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和林: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全国两会期间,中小微企业在疫情中的生存状态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各地方政府近期不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更大规模减负等政策组合拳不断加码。

  北京市日前出台措施,加大力度清理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不合理限制和管控规定,并研究制定加快壮大新业态新模式的若干措施。福建省近日设立了首期100亿元贷款规模的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年期的优惠贷款。除此之外,包括海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近来也都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集中在加大金融支持和降低企业成本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从财税部门到各级银行,都为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振企业复工复产信心。但目前,广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问题仍较为突出,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都遇到许多阻碍。

  总体来看,目前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的两大阻碍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由供应链上下游阻塞带来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缺乏和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是以订单锐减、市场需求不足为主要表现的外部环境的持续恶化。

  在全球疫情的肆虐下,市场情绪达到冰点,投资意愿呈断崖式下行,内需消费“遇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国内疫情已趋于稳定,企业复工复产的步伐逐渐加快,而海外疫情严峻复杂的形势引发了外需不振甚至需求转移等一系列问题,极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短期外需疲软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政府应发挥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并通过市场机制拉动投资需求,共同推动经济的增长。一系列加强引进来、扩大内需等举措也应积极开展。在扩大并完善国内市场的同时,帮助生产终端产品的中小微企业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份额,建立新的合作市场以分散风险,并帮助外贸企业扩大内销,缓解生存压力。

  与此同时,企业也应积极自救,调整生产规模以缓解过剩压力,在供应链被动收缩和外需不振之间寻求平衡,同时通过转型升级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以改善远期的供需平衡结构,尽力克服内外疫情周期错配问题。这不仅是帮助企业自救度过难关的过程,更是重拾市场信心的过程。

  此外,企业应思索未来产业链的调整升级,加快企业运转速度以实现更精准的供需对接,将开拓市场需求作为长远的战略导向。受疫情冲击的中小微企业还应及时创造必要的弹性窗口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

  在下游需求尚未回暖之前,融资环境的改善不足以支撑中小微企业有效恢复“造血”功能。中小微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因客观制度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并不能得到充分的政策优惠,在平等待遇上缺乏有效保障,其市场准入仍存在隐形壁垒。政府还应继续落实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民营经济松绑,为中小微企业创造公平有序、便捷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扩大市场需求创造有利条件。

  未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还需克服种种困难和阻碍,更多的政策配套措施还需及时跟上,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助。我们相信,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关键词阅读:帮助企业 企业发展 企业成本 造血 外需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