项目,新建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的绿色低碳化改造等绿色建筑项目等。

二是未来我国传统绿色金融服务将进一步创新升级、更加个性化与多元化,碳中和债、可持续挂钩债券、乡村振兴债券、蓝色债券等专项用途绿色债券相继推出,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将不断绿色化升级创新。随着全国市场的不断完善,碳金融也将衍生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为绿色投资带来多渠道选择。

三是中国ESG投资将日趋主流化,我国可交易ESG主题证券指数产品数量不断增长,碳中和与低碳相关主题的证券指数产品增长迅速,银行ESG理财产品发行提速明显,投资者应将ESG投资理念纳入主流投资策略。

Part6:绿色股票有望成为核心绿色金融资产

金融界:绿色金融相关的投资产品,比如绿色理财产品和绿色股票基金指数产品,是否值得关注?

王遥:重视绿色金融产品发展与创新,将对推动我国经济双循环、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绿色金融产品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流入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其次,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可为传统行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我国传统行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需求不断提升,有关部门需积极推动产品创新,为传统行业的转型赋能。如2021年5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国内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重点聚焦高碳行业的减排需求,是我国转型金融发展的积极探索。

此外,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但绿色基金、绿色股票等也实现了落地与创新,绿色股票聚焦于节能减排与低碳转型主题,且操作简易,将有望成为与绿色债券并驾齐驱的核心绿色金融资产之一。

为推动绿色股票在中国股市的推广,我国各交易所或第三方研究机构可借鉴纳斯达克北欧交易所的经验,引进并推广绿色股票的评估标准和融资形式,开发相应的“绿色股票指数”。投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可先行先试将绿色股权融入IPO、股票增发等相关业务。诸多探索既能给致力于低碳转型的中国企业提供一种成本更低、期限更长、灵活性更高的融资工具,也给专注于环境与气候风险治理的ESG投资者提供一种回报更高、可信度更高的绿色金融资产。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