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伪“不衰退”:美国经济,这次不一样?
1评论 2023-03-08 08:27:00 来源:金融界 作者:赵伟
关于美国经济前景,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是:紧张的劳动力市场有助于美国经济“不衰退”。这是倒果为因,也不符合历史经验。美国1960年以来的9次衰退都出现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状态之后。
【金融界名家专栏】本文作者: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报告要点
美联储加息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1958至2021年,美联储执导了12次加息周期,其后美国经济共出现了9次“硬着陆”(即衰退)和3次“软着陆”(或不衰退)。但是,不宜脱离加息周期的细节、经济状态和外生冲击,机械地得到加息周期下美国经济衰退的概率。关键问题是:这次会不一样吗?
历史上,美国经济3次软着陆的共性是:美联储“逆风而行”,即在通胀压力兑现之前就加息,这样才能尽早遏制通胀,进而压缩加息周期的长度和降低加息的幅度,助力经济软着陆。同样重要的是,美联储能否在经济放缓后果断降息。基本面参数对“着陆”方式也有显著影响。以高GDP增速、高职位空缺率、高期限利差、偏高的失业率、低居民杠杆率的变化率、低通胀为初始条件的货币紧缩周期更有可能实现软着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通胀及其一阶导数。
这一次,认为美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的一条核心逻辑是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因此,失业率难以大幅上行,可支撑着服务业消费。历史经验并不支持这一逻辑。衰退在多数场景下都出现在劳动力市场偏紧状态之后。当前,美国“去通胀”进程已有所放缓,通胀的进一步下行要求总需求更显著的收缩。因为,“牺牲率”与“去通胀”呈非线性关系。
3次软着陆案例的比较:这一次,美国或不具备软着陆的条件!
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1960年至今美国共出现3次软着陆:1965-67年、1983-84年和1993-94年。比较而言,具备以下条件时,软着陆的概率更高:第一,美联储逆风而言,即在通胀水平较低,且上行动能偏弱时就提前加息。3次软着陆对应的加息周期的起点CPI通胀分别为1.7%、2.4%和2.5%,核心CPI通胀分别为1.2%、3.2%和2.8%。首次加息前通胀的斜率平均为2.8%,说明通胀上行的动能偏弱。并且,在通胀转向和经济放缓后快速降息。
第二,实际GDP增速较高,为紧缩政策提供了足够的“安全边际”。在3次软着陆情景中,加息前一季度的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增速分别为9.2%、9.4%和5.5%,均值8%。比较而言,4次浅衰退案例的均值为3%,5次深衰退案例的均值为1.8%。软着陆情景下,反映经济前景的谘商会经济领先指标(LEI)也显著高于硬着陆——从软着陆到深衰退的均值分别为5.1%、2.2%和1.9%。
这一次,美国经济或不具备软着陆的条件:第一,美联储实质上放弃了“逆风而行”规则,加息周期明显落后于通胀——在加息周期启动时,CPI、核心CPI和CPI斜率均超过5次深衰退均值;第二,加息周期长度超过了3次软着陆对应的加息周期的均值和12次加息周期的中位数,虽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通胀水平仍高,不确定性仍在,何时启动降息周期还是未知数;第三,加息幅度40年之最,大于12次加息周期的均值;
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为40年来新高,美国经济较难逃逸衰退。
美联储计划加息至“限制性水平”,以实现2%通胀目标。客观评估货币政策紧缩程度的一种方式是参照自然(或中性)利率。美联储估计的实际中性利率区间为0.5-1%。美国实际利率的现状是:短期实际利率依然为负,年内趋于上行;5年以上的中长端实际利率中枢为1.5%。货币政策已进入紧缩区间,紧缩程度趋于上行(主要是短端)。
联邦基金利率低估了货币紧缩程度。选取12个反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融资成本的指标,合成得到“代理利率”,一综合刻画实体部门融资成本。2022年11月,代理利率的阶段性高点(6.4%)比当月的FFR高出2.6个百分点,表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上行的幅度远高于美联储加息的幅度。
国债利差倒挂表明货币政策相对于经济基本面而言紧缩过度。利差倒挂幅度越大,表明货币紧缩程度越高,也预示着未来经济压力越大。在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美国国债10y-1y和10y-2y倒挂的峰值都超过了120bp。历史上,当利差超过100bp,美国经济没有一次能够逃逸衰退。
风险提示:俄乌冲突再起波澜;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工资增速的放缓不达预期
报告正文 美联储加息的影响正在从资本市场的金融压力扩展到商业银行的信用供给,从房地产等利率敏感性行业扩散到非利率敏感性行业。基于对过去60多年美联储12次加息周期的分析,我们认为,美国经济或不具备“软着陆”(或不衰退)的条件,只是时点后置而言。 6.这次没什么不一样!软着陆的一条核心逻辑是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失业率难以大幅上行,工资有粘性,进而支撑着服务业消费。但是,历史经验并不支持这一逻辑。衰退多数场景下都出现在劳动力市场偏紧状态之后。美国“去通胀”有所放缓,通胀的进一步下行要求总需求更显著的收缩。因为“牺牲率”与“去通胀”是非线性关系。
1. 俄乌冲突再起波澜:2023年1月,美德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俄罗斯称,视此举为直接卷入战争。
(责任编辑:赵路 RF13155)
-
三秒钟,说出最火的串都
2023-03-25 19:09:00来源:时代周报
-
香港真在排队存钱了?汇丰附近排长龙,原来是误会,保险果然爆单,地内客户买保险热度飙升
2023-03-25 16:33:19来源:财联社
-
李迅雷:要想2035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还要通过举债加大投入,没必要担心城投债、地方债
2023-03-25 14:35:08来源:金融界
-
年收入1707亿,腾讯游戏的2022到底过得怎么样?
2023-03-25 18:12:02来源:刺猬公社
-
三年磨一舰 多领域技术全面爆发 荣耀Magic5系列国内发布
2023-03-06 17:42:50来源:金融界资讯
-
河南一私立小学突然停办!家长缴纳“助学金”超400万元,律师:或涉嫌非法集资
2023-03-25 13:05:21来源:时代财经
-
周鸿祎:预计GPT6到GPT8人工智能将会产生意识
2023-03-25 13:56:04来源:科创板日报
-
“二次磨底”后,二季度猪价能否企稳?
2023-03-25 08:57:00来源:期货日报
-
不靠运气的巴菲特
2023-02-28 04:00:03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