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王婴:“地摊经济”是一种“有益补充”

  一夜之间,“人间烟火”刷屏朋友圈,“地摊经济”成热搜。

  在总理点赞,上海等27个城市明确鼓励的火力“加持”下,“地摊经济”相关概念股也水涨船高。五菱汽车“躺赢”,浙江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绍兴轻纺城等专业市场连续拉出涨停。截至6月4日收盘,19只“地摊经济”概念股(共21只)涨超5%,其中15只涨停。

  “地摊经济”的红火,成为后疫情时期的一道风景线。有数字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在此背景下,“西部城市按规范设置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的样板充分体现了“地摊经济”的神奇功效。

  是的,“地摊经济”成本低,易上手。地摊经济的复活,给群众自谋出路、自主就业留了一道机动灵活的出路。但“地摊经济”并非新事物。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发端于40年前的“地摊经济”。以浙江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论是义乌小商品市场还是温州桥头纽扣市场、绍兴柯桥面料市场……一个个专业市场的兴起,无不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初,千家万户的走街串户“卖吆喝”、“摆地摊”。

  “地摊经济”的重启,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是权宜之计,还是永恒的主流?在我看来,“地摊经济”与人类商业活动、商业文化共生,并随同商业文明的进化而进化。它既非“权益之计”,也非永恒的“主流”。更贴切地说,是现代商业体系中的“有益补充”。

  “地摊经济”是就业者的乐园

  毫无疑问,作为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形态,“地摊经济”早已式微。此次重启是疫情冲击之下千方百计保就业和促消费的体现。因为相对于其他成本高、前期投入大的行业,低成本、低风险的“摆地摊”,为疫情下急需现金流止血的创业者提供了一条就业、创业新思路。

  据报道,截至2020年3月4日,全国登记在户的个体工商户(在业存续状态)达8427万户,按每户供养3-4个人口算,其实现的人口供养就超过2.4亿到3.2亿。此外还有很多像夜宵摊点等流动性个体商户形态未被统计在内。毋庸置疑,这个群体所创造的就业数量与人口供养其实是中国最大的领域之一。它与乡村端的农业种植是当下中国维系社会稳定,稳定就业的两大核心支撑。而由于疫后市场需求受限导致经济下行、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全球范围都出现了许多游行骚乱事件。在此背景下,“地摊经济”这种低成本的灵活就业,就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就业乐园和“蓄水池”。

  “地摊经济”是创业者的“预备营”

  “地摊经济”往往是草根创业者的起始站。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正是通过“练地摊”开启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正是这样一批“草根”创业者的崛起,为后期中国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做了积累铺垫。

  说是“预备营”,是因为对创业者来说,“地摊经济”积累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对市场的体验、消费趋势的把握,以及渠道、人脉、资金等要素的运营。比如二、三十年前,阿里的马云、娃哈哈的宗庆后、京东的刘强东,都蹬过三轮,走街串巷“练过摊”、“叫过卖”;正泰集团的南存辉,30年前也在街头补过鞋……

  现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更多的“浙大系”、“海归系”等青年群体汇入了创业洪流。但人们往往更喜欢资本铺路,热衷于讲着深奥的商业模式、拿着高大上的BP、到处去参加项目路演找投资。

  创业者如果在引入资本之前,有一段“练摊”的经历,相信能够塑造其更强的抗压能力和谋生能力,以及灵活的创业思维和经营策略,其创业之路则可走得更稳健。所以说,“地摊经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就业和民生,还在于激活了市场经济的内生力量,在于它打通了民间创业的血脉。其“放水养鱼”的功效,在于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培养起生力军的创业大军。

  “地摊经济”是市场下沉的“天桥”

  有人说“地摊经济”是实体版的“拼多多”,对众多厂家的“去库存”大有裨益。

  如果说淘宝当年就是把“地摊货”搬到线上,才有机会革了传统零售的命。“低价”、“便宜”的“地摊经济”可说是电商的“先祖”。而今当“地摊经济”重新走红,阿里巴巴第一时间发布了“地摊经济”的扶持计划,即将在1688网站推出“地摊批发专区”,并提供超过700亿元免息赊购,为超过3000万名“摊主”提供全方位的进货和经营支持。

  不止是阿里,京东于6月2日发布了“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从保供货、助经营、促就业三方面入手,组织超过500亿的品质货源,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无息赊购,全力支持地摊和小店经济。

  各大电商巨头为何纷纷加码“地摊经济”?无可否认的是:对今天的创业者来说,电商的“流量成本”已经高于地摊的创业成本。换句话说,“地摊经济”甚至比电商更具有“市场下沉”的优势。由于地摊商贩们与厂家的联系并不直接,而1688等电商平台,因为货源工厂直出、同质更低价等渠道优势,使得电商平台反过来可以成为地摊摊主的供货商。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摊生意与各大电商平台之间,反而成为合作互补的关系。同时,也成为众多生产厂家市场下沉的通衢大道。

  “地摊经济”是品牌经济的“催化剂”

  不可否认,地摊商业也会对既有的一些商业形态造成冲击。比如,它可能会对便利店、一些实体餐饮店造成分流,因为地摊提供了多元化供给,价格也更具性价比。

  但影响更大的估计是门店经济。一方面,网上购物的方式已经较大的影响到了线下消费,另一方面,地摊成本更低,也会对售卖同质商品的店铺造成冲击。但相比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地摊经济在带来对实体店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气和消费体验,某种程度上也会提振实体门店的生意。

  这么说,一是基于“地摊经济”的重启可能带来消费体验的回归与商业模式的重构(或丰富);二是基于门店经济与地摊经济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比如中心城市的品牌店、奢侈品店;专业服务的牙医、维修门店;中高端的服装、餐饮等的消费群,其“消费降级”的几率并不大。

  不能忽视的是:随着疫情的结束,世界经济的逐渐回归正常,中国制造终归是要以“高标准”、“高品质”的姿态走向世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终将开启消费升级的趋势。所以,“地摊经济”的使命决不是延缓低端制造与低端消费的生命周期。

  当然,中国“6亿人月收入仅千元”的国情下,“地摊经济”绝非权益之计,而是与民生与就业共存,并随同数字经济与城市治理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提升。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地摊经济”将是现代商业的有益补充,而非中国经济的主流。

  一句话,“地摊经济”所润滑的生产力与购买力,最终将反哺品牌经济、数字经济、新制造等新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阅读:地摊经济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