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美国油价诡异跌入负值 我们应警惕这个信号

  如果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百年难遇的历史周期,那么不仅仅是因为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引发的对人类各种组织形式和伦理道德的冲击,还有整个经济活动、投资市场的历史性剧烈震动。

  这不,自上个月美股出现百年难遇的多次熔断行情之后,昨天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自石油被发现以来,也就是千年(人类早在4000年前就开始利用石油沥青盖房子了)难遇的负值。

  

  具体说,是“美油2005”这个期货合约价格,跌到了-37美元/桶。这个事情到底如何解释,意味着什么,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事件本身来看。

  就像大地震之前,人类虽然感知不到,但地下肯定早就发生了一些人类无法预知的事情,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敏感基因的动植物来说,可能已经有所察觉,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反常的活动现像。

  如果地震这种毕竟少见,那下雨或干旱前蚂蚁会搬家很多人都知道,因为蚂蚁能预感空气湿度,当它感觉湿度过大时就知道要下雨了,因此它们就从低地搬家到高地,避免被雨水淹死;当蚂蚁感觉干燥度过大时就知道将要有干旱了,他们就要搬到潮湿一点的地方去。

  自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分工越来越细,工具越来越发达,身体对大自然等的感受就更加迟钝了,每个人只在自己的领域内生存,对其他领域越来越陌生。比如你去坐飞机,你根本不知道飞机的构造,也不知道飞机的管理运行机制,更不知道开飞机的人是谁;你去喝一杯牛奶,你也不知道牛奶是如何被加工出来的,是通过多少道手续才送到你手里的。

  但尽管人类无法拥有很多动物的感知能力,但人类有两个东西,把非常复杂的人类世界,有序的组织了起来。一个是发明了科学工具,比如温度计、卫星等等,就可以测试温度,观测天气变化。

  另一个是创造了“价格”,有了“价格”这种现象,就算你不了解飞机、不了解飞行员,没见过奶牛,但只要你买一张机票,买一袋牛奶,你付出去的这个钱,就是对这一切的感知、认可和参与。同时,从这个“价格”信号里面,你明确的知道了,你要付出多少努力,才可以获得这些服务和消费,从而指导着人类各种社会、心理活动。

  但任何有效的工具和价格机制,都会随着历史周期的变化,而出现异动的情况,这就值得人类高度重视。

  比如这次疫情的蔓延,人类创造出来的诸多工具就失灵了,健康医疗系统尤为明显。而与此同时,被破坏的市场,传达出来的价格方面的异常信号就更加多了,美国股市熔断,黄金价格大涨,油价出现负值等等,都值得我们重视。

  我此前已经分析过美股熔断,黄金大涨,今天就来分析一下油价出现负值。

  

  先跟大家说一下这个油价负值到底是怎么来的。我看到有分析说,这次原油市场的价格负值,类似于牛奶卖不出去被倒掉,我觉得这种比喻并不准确,也很难说清楚原油市场的情况。

  这次油价的负值,主要是指美国时间4月21日到期的“美油2005”期货合约,而不是正在销售的原油现货,也不是6月份的期货,所以跟牛奶卖不出去倒掉完全不在同一个逻辑体系里。

  要知道原油的现货依然在20美元/桶上方,而六月份交割的原油期货价格,也还在20美元上方,那“美油2005”为何会突然间出现负值呢?当然是规则的问题。

  这次“美油2005”的问题是,很多期货投资者,为了博取价格反弹,买入了5月期货合约,但由于价格没有反弹,没赚到钱,索性就再等等,但马上就要交割了,价格还在下跌,如果再不抛售,要么就要真正拿走原油保管起来,要么就是要花更大的成本转到下个月。

  我已经说了,在期货炒作里面,交割率非常低,你身边肯定有人做期货,比如螺纹钢、铜、白银、豆粕、小麦等等,你见过有几个人真的把这些东西拿回家的?

  所以,大部分投资者会选择转到下一期,但转到下一期,你必须得有人接,而且手续费很贵,这种状况下,你要么就是拿走实物(成本更高),要么就是赶紧降价卖掉,如果卖不掉,就一直降价,降到有人接为止。

  那么有人接单的前提是,必须要对未来的原油价格有一个预期,而且愿意支付未来的仓储费等,那大家想想,如果我预期6月原油价格要跌到10美元,而且每桶的仓储费用要20美元,这个时候,我接过来的成本就是30美元,但现在6月的价格是20美元,相当于只要我把你5月的合约(美油2005)接过来,我预期就已经亏损了10美元了,所以,你现在倒贴10美元,我才有接的可能。

  这种背景下,负值就出现了。但问题是,作为接盘的一方,也需要选择,谁补贴得多,就先接谁的,所以“美油2005”的卖方,就开始比赛了,当有人喊出补贴10块的时候,有人已经喊出补贴20了,最后有人直接补贴到37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终于想卖的都卖出去了,剩下的没有卖的,那确实就是愿意交割的,或者愿意付出更大成本的。

  

  那这个事件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请注意,这种负值,是在特定的市场和规则条件下诞生的,并不意味着你现在就能买到负值的原油,也不意味着你开着汽车去加油,加油站会倒贴钱给你(想得美),更不意味着原油期货价格未来还会跌到负值。

  然而,如果从“价格”这个信号来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事件,这意味着,商品市场作为非信用资产,也可能会出现“信用违约”的情况。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原油也会因为某个国家的违约,或某个企业的破产,而失去价值,因为大部分个人几乎无法有效建立原油的供应链价值体系,必须依托于整个物理系统。

  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还有很多类似的商品,也都可能会出现“负值”的情况,比如天然气,甚至是占据物理空间比较大,对存储环境有较高要求的粮食等等。

  那这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历史事件呢?

  其实人类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是原始食物匮乏的阶段(工业革命以前),其次是资金匮乏的阶段(工业革命至21世纪初)。所以你去看,在工业革命以前,就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其民众都会有被饿死的,在这个阶段,抢地盘种粮食、打猎、放牧、打渔等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度过的。

  而工业革命以后,一些国家已经解决了绝对意义上的食物匮乏,比如大英帝国等,转而开始寻求对资本的强烈追逐,这个阶段其实现在依然还在持续,但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说明资本匮乏的时代也已经选择性的结束了。

  那么资本匮乏时代选择性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呢,那就是一些国家历史性的开启了负利率。大家应该知道,利率是什么,利率是对钱的定价,是对资本的定价,如果开始实施负利率,说明钱和资本的价格变成了负值,那么说明资本过剩的时代开始了。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实施负利率的呢,2009年,瑞典第一个走上了负利率的道路,距今已经超过了十年。

  而紧随其后的有丹麦、瑞士、日本、欧元区等等,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超级发达的地区,欧元区虽然有28个成员国,但欧元区的人均GDP依然达到3万欧元,是中国的三倍。

  所以这不是巧合,如果不是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不是资本充裕到一定程度,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实施负利率。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担心经济增长放缓,所以为了刺激经济才搞出来了一个负利率。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比这些国家差得多的国家比比皆是,比如阿根廷,现在的利率是40%,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利率也都在4%以上(印度刚下调到了3.75%),就连现在的美国也不敢实施负利率。难道这些国家不想用负利率去刺激经济?

  我想要说的是,自从2009年瑞典首次进入负利率之后,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市场,已经进入了资本过剩的时代,尽管负利率有时会退出,但趋势已经无法改变。

  美国等央行,虽然没有进入负利率,但已经处在零利率的位置,这种历史性的趋势本身是难以改变的。可能在未来某个阶段,还会重启加息,但更多的将是以下一轮更迅猛的降息而结束。利率的趋势性走低,不可避免,因为资本的过剩,一定伴随的就是利率的走低。

  

  那我提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刚才已经说了,如果资本过剩,进入负利率时代,是一个国家足够发达的标志,那么人类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的标志,将是原油等战略物资的过剩。

  

  大家应该明白我要说什么了,这次“美油2005”价格进入负值,其实类似于2009年瑞典首次实施负利率。是具有真正历史属性的。

  “美油2005”出现负值,并不代表原油就一定是过剩的,你就可以随便消费原油,这就类似于2009年,瑞典央行实施负利率,也并不代表钱是过剩的,你就可以随便获得钱。

  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事情的性质已经变了。也就是说,对原油这类战略物资的匮乏期,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要面对的,不是原油价格是多少钱,而是要面对,我如何处理原油的储藏成本,以及如何降低对原油的使用和加工成本。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中国其实不缺煤,但就算煤很便宜,未来还有可能贴钱让你用,但我们也可能用不起了,为什么呢?因为使用煤的前提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你必须要有很好的设备处理燃煤所带来的污染,你必须要保证整个使用的过程,都是清洁的。

  那大家想想,如果我使用煤的环保成本,远高于我使用天然气,那我还会用煤吗?就算你把煤送给我,倒贴钱给我,我也不会用的。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像北京这样的城市,仅购买新能源车的排队人数,就已经达到了50万人,汽油车摇号的人数接近350万,也就是说,北京现在想买车的人,超过了400万,但每年只有10万个指标。可是另一边,中国正在出台各种措施,防止汽车行业陷入低迷,用各种办法刺激汽车消费。

  

  这种矛盾大家能看出来吗?

  其实在三、四线城市,车你随便买,牌子你随便上,但大家没钱买啊,或者已经有车了呀,而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买得起车、想买车的人几百万,但不能买。

  问题出在哪?

  假设北京和上海的每一条路,都是上下三层(只是假设),城市最初设计,以及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跟东京、香港等一样合理,那么在北京上海稍微多放一点指标出来,2019年的中国汽车销量就不会下降8%。

  估计说到这里,很多读者都有点懵圈了,那我继续往下说,也许你会有所领悟。

  比如现在石油价格的下跌,这里面肯定也有疫情的原因,但未来的石油,绝对不是一个非常稀缺的物资,而真正需要考虑的,是使用石油的成本。也就是说,限制石油消费的,已经不是简单的需求本身。

  如何让世界销售更多的内燃机车,如何让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摆脱环境和交通压力,消费更多的内燃机车,这些事情才是决定未来原油需求的根本因素。而这个问题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要解决环境问题,本身就要走上清洁能源的道路。

  

  当疫情过去之后,石油价格可能有所反弹,但不要指望着再回到2001年至2007年那种,五年就能翻近十倍的激情岁月了。

  原因很简单,原油的供给已经不成问题,可以说已经过剩,而这种过剩早在疫情出现之前就已经很明显了。

  从2014年至今,原油价格再也没有回到过100美元,甚至连80美元都没有到过。你说这期间原油消费减少了吗?其实没有,需求依然在增加,仅中国,每年就以10%的增速在增加进口量。主要原因在于,供给的增加超过了需求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国家需要原油出口来维持经济,而不是相反。另一方面,原油本身并没有枯竭的迹象。这就导致原油的成本,已经不再是产出原油那么简单。尤其是这次“美油2005”价格陷入负值,就已经说明了,原油更多的成本将会体现在产业链和使用过程中,比如储藏、提炼、加工和销售等等。

  我再举个例子大家就更加明白了。比如用来制造汽车环保部件,在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原材料,名字叫钯金,这个金属从2014年至今,涨了4倍。大家再对比一下,给汽车提供动力来源,全球为之争夺的原油,同期却跌了80%。

  

  当然,钯金作为一种小众原料,跟原油的重要程度和需求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要继续增加对原油的消耗,也就是继续增加对内燃机的消费,对钯金的需求同样会持续增加,那在这种背景下,你是投资原油,还是投资钯金呢?

  这里我并不推荐投资标的,只是跟大家提出一个分析思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再回到我之前得出的哪个结论,全球已经从资本过剩,开始进入到了战略物资的过剩,那这里面,其中一个战略物资的过剩,就是原油。

  

  除了原油,未来可能还会有粮食。你没看错,是粮食。

  尽管现在大家也在讨论粮食安全的问题,我也已经写过一篇分析,关于中国是如何基本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的,但未来在粮食安全这个领域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产量问题。

  如果无法建立起来更大规模的垃圾处理系统,以及食品加工和营销企业,那么人类对粮食的消费,很快也会进入停滞。因为想更大规模的消费粮食,意味着你要把粮食变成更多的消费品,而不仅仅是一日三餐,且还需要有能力处理更多的食品垃圾。

  比如现在的大城市,上海、北京等,开始强制执行垃圾分类,为什么?因为城市垃圾规模越来越大,处理垃圾的成本越来越高。

  那我们假设,如果我就是没有时间做垃圾分类,每次都被罚钱,一次100,这种情况下,我在消费商品的时候,可能就会做出一个决定,不消费或减少消费,因为我买50块钱的东西,最后制造出来的垃圾,还得缴纳100块的罚款。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道德有问题,或没有公共意识,我们分析问题,要从人的本性去研究,而不是想当然。我肯定是支持垃圾分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时间去参与垃圾分类,所以为了不违反垃圾分类,一定会有人减少某些消费,也就是减少制造垃圾。

  这就好比为了街道干净,在道边不设置垃圾桶,但谁要是乱扔垃圾,就重罚,这种背景下,你还会在路上吃东西吗?就算吃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你吃完之后皮什么的,没地方扔,你得装包里带回家,这个过程是有很大成本的,很多人索性就不消费了。

  所以,我只是需要借此跟大家讲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未来的社会,很多成本不会直接反应在你所消费的物品上,所以想刺激消费,就要更大规模的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对城市垃圾的处理能力,比如对食品的二次加工能力等等。

  玉米需要做饲料,要加工成爆米花放到电影院,小麦需要做成面包,就连橙子这种农产品,也得榨成橙汁,草莓也得搞成草莓酱,进行工业流水线生产,才能更多的保存下来,否则产能稍微过剩就烂掉了。

  所以未来对粮食的需求增加量,更多的取决于基建水平、制造业水平等等,而不是人突然变得能吃了。这种背景下,粮食本身的供给,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占比,就会降低。

  这就类似于说,如果我可以把面粉的保质期变为十年,那么同样的供给,我的粮食安全系数就远高于只能把面粉的保质期搞到三年的国家。而提升面粉的保质期,需要的是工业能力,而不是农业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工业强国很难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反而粮食众多的农业国很容易出现饥荒,因为天气稍微不好,一年没收成,就吃不上东西了。

  你看美国大兵,总是带着各种酱,各种罐头,各种保质期很长的牛奶,在打仗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这类深加工食品,每顿还得给士兵蒸包子、炒菜,那我们的后勤成本得多高,而且耗费的时间也非常长,更容易暴露,那你说谁的食品后勤安全性更高?

  另外,从供给层面来说,未来粮食的出口竞争,不亚于原油市场的竞争。这里面牵扯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未来全球经济的总体走向,以及地缘政治的历史性格局变化问题。

  借助粮食的问题,我这里展开来说一下。

  

  比如巴西、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到底还有没有机会成为德国、日本一样的,靠出口工业产品成为新世纪工业强国的可能,我个人认为可能性非常小,因为已经不具备产业链条件,而且也不具备市场需求基础,这个我在讲中国制造业的时候说过。

  那么这些国家,未来真正的收入来源,一个就是得靠出口能源,一个是得依靠出口粮食,比如出口给像中国、日本等这样的工业化国家。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如果想改变这种趋势,对这些国家来说,成本巨大,收效甚微。

  我再举个例子,当年在大英帝国的分工体系里,英国本土以生产工业品为主,其他比如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给大英帝国提供农产品和其他原材料就好了,这种分工已经持续了数百年,以至于这些国家已经习惯了这种分工,而且也都过得不错。

  所以我的预测是,未来一两百年里,只要俄罗斯放下身段,能够真正跟中国交好,给中国供给农产品和能源,俄罗斯人也会过得很好。别以为我是在说笑,你可能觉得现在俄罗斯还有强大的军工支撑,其实那点工业家底,以及外面的市场需求,已经无法支撑俄罗斯的经济体系了。如果不是最近几年使劲给中国卖能源和农产品,俄罗斯经济会更差。

  要知道去年,俄罗斯向50多个国家出口军火,总共才卖出去150亿美元,中国从美国进口粮食的额度,每年就300亿美元。

  但如果俄罗斯依然朝三暮四,放不下身段,天天想着往欧洲钻,最后的结果就跟现在一样,其输往欧洲的能源生意很快就会被沙特等抢了,向欧洲出口农业吧,无法跟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竞争。

  欧洲绝对不会给俄罗斯什么甜头,这就好比土耳其,北约这个军事联盟里面,需要土耳其的时候,很快就让土耳其加入,因为得帮着美国和欧洲对抗俄罗斯,但欧盟这个经济组织,实实在在的获利体系,绝对不会要土耳其的,也就是,你可以帮我做打手,但不要想着跟我一起切蛋糕。欧盟对土耳其都是这样,更不要说自己十分忌惮的俄罗斯了。

  俄罗斯终究会明白这个道理,想跟欧洲一起切蛋糕,是不太可能的。俄罗斯真正的命运在东方,如果放下身段和某些没必要的尊严,真正跟中国交好(内心深处),一心一意给中国提供能源和农产品(开发远东耕地),中国按照目前的工业实力,再发展五十年,俄罗斯的富裕程度,将不亚于加拿大、新西兰等。

  但如果中国对俄罗斯这种朝三暮四的想法也存在戒心,那么中国就会扩展更多的进口渠道,就算成本高,也会向更多的中东国家进口能源,也会向美国、巴西等等进口农产品,这样输送给俄罗斯的真正利益就会大幅减少,长期下去,俄罗斯的影响力会继续下降。

  因为俄罗斯想控制中亚和中东,但中亚和中东这些国家,跟俄罗斯经济是竞争关系,而不是互补,都是能源出口国,都是没有什么制造业的国家,这次沙特针对俄罗斯的石油价格大战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另一方面,想用能源通道来帮助欧洲,试图跟欧洲达成某种经济绑定,那是俄罗斯一厢情愿。

  这次沙特在持续发动油价大战的同时,还启动了另一个动作,那就是给欧洲石油企业大量的输送低价原油,然后大量的购买欧洲石油企业的股票,同时启动对英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的主权基金投资,这意味着沙特可以给欧洲长期供应低价能源,损失的钱可以通过对这些国家石油企业,以及整个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投资,来回收。俄罗斯有千亿美元的主权基金对欧洲进行投资吗?所以俄罗斯想通过能源这条通道,跟欧洲绑定的路,也被沙特给斩断了。

  

  

  另外,美国在未来肯定会加大对欧洲的天然气供给,只要价格稍微降低一些,沙特和美国就可以支撑起整个欧洲的能源体系。到那时,有俄罗斯什么事情?

  同样的,如果中国无法跟俄罗斯建立真正的互补型经济,那么中国一方面就要更大规模经略中亚和中东,跟俄罗斯诸多传统势力范围产生冲突,另一方面还要保证粮食安全,占用更多的土地和水资源,国内工业的成本会越来越高,面对欧洲、日本、美国等的竞争优势会被削弱。

  所以,中国真正要战略性崛起,另一个变量是俄罗斯,而俄罗斯要真正在未来长期的过得很滋润,中国是唯一可以帮助俄罗斯的合作伙伴。这跟两国历史无关,这考验的是两国政治家的现实和战略智慧。

  

  大家应该知道,美国制造业的崛起,跟北美经济共同体是分不开的,加拿大给美国提供了低廉的能源和原材料,而美国给加拿大提供了加入美国整体经济规模的机会,而墨西哥给美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这是美国经济曾经内需无忧、外部称霸全球不可忽视的支撑力。

  

  加拿大人口只有不到4000万,但中美贸易总额直到2015年的时候,才超过了美加贸易总额,而美墨加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了1.2万亿美元。要知道中国跟俄罗斯,以及东盟整个贸易总额,还不到7000亿美元。

  中国为什么要经略南海,很多时候也是主动将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地区,那是因为东南亚的制造业,上游是中国。越南工业开发区里面的加工厂,十个厂子,有五个是中国老板,有八个是中国人在管理,而这些工厂上游供应商,几乎全部都来自中国。

  

  东盟有6.5亿人口,美国南面的墨西哥只有1.2亿人口。一旦打造出来一个超级供应链体系,对于全球制造业来说,将会是历史性的。

  所以,中国向北,必须要完成跟俄罗斯的互补性经济整合,而向南,一定是要整合东盟的劳动力市场,这样才能奠定真正的竞争基础,跟美国,以及西方强国展开以百年计的全球经济竞争。

  同样的道理,俄罗斯和东盟如果没有了中国,当然也会发展,但存在感和整个生存条件就没那么好了。俄罗斯有很大的国土,国民当然饿不死,但跟美国持续斗下去,也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大号的朝鲜,毕竟手握核武器。

  而东盟,如果没有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溢出,就是一个大号的菲律宾,长期的农业化,最后还可能是毒品等重要的加工市场。

  

  这个世界,很多国家,该到选择百年国运的时候了,中国没有划分势力范围的概念,但并不代表中国会轻易让出自己的经济领地。而中国主导的亚洲经济圈,必定是平等的,除了道义层面,全球还有诸多制衡机制,大家慢慢都会明白的。

  

  东盟的问题,南海是重点,而南海现在跳得最高的是越南,我觉得这种认不清形势发展的举动,可能还会持续,但我想说一个事实。

  中国和越南的贸易总额,已经突破了1000亿美元,跟中俄贸易总额相仿,占越南整个对外贸易额的超过25%。

  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历史关系,更多的是国家利益层面的考量,哪些是重大利益,哪些是边缘利益,一定要分清楚。对于越南这种,一心一意要发展经济的国家,逐步也会明白这个道理。

  南海虽然也是越南的核心利益,但南海问题,越南一方面根本就不占理,另一方面如果不跟中国合作,自己根本就没有顺利开发南海的可能性,这个就算美国等介入,也无济于事,因为中国可以为南海一战,美国可以为越南一战吗?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但对于美国来说,属于边缘利益,否则2016年的对峙,就已经开战了。

  

  

  就在越南各种挑衅之际,中国最近连续发布了关于南海的相关消息。

  那好,今天就跟大家讲这么多。

  总体来说,未来将是一个由资本过剩,逐步向战略物资过剩持续演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可能已经不是对战略物资的争夺,而是对其的再加工和有效使用,说白了,就是在各种制度之下,人类对自身运作能力的挑战和较量,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造业的发展等等。

  如果没有更有效的组织能力,以及足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升级,消费就会受到严格的限制,甚至不可持续,同时也就无法带动区域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整合,从而无法形成更加长远的全球生存和竞争优势,就会失去群雄逐鹿的历史机会。

关键词阅读:美国油价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