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提高养老财富储备的内涵及路径

摘要
可以预料,中国14亿人口的养老财富储备一旦动员起来,那将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最终一定会远超美国,到那时,全体国民及资本市场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2019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规划》首次提出了“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这是中央政府文件首次提出“养老财富储备”的专用概念,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政策信号。

  12月8日下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在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召开闭门会议,专场学习并解读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则。在会议上,我就养老财富储备的概念及提高国民养老财富储备的路径,谈了自己学习的体会与心得。我发言的大致内容整理如下:

  尊敬的董克用教授及各位同仁,非常高兴上午参加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盛大年会,下午又参加论坛闭门会议,刚刚听完杨燕绥教授及汪泓书记的发言,收获很大。今年,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工作又取得新进展,除了出版第四本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蓝皮书),论坛与美国美世集团首次联合编制了墨尔本美世全球养老金指数2019年中国版,这是一个重要创举。此外,论坛还与新浪财经首次举办了2019年中国养老金融行业评选活动,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我相信,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的社会地位及智库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今天的闭门会议我想重点谈谈养老财富储备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提高国民养老财富储备的主要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养老财富储备”概念,目前尚无明确而权威的解释,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有必要、也有责任给“养老财富储备”一个明确的定义。

  如何正确理解“养老财富储备”这一全新的概念?我认为,从理论上讲,养老财富储备既包括制度内养老财富储备,也包括制度外的养老财富储备;既包括三支柱养老财富储备,也包括三支柱之外的养老财富储备。具体地讲,养老财富储备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三支柱税优计划养老金储备

  从国际惯例来看,养老金储备主要是指享有“个税递延”的三支柱养老金储备。在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及主权养老金储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储备与职业年金储备;第三支柱是指个税递延的个人养老金储备(如我国的个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三支柱养老金储备是比较透明而公开的,比较易于统计。

  (二)家庭持有的“非税优型”养老储蓄与投资

  这一部分主要是指第三支柱中“非税优型”养老储蓄与养老投资,具体包括家庭自主安排但不含税优计划的存款、理财产品、资管产品,证券投资,以及自主产权房。这一部分养老财富储备的边界比较模糊,有很强的隐私性,尤其很难分清哪些是短期储蓄,哪些是养老目标的长期储蓄,而且统计数据的获取比较困难。

  (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所取得的收入

  在欧美国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所取得的收入,已成为养老保障的“第四条腿”。在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继续工作的比重高达20%以上,其中,65-69岁人口组就业率竟然高达33%。在65岁以上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中,退休后继续工作所取得的收入所占比重高达29%。

  与此相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较早,比方,女特种工45岁,女工人50岁,女干部55岁,“城乡居民”男女60岁退休,这使得不少劳工由于过早退休,养老财富储备严重不足,因此,在这些过早退休的人群中,其实,也有相当部分人退休后继续工作,这也会起到增大养老财富储备的作用。

  如何提高国民养老财富储备?我认为,基本路径应该是从“供给侧”驱动,具体路径有两条:一是制度供给;二是产品供给。前者侧重于税优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后者侧重于非税优型退休目标的家庭理财计划。

  从制度供给来讲,就是要借助社保降费的历史机遇,重新整合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公平、有效、可持续。(1)大幅降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还原第一支柱底线保障、防止老年贫困的制度本源;(2)做实、做大、做强第二支柱,有必要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与住房公积金“三金合一”,建立中国版“强制公积金”,将住房保障与补充养老有机融合在一个制度中;(3)引导国民将“养老财富储备”作为家庭理财的最高目标;(4)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男女法定退休年龄统一至60岁。由于时间关系,上述问题我不展开论述。

  从产品供给来讲,在温饱基本解决后,我国家庭理财大多偏好短炒、赚快钱,他们希望一夜暴富,而金融机构则迎合投资者口味开发出了大量短期或超短期“投机类”资管产品,有的资管产品长期滚动发行、短资长用,滋生了大量的期限错配风险,最终导致监管风暴与市场冲击。更为糟糕的是,尽管明年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国民的养老财富储备观念依然十分淡漠,我国14亿人口,2.5亿老年人,私人养老金储备仅为1.5万亿元,远不及3亿美国人的28万亿美元私人养老金储备规模。

  如何将“短炒、赚快钱”的家庭理财模式逐步转向以养老财富储备为目标的新家庭理财观?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产品供给方,包括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各类金融机构。作为产品供给方,金融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应该充当好家庭理财顾问角色,并真正承担起国民养老储蓄与养老投资教育的义务与责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或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开发出让散户或家庭满意的中长期投资产品,既能引导家庭长期投资,又能有效推进A股市场“去散户化”进程。唯有如此,才能让股民与小散心甘情愿将家庭财富交由金融机构长期打理,进而为我国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否则,就是金融机构的失职、失责和无能。

  可以预料,中国14亿人口的养老财富储备一旦动员起来,那将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最终一定会远超美国,到那时,全体国民及资本市场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关键词阅读:养老 老龄化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