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迪: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摘要
外需对于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纠正了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主流错误认知,对于重新认知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继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摘要:关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们关心的重点问题。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年来消费等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上升,外需的贡献不断下降。本文对基于净出口视角的测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理论逻辑上存在重要缺陷。基于修正后框架的测算结果显示,外需对经济增长仍具有较大贡献,与传统净出口视角得出的结果完全相反。因此,外需对于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纠正了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主流错误认知,对于重新认知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继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净出口;三驾马车;对外贸易;国民经济核算;经济增长

  全球贸易在过去六十余年大幅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50-2008年,全球贸易总额增长了7倍。在此期间,全球贸易增速是GDP增速的三倍以上。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后这一趋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球贸易增速开始接近甚至低于GDP增速(张启迪,2018)。在2019年6月4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世界银行预计2019年全球贸易增长仅为2.6%,比2019年1月份的预测值下调1个百分点,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同时,世界银行还预计2019年和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2.6%和2.7%,比2019年1月份的预测值分别下调0.3和0.1个百分点。

  图1 2001-2018年中国GDP增速和进出口增速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受益于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经济也迎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见图1)。一方面,中国利用自身在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深入参与全球分工,向全世界输出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进口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等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求。次贷危机后,受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影响,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2018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1%,占GDP的比重为2.85%。需要说明的是,国家统计局在测算时使用的是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数据来代表外需。并且,上述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的测算方法使用十分广泛。虽然次贷危机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然而从定性分析来说,外需的贡献似乎并没有统计数据显示的如此之低,与感官常识似乎也并不相符。净出口是否能准确代表国外需求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深入分析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测算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否存在瑕疵对于准确测算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认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基于净出口视角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起源

  净出口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的提法源于三驾马车。长期以来,国内经济界一直把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称之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三驾马车”这一概念最早由樊启祥提出。樊启祥(1997)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称之为“三驾马车”。施发启(1998)进一步明确提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构成“三驾马车”,并首次将国外需求特指为净出口。陈勇鸣(2015)也提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长期以来,大家对“前两匹马”指消费和投资并无异议,但对第三匹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指国外需求,即出口,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剔除进口部分,第三匹马应为“净出口”。从现有文献来看,“净出口”说影响较大,多数文献均采用这一提法(吴珍倩等,2017)。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方法如下。

  GDP的核算方法有两种,收入法和支出法。基于收入法计算GDP的表达式为:

(1)

  由于我国在使用支出法核算GDP时,政府支出并未单独列示,而是分别在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中核算,即最终消费支出C中除包含私人部门的最终消费,还包括政府部门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I中不仅包含私人部门投资,也包含政府部门投资。因此,原式可以简化为  

(2)

  令NX=X-M表示净出口,并对等式两边进行一阶差分,可得 

(3)

  其中Y(·)=dY/dt,其他各项与之类似。式中的Y(·)/Y、C(·)/C、I(·)/I和N(·)X/NX分别表示各变量的增长率。在等式(3)中, 通常被称之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而用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除以经济增速,即( = 就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就是目前普遍引用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和贡献率计算方法的由来。当 时,就是通常所说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负贡献。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测算三驾马车对GDP的拉动率和贡献率结果如下所示(见表1)。

  表1 2000-2018年GDP增长率及其分解  单位:%

年份
GDP增长率
对GDP增长的拉动率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000
8.50
6.60
1.90
0.00
78.10
22.40
-0.50
2001
8.30
4.10
5.30
-1.10
49.00
64.00
-13.00
2002
9.10
5.10
3.60
0.40
55.60
39.80
4.60
2003
10.00
3.60
7.00
-0.60
35.40
70.00
-5.40
2004
10.10
4.30
6.20
-0.40
42.60
61.60
-4.20
2005
11.40
6.20
3.80
1.40
54.40
33.10
12.50
2006
12.70
5.30
5.50
1.90
42.00
42.90
15.10
2007
14.20
6.40
6.30
1.50
45.30
44.10
10.60
2008
9.70
4.30
5.10
0.30
44.20
53.20
2.60
2009
9.40
5.30
8.10
-4.00
56.10
86.50
-42.60
2010
10.60
4.80
7.10
-1.30
44.90
66.30
-11.20
2011
9.50
5.90
4.40
-0.80
61.90
46.20
-8.10
2012
7.90
4.30
3.40
0.20
54.90
43.40
1.70
2013
7.80
3.60
4.30
-0.10
47.00
55.30
-2.30
2014
7.30
3.60
3.40
0.30
48.80
46.90
4.30
2015
6.90
4.10
2.90
-0.10
59.70
41.60
-1.30
2016
6.70
4.50
2.90
-0.70
66.60
43.10
-9.60
2017
6.80
3.90
2.30
0.60
57.60
33.80
8.60
2018
6.60
5.03
2.14
-0.57
76.20
32.40
-8.60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2 1978-2018年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从表1和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将国外需求定义为净出口,在净出口视角下,过去40年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出现了显著变化。2000年以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是消费。1978-2000年,最终消费支出(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63%,资本形成总额(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8%,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即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9%。而到了2000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投资超过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00-2013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54%。2013年以后,消费超过投资再次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3-201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2%。这就是当前普遍认为的“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观点的由来。

  而且,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在净出口视角下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一般认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至全球金融危机前,经济增长模式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模式,然而据图2数据显示,2000-2008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2.48%,2000-2018年也仅为-2.46%,而1978-1999年则高达8.59%。并且,在中国加入WTO后的19年时间里,外需对经济增长形成正向拉动作用的年份仅有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多数年份甚至为负贡献。从数据上看,中国加入WTO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了显著下降,似乎反而拖累了经济增长,这显然与经济现实不符。毫无疑问的是,加入WTO是过去2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所在。

  二、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测算外需贡献存在理论错误

  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要存在以下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一)净出口不具有经济意义

  本文认为,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质上是对GDP核算方法的误解。净出口仅具有统计意义,不具有经济意义。净出口是基于国际收支视角的核算方法,是用于核算经常账户流入情况。而从对GDP贡献的角度来说,用净出口衡量外需对经济的贡献则是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真实生产,而进口则不同,既包含用于出口的进口,也包含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进口。换句话说,净出口数据不仅扣除了用于出口的进口,还同时扣除了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进口,将该数据视为外需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后两个部分与外需并无关联。由于净出口数据从出口中扣除了与出口无关的进口,使得该种测算方式大大低估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基于净出口视角的测算方法还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放大了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净出口视角测算“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由于外需中多扣除了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进口,导致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中少扣除了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进口,使得“前两驾马车”贡献的测算值比真实值要偏大。从理论上来说,测算“前两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扣除与之相对应的进口十分必要。最终消费支出中包含进口消费品,如果不扣除与之相对应的进口,就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即本国各部门消费了与国内生产无关的产品,却对本国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同理,在测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也应扣除与之相对应的进口,否则也会产生投资了与国内生产无关的产品,却对本国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的矛盾。

  (二)进口对于经济增长也有很大作用

  如果单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等式来分析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发现进口对经济增长总是有负面影响,似乎进口的越多对经济增长越不利,而实则不然。GDP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进口本身并不会对GDP有任何直接的影响,因为会在其对应的消费、投资或出口的部分被抵消掉。而且,进口不仅不会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反而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口是一国参与全球分工的必要环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全球分工体系的不断细化和完善,各国大都只参与全球生产链条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必须要大量进口才能参与全球分工,这也就形成了当前全球贸易以中间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因此,一国进口的中间品越多,说明其参与全球分工的程度也就越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大。第二,进口可以突破资源束缚。由于世界各国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性,而生产活动中生产要素的投入多种多样,通过进口本身不具有的各种资源,可以生产自身不能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更大程度上参与全球分工并创造更大的价值。第三,进口可以创造有效需求。由于需求的多样性使得难以通过本国企业的生产得到满足,通过进口国外的新产品可以培育国内需求。当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时,国内厂商会试图生产类似产品满足这类需求。外国厂商也可能会在该国设立企业生产该种产品,从而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第四,进口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韩骏,2011)。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方面可以提升本国生产体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吸收和消化以及先进设备的模仿和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上述方面都有助于本国企业生产更复杂、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促进经济增长(戴翔,2012)。

  三、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再测算——基于修正后的新框架

  (一)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理论分析

  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若想测算“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须要从每驾马车中扣除相应的进口部分。例如,若想测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仅用消费数据进行测算是存在偏误的,因为在消费数据中包含消费国外进口产品的部分,而消费国外进口的产品并不能对本国经济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在测算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时必须从消费中予以扣除。同理,若想测算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应分别从投资和出口中扣除与之对应的进口部分,这样才能准确测算“三驾马车”各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因此,在测算“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之前,我们首先要对进口进行分解。从进口用途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将进口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用于消费的进口、用于投资的进口以及用于出口的进口,即:

(4)

  将(2)式与(4)式相结合,基于支出法的GDP核算等式可以变形为:

  

(5)

  其中,C-M1为最终消费需求,I-M2为资本形成总额,X-M3为国外需求,上述三个部分才是“三驾马车”的准确口径。而在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的测算方法中,“三驾马车”的口径分别为C、I和X-M。从内需的角度来说,真正对经济增长有贡献的是C-M1和I-M2,而不是C和I。从外需角度来说,真正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的是X-M3,而不是X-M。由此可见,传统测算方法不仅高估了消费和投资(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低估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基于修正后新框架对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再测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若想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只需要计算出X-M3即可,然而在实际计算时难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进口产品的使用十分复杂,很难区分哪些进口商品最终用于出口(见图3)。在商务部发布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数据中,某些商品可以清晰的明确用途,例如第一大类初级产品中的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等可以归到消费中,然而明确大量其他产品到底最终是用于消费、投资还是出口则比较困难,这就决定了无法基于现成的数据直接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①]。

  图3 进口产品使用去向

  资料来源:尹敬东(2006)。

  商务部公布的按贸易加工方式的分类数据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表2为2017年12月和2018年12月对外贸易的相关数据。从贸易方式来看,对外贸易可以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这三种贸易方式当中均有进口部分。其中,加工贸易的进口部分是与出口相对应的进口部分。对于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中,出口中也肯定有一部分是与出口相对应的进口部分,但鉴于难以分解,我们仅将加工贸易的进口部分界定为与出口相对应的进口部分(尹敬东,2006)。这样处理虽然会有一定的高估,但却可以大大改善传统净出口视角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另外,鉴于进口本身对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并且同样难以衡量,两相抵消,使得上述方法能够更加接近外需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

  表2 货物进出口分贸易方式统计

日期
贸易方式
出口(亿美元)
进口(亿美元)
出口金额
同比(%)
累计金额
累计同比(%)
进口金额
同比(%)
累计金额
累计同比(%)
2018年12月
加工贸易
696.4
-11.7
7971.7
5.1
348.5
-17.8
4703.8
9.1
其他贸易
253.3
-3.7
2892.4
5.3
344
4.3
3913.3
19.3
一般贸易
1262.8
0
14009.9
13.9
949.4
-7.2
12739.3
17.4
2017年12月
加工贸易
789
7.7
7588
6.1
423.9
1.6
4312.1
8.8
其他贸易
265.4
5.3
2746.1
9.4
330
-1.2
3270.2
12.3
一般贸易
1263.5
14.3
12300.8
8.7
1017.1
7.8
10827.5
20.2

  数据来源:商务部官方网站。

  在新框架下,外部需求=出口-进口(加工贸易),内部需求=GDP-外部需求。根据该方法及上述等式我们可以测算出基于修正后新框架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情况(见表3)。

  表3 基于修正后新框架2000-2018年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情况

年份
GDP:现价(亿元)
内部需求(亿元)
外部需求(亿元)
内部需求占比
外部需求占比
内部需求贡献
外部需求贡献
2000
100280
87314
12966
87.07%
12.93%
69.96%
30.04%
2001
110863
96617
14246
87.15%
12.85%
87.90%
12.10%
2002
121717
104882
16836
86.17%
13.83%
76.14%
23.86%
2003
137422
114637
22785
83.42%
16.58%
62.12%
37.88%
2004
161840
131082
30758
80.99%
19.01%
67.35%
32.65%
2005
187319
147951
39368
78.98%
21.02%
66.21%
33.79%
2006
219439
168891
50548
76.96%
23.04%
65.19%
34.81%
2007
270092
207867
62226
76.96%
23.04%
76.95%
23.05%
2008
319245
247451
71794
77.51%
22.49%
80.53%
19.47%
2009
348518
288485
60033
82.77%
17.23%
140.18%
-40.18%
2010
412119
335661
76458
81.45%
18.55%
74.17%
25.83%
2011
487940
398011
89929
81.57%
18.43%
82.23%
17.77%
2012
538580
440924
97656
81.87%
18.13%
84.74%
15.26%
2013
592963
489300
103663
82.52%
17.48%
88.95%
11.05%
2014
641281
528497
112783
82.41%
17.59%
81.13%
18.87%
2015
685993
567390
118603
82.71%
17.29%
86.98%
13.02%
2016
740061
621855
118206
84.03%
15.97%
100.74%
-0.74%
2017
820754
701444
119310
85.46%
14.54%
98.63%
1.37%
2018
900310
761825
138485
84.62%
15.38%
75.90%
24.10%

  数据来源:GDP现价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其余数据为作者根据计算整理。

  四、基于传统框架和新框架测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在传统框架下,外部需求=净出口,内部需求=GDP-净出口。而在新框架下,外部需求=出口-进口(加工贸易),内部需求=GDP-外部需求。基于传统框架和新框架测算的外需占比和贡献率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 2000-2018年内外需占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计算整理。

  图5 2000-2018年内外需贡献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计算整理。

  从图4和图5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基于新框架的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7年,外需占GDP的比重逐渐上升,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23.04%。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需占比逐渐趋于下降,2015-2018年稳定在15%左右。2000-2018年,外需占GDP的比重均值为17.65%。而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测算的外需占GDP的比重仅为3.55%,说明传统方法严重低估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二,基于新框架的测算结果显示,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需贡献逐渐趋于下降,由2010年的25.83%逐渐下降至2016年的-0.74%以及2017年的1.37%。而到了2018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了大幅回升,达到了24.10%。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增速总体趋于下降的过程中,内需和外需同时衰减,2010-2017年外需相对的下降速度更快。而到了2018年,内需的下降速度更快,凸显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与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速在2018年出现明显下降相一致。而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的测算结果则完全看不出外需的重要性,2018年的测算结果显示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为负。由于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得出的结论存在错误,造成外需并不重要的假象,产生了内需才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错误认识。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测算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结果显示,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显著上升,而外需多数年份为负贡献,致使许多学者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心应放在扩大内需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基于传统净出口视角测算方法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上述理论基础存在逻辑错误,导致测算结果存在较大缺陷。净出口并非是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真实体现,既多扣除了与出口无关的进口,同时也忽视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使得基于该方法的研究结论并不可靠,不仅高估了消费和投资等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低估了外需在经济中的占比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基于修正后新框架测算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是占比都大幅高于传统框架。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需贡献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并且外需贡献在2018年出现大幅回升,达到了24.10%。因此,外需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纠正了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主流错误认知,对于重新认知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建议方面,第一,要继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外需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依然十分重要。从国内经济现状来看,鉴于当前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不低,并且仍在持续扩张,对消费已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可能仍将低迷。而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已经不低,因此投资增长空间依然也相对有限。有鉴于此,三驾马车中外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于破解当前经济困局意义重大。展望未来,要将对外贸易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要逐渐降低甚至取消进口关税。从本文分析可知,进口对经济增长也有重要作用。虽然关税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但同时也抬高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因此,未来应逐渐降低甚至取消进口关税,这样既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助于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同时也能够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

  第三,要持续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企业技术升级。从基于修正后新框架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用出口的进口部分越多,留在国内的价值就会越少,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低。但提高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意味着需要减少进口来实现。因为如果不进口,这部分贸易也不会发生。因此,未来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自产能力,努力向全球价值链上游迁移,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对国外高技术产品的依赖,减少这类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出口产品在国内的附加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陈勇鸣.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012/c40531-27686130.html, 2015/10/12.

  [2]戴翔. 我们需要为所谓“净出口负贡献”而担忧吗[J]. 国际经贸探索, 2012, 28(11):106-115.

  [3]樊启祥,袁希民,席丹,雷勇生.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的基本特点[J].学习与实践,1997(01):48-49.

  [4]韩骏.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巨额“双顺差”及解决路径[J].南方金融,2011(12):26-31.

  [5]施发启.宏观调控松紧有度 结构调整任重道远——1997年经济运行回顾和1998年经济展望[J].预测,1998(02):11-16.

  [6]吴珍倩,贾怀勤,杨贵中.拉动经济的第三匹马:经济学视角与统计学视角[J].国际经济评论,2017(02):105-114+7.

  [7]尹敬东. 出口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个修正的核算框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5):25-30.

  [8]张启迪. 全球长期贸易增速缘何下降?[J]. 金融市场研究, 2018(3):70-77.

  [①] 有部分学者采用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的数据对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国外需求进行测算。虽然该种方法的测算结果相对准确,然而其最大的缺陷在于数据相对陈旧,更新较为不及时,并且覆盖国家较少。迄今为止,该数据库最新的更新时间为2016年,数据截至时间为仅2014年,无法反映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新变化情况。

  作者:张启迪,电子邮件:zhangqidi1@126.com。

关键词阅读:净出口 三驾马车 对外贸易 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