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和元 :透过奥斯卡赢家《美国工厂》感受当年撒切尔夫人的愤怒

  最近,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投资出品、讲述中国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进军美国市场幕后故事的纪录片《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 )又一次火了。大火的原因,大抵有二:

  1、在“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它记录了“玻璃大王”曹德旺“走出去”到美国投资建厂的曲折经历;

  2、它于北京时间2月10日,摘得第92届奥斯卡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该片故事发生于2008年,这年的下半年,通用汽车公司下属的,位于俄亥俄州的代顿市 (Dayton, OH) 的工厂接到了停产的通知。12月23日,这座曾只需58秒就可组装下线一台雪佛莱皮卡的生产线,正式宣告关闭。这让这座极度依赖这家工厂的市镇,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打击。一夜之间失去工作的人们,开始聚集在旧工厂门口祈祷。他们感谢神明,感谢他给予人们阳光和寒冷的空气,同时祈求他给予指引,好让他们度过艰难的日子。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直到六年后,情况才发生改变。当然,前来拯救他们的既不是神明,也不是美国政府,而是一位来自遥远中国的企业家。这位不远万里造访这座锈带 (Rust Belt) 城市的中国商人,正是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当曹德旺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建厂的消息传出,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当有中国记者问到,为何福耀会选择美国时,曹德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美国,蓝领工资是中国的8倍,白领工资是中国的2倍多,但是美国的能源、电价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人工贵的情况,我们四年前跟今年比人工工资涨了多少呢?涨了3倍上来。”正是这笔账,使得曹德旺认为,投资美国无疑是一件划算的买卖。

  中国老板寻找到了一个适宜的投资目的地,美国的各级政府解决了让他们为之焦头烂额的就业问题,而那些失去工作、房子被银行收走不得不住在朋友家地下室和无力就医的失业工人也将获得工作。看起来这根本就是一桩堪称完美的生意。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跟随《美国工厂》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是,海外工厂更复杂的一面:首先表现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镜头下,曹主席就曾要求美国的管理层,对斥资3.5万美元购置并准备安装的仓库大门做出改变,原因仅仅是,在曹德旺看来这个门的“朝向不对”,不利于风水。

  其次表现为管理模式的差异。镜头下,一位工龄接近30年的美方员工表示,自己在通用汽车服务的20多年时间里从未发生过工伤,但到了福耀玻璃美国公司,第一年就被碎玻璃划破了大腿,导致轻度残疾。主管还在和摄影师解释着为什么会发生碎裂,就听到工厂另一边发生了事故,一位员工只佩戴着基本的护目镜和手套,拿着一块还没有完全碎掉的玻璃走了出来,身上的衣服染着血迹。而在福耀的中国工厂里,工人在毫无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却在那分拣废旧玻璃。工人们更是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一年只被允许回家一次。这让来总部受训学习的美国人感到不可思议。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美国工人开始要求引入工会组织。而作为资方的曹德旺则明确表示,如果工会进驻,他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撤资。

  整个影片便在,劳资双方就引入和反引入工会的博弈中展开——成立工会是否,不是引入工会的热衷者,也不是工厂管理层所能决定的事,而是需要全体员工投票表决。引入工会的热衷者,在工人中积极宣传引入工会的好处,及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性的同时,福耀玻璃代顿工厂的管理层也费尽心力,提出了三条反制措施。包括用利益分化工人群体、聘用反工会咨询组织和有针对性的开除员工中引入工会的热衷者等等。最后,代顿工厂的管理层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在由美国劳资委组织的投票中,以868对444的优势,否决了在福耀玻璃代顿工厂成立工会的事情。

  那么,就《美国工厂》而言,包括奥巴马在内的主创人员,到底想表达什么呢?笔者认为,该片试图通过劳资双方引入和反引入工会,来表达他们对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爱恨交织。从镜头语言里,我也确实感受的到,主创人员内心的这种矛盾乃至挣扎。

  工会是随着市场经济大生产一起发展起来的,起初是势单力孤的工人团结起来和资方做斗争的自发组织。工会为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工人生存环境做出过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工会却慢慢变成了阻碍生产发展的毒瘤。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家刘易斯的理论,当农民转变成工人的速度开始变慢,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拐点,这个拐点被称为刘易斯拐点。当这一拐点出现时,即便没有工会的斗争,工人的工资待遇也会提高。因为这时在劳动力市场上,作为供给方的工人开始短缺,工人具有了更强的议价力。如果企业不提高福利,那么它在劳动力市场是不具竞争力的。到这时,工会事实上已经演变为为工人争取超额劳动收益,保护懒散会员的组织。他们让企业劳动力成本不堪重负的同时,将生产效率变的极低。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1979年时,撒切尔夫人明确指出,造成英国不断衰退的“英国病”的根源,其中之一就是强大的工会。

  影片事实上也在承认着这个事实,强大的工会造成了美国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得益于工会,工人们的劳动强度确实越来越小了,工作时间也越来越短了,待遇却越来越高了,但同时生产效率却越来越低了。结果是过高的福利,成了企业不堪承受之重,最后,像通用汽车代顿工厂这样的企业只能破产,只能打击像曹德旺这样的企业家的投资信心,进而导致更多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则是,作为左翼领袖的奥巴马,又不能、也不愿像撒切尔夫人那样大吼:搞坏国家的就是你们这些工会份子。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应该是效率与公平这两者该如何平衡。

  事实上,就这个问题,我于2011年出版的《全球大趋势2:被债务挟持的世界经济》一书里也做过一些探讨:

  “在强大的工会的影响下,在福利主义制度下,简直成了干与不干一个样。这一制度无疑会成为懒人们的天堂。但问题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社会福利支出的压力也是空前之巨大。在这个时候要想克服经济的麻烦,就得提供经济效率,但正是这种制度却放任了懒人,也降低了整个的经济效率,这才是大问题之所在。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认为,要想走出当前世界经济的困境,整个世界特别是欧美有必要重新检视工会制度和福利主义,我们必须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为了以牺牲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的稳定,只会为未来酝酿出更大的不稳定来。

  从现实的角度看,目前欧美国家所能够做的就是,从‘福利主义’那端往‘资本主义’这端回归一点,那就是首先要彻底的端掉干与不干一个样、不生产只享乐的体制病灶,激励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的发展,为未来创造更多的财富。”

  我想这大概也是包括奥巴马在内的《美国工厂》的主创人员所想要表达的。当然需要予以说明的是,欧美国家固然过于“福利主义”(公平),需要有撒切尔夫人那般的勇气,来带领国家朝着“资本主义”(效率)回归。但也正如《美国工厂》镜头所表明的,中国及中国的企业也过于“资本主义”,也该适度的朝“福利主义”进步一点。

关键词阅读:美国工厂 奥巴马 曹德旺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