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王婴:为疫情下的“复工难”建言

  2月10日,全国有序复工复产的第一天,却发现“复工不易、复产更难”。

  企业申报通过难,员工返岗难、疫情防控物资备齐难、行业供应链衔接难……迟迟复不了工,中小企业主们心急如焚、愁眉不展。

  当然,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疫情防控仍是第一要务。只是从“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角度看,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有序复工的步子是否可以再大一些?

  区域不同,复工条件能不“一刀切”?

  小微企业的复工申请,首批即获通过的寥寥无几。据悉,县里的政策是向规上企业倾斜;在个别地级市,百人以下的企业根本就提交不了申请。也就是说,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企业规模似乎成了审核过不过的一道坎。

  2月10日,浙江针对各县(市、区)的疫情情况,采用了“五色法”进行风险评估。即用红、橙、黄、蓝、绿五色代表风险程度的逐级降低。据此,得出该省存“红色”县(市、区)1个,“橙色”12个,“黄色”12个,“蓝色”53个,及目前为止未发现疫情的“绿色”县(市、区)12个的“五色图谱”。

  疫情风险的程度不同,侧重点是否可以略有差异?那许多至今仍是“零报告”的县(市、区),其疫情相对平稳可控,企业复工的条件更具足。对于这样的“绿色”地带,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其申报的流程是否可以简化些?对复工企业的规模要求是否可以相对降低些?

  企业娘家, 线上、线下 能不“楚河汉界”?

  无论是推进政府事务的数字化管理,还是企业的数字化经营,通过线上平台申报复工都值得点赞。但如果“线上”也有“力所不逮”之时,该怎么办?

  据报道,有的小企业复工申请无法提交成功,是因为线上平台在系统设置时做了复工人数的限制。与此同时,企业所在的园区或街道又往往坚持“线上办理”的原则不松动。

  日前,上海、浙江等省市都提出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两手都要硬。作为属地企业的“娘家人”,能否把服务企业的热情也一并打包给“线上”?进而联想,在智慧城市和数字大脑的建设中,也有一个系统和网络逐渐完善的过程。数字化是为人服务的,而不能为了数字化而舍弃人文和温度。

  疫情防控,能否让市场不缺位?

  企业申请复工有一个必备项,就是承诺书。重责之下,许多企业“知难而退”。因为谁也不敢担保没有那个“假如”和“万一”。

  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企业,特别是外地员工多的制造企业,难以支付外地员工返回后14天的隔离费用;更害怕因为“万一”而造成的损失。

  于是联想,保险公司能否针对企业复工的疫情防控责任等,设计出专门的险种?用万千人的保费,去保障那个“万一”的风险,或许值得一试?

  对于一些卡壳卡在口罩上,或者消毒液、额温枪等疫情防控物资上,或者卡在防控工作流程和方案设计上的企业,能否有专门的第三方公司或机构开展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

  当然,各地政府也积极开展“三服务”,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有序复工。政府的“千方百计”的确值得点赞;市场的“无形之手”也应该释放出来。

  复工有渐次,备战能否争先恐后?

  尽管多地和一些行业迎来复工首日,但全面恢复显然尚早。那些首批未获通过,第二批、第三批,甚至更晚申报复工的企业是否可以睡大觉?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比如杭州万事利,从年初四(1月28日)就开始对每个员工进行身体状况排查;因此,后来只用了2小时就完成183名员工的资料申报。又比如康恩贝集团,其下属各企业从春节就开始陆续复工复产,至今已全面复工,靠的就是未雨绸缪的准备,和努力为防控一线及时提供“弹药”的自觉。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渡难关,从中央到各地已出台包括信贷支持、税费租金减免、社保费缓缴等政策。比如浙江专门出台30条意见,其省会城市杭州则出台“1+12”惠企政策举措,还挤出100亿元左右资金助力企业尽快复工。其他还有诸如“北京19条”、“上海28条”、“广东20条”等,举国上下合力抗击疫情、共克时艰。这也让人更加坚定中国经济长期看好的信心。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疫情之下,“静候”复工的企业,也得站稳脚跟、用好政策、备足粮草、补上短板、找准契机,当复工“通过”的号令一响,立马发起百米冲刺,以最短的时间争取最快、最好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复工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