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强化逆周期调节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快速蔓延,对经济运行造成明显的短期冲击。但综合考虑经济理论、历史经验,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实际和潜力空间等诸多方面,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强化逆周期调节是下阶段宏观政策的发力点。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短期影响显著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在全国范围快速扩散,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划和运行秩序。

  从宏观层面看,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我国投资、消费、出口均出现显著下滑,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明显的短期冲击,其影响程度远超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从中观层面看,新冠肺炎疫情比“非典”对行业的影响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从微观层面看,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资金链脆弱,生存生产经营面临困难。

  清华大学的一项对1435家中小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问卷调查显示,35.96%的企业账上现金余额仅能维持生存1个月,31.92%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两项合计67.88%的企业账上现金能够维持生存不超过2个月。31.08%的企业估计今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27.8%的企业估计下降幅度为20%-50%,两项合计58.88%的企业预计今年营业收入下滑20%以上。为渡过难关,22.79%的企业计划减员降薪,15.75%的企业计划停产歇业,21.25%的企业准备贷款,另有10.24%的企业打算民间借贷。由此可见,企业的生存压力明显增加,减税降费、获取资金支持等需求提升,倘若这些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将进一步外溢至就业、民生、社会安定等更多领域。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大流行”,已有超过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诊病例,海外累计确诊病例数量已经超过国内。受疫情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多国政府纷纷提升疫情应对级别,出台措施控制疫情、稳定市场、刺激经济。二十国集团(G20)协调人会议也发表声明称,G20成员将加强协调合作,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减轻其对经济影响。可以预见,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几成定局,经合组织就大幅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0.5个百分点至2.4%。全球经济活动降温也将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等渠道传导至国内。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经济理论上看,疫情引发的经济波动本质上是对经济的外生冲击,具有暂时性、局部性等特征,对于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经济体而言,疫情的短期冲击不会导致经济走势与长期发展趋势出现过大偏离。传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资本积累及其增速。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拥有雄厚的资本积累,并不会因疫情的爆发而发生根本灭失。二是劳动力及人力资本积累,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是短期和有限的。三是技术进步,疫情并不会阻碍技术进步的进程,反而在抗击疫情中出现的新需求、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新技术的加快研发和应用。

  从历史经验看,2009年后陆续认定的五起PHEIC(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对经济造成冲击,但疫情结束之后经济逐渐向长期趋势回归。与之相比,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要远远强于当时的墨西哥、西非三国、巴西、刚果(金)等经济体。因此,我国经济在疫情过后向长期趋势恢复也是必然的。

  从发展实际看,我国经济发展基础雄厚,韧性不断增强。总量方面,GDP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增速始终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结构方面,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整体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升级;需求结构正沿着发达经济体的路径演进,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投资对稳增长的作用不断提升。趋势方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模式由过去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式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率的集约式增长全面转型,经济动能正由传统的旧动能向新动能全面升级。

  从潜力空间看,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内需潜力巨大,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疫情对一部分领域造成冲击,让我们看到社会生活领域还存在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这也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

  消费方面,传统实物消费、服务消费等领域被抑制,但这部分消费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疫情过后会有明显释放。一些新的消费模式和需求在抗疫过程中兴起,线上消费、网上娱乐、在线医疗、远程教学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新型消费、升级消费逐步培育壮大。此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上本次疫情的突然袭击,健康将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卫生防疫、育儿养老等领域仍然存在需求缺口,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投资方面,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回落之时,投资要充分做好补充和替代,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基建和制造业受疫情影响开工进度延后,但重大项目储备已在计划之内。交通、通信、电力、燃气、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改造、节能环保等城镇化建设仍是传统发力领域。疫情引致的居家办公、线上消费、无人配送、远程金融服务等需求将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公共卫生、医疗防疫、高端医疗装备、应急系统等方面暴露出的不足,在补短板过程中也有助于带动投资增长。

  外贸方面,随着疫情在海外加速蔓延,外贸的不确定性将会增加。疫情期间,对内要做好龙头企业复工复产的保障,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转,对外要加强与贸易伙伴联络协商,及时沟通复工进展、订单安排、合同履约等情况,争取获得理解和支持,稳定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同时,在海外疫情加快升级的情况下,我国资产更受到青睐,也将成为吸引外资的契机。

  政策之间要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疫情爆发以来,逆周期调控政策逐渐发力,各项政策及时出台落地实施,为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提供支持和保障,起到了积极作用。

  就货币政策而言,一方面,及时投放资金,保证市场所需的流动性。2月2日春节假期期间,央行便提前公告将于3日开展1.2万亿元逆回购,对市场预期起到稳定作用;2月3日开始,陆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MLF等向市场投放3万亿元流动性,保障了短期流动性需求;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优化银行机构负债结构。另一方面,降低政策利率,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央行通过下调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引导LPR下行,2月20日1年期LPR下降10BP至4.05%,5年期以上LPR下降5BP至4.75%。此外,推出定向工具加大精准支持力度。设立8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款专用于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发展。

  就财政政策而言,一方面,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患者医疗救治费用补助、一线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防控设备、物资采购、疫苗研发等方面,各级财政已安排疫情防控资金超过1000亿元。另一方面,给予税费优惠。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取得的收入,对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等,免征增值税;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缓缴住房公积金,减轻疫情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此外,积极支持经济恢复。提前下达今年新增地方债限额,加快地方债发行节奏;对财政出资基金的设立和运营展开进一步规范,督促财政资金发挥好带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

  下阶段,要在做好抗击疫情的同时,逐步将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疫情结束后,要促进经济加快恢复,释放发展潜力和动能。宏观政策要坚持强化逆周期调节,把控好节奏和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并保持经济长期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也就是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综合考虑疫情防控、经济发展、通货膨胀等各方面因素,适时适度使用各种政策工具,保障经济平稳运行。随着美联储等更多央行降息,我国货币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降准、降息仍然有空间,也有必要。要用好已出台的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提高信贷投放精准度,确保资金快速、准确到达所需领域。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下调政策利率,择机下调存款基准利率,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制造业、民营企业、脱贫攻坚、民生就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灵活做好还本、付息、展期、续贷等安排,保证企业资金链完整。加快银行资本补充进度,适度提高不良容忍度,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要充分发挥财政对弥补资源配置市场失灵和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更积极筹措资金,更大力度减税降费,适度扩大赤字规模,切实保障重点支出,并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职能。要尽快落实到位已出台的财政贴息、减税降费、缓缴税款等政策,针对性出台支持复工复产、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专项税费减免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负担。持续加大对疫情防控的经费保障。继续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确保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提高政策空间,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可将今年的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亦可视情况考虑发行特别国债,专款专用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补短板;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尽早形成有效投资,促进基建投资发挥托底作用。

  另外,政策之间要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例如,要继续用好财政对贷款贴息、担保补贴等方式,助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要统筹推进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工作,货币、财政、监管等方面都要给予配套支持,助力企业共克时艰。

关键词阅读:逆周期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