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智库:欧盟应坚定自由市场方针 《中国企业在欧发展报告》

  走出去智库观察

  近日,欧盟中国商会与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联合发布首份旗舰报告——《中国企业在欧发展报告(2019)》,总结了中资企业近年来在欧洲的发展情况,并向欧盟机构和欧盟成员国政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到,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企在欧投资不断增加。中国贸促会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企业在欧盟并购金额占海外并购总金额的比重超过了50%,有高达78.62%的受访企业将欧盟列为第一投资目的地。但在今年4月,《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正式生效,将对中企对欧投资造成重大影响。

  当前中企在欧洲发展情况如何?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刊发《中国企业在欧发展报告(2019)》的主要内容,供关注中欧投资合作的读者参阅。

  要 点

  1、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定位并非仅停留在谋求市场层面,而是将欧盟视为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2、因欧盟对外资的审查日益趋严,使得中国企业在能源、人工智能、通讯、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准入受限,且整体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加。

  3、欧盟应坚定自由市场方针,拒绝商业问题政治化,尊重双方的意识形态、政治体系及文化传统,求同存异,拓展务实合作。

  正 文

  

  欧盟中国商会与罗兰贝格咨询公司10月1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联合发布《中国企业在欧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全面总结了中资企业近年来在欧洲所开展的主要业务,并向欧盟机构和成员国政府提出一揽子政策建议,以便进一步改善中资机构在欧盟的营商环境。

  

  △欧盟中国商会首任会长周立红在发布会上致辞。记者 任彦 摄

  欧盟中国商会首任会长周立红在发布会致辞中表示,欧盟中国商会代表了在欧盟的900多家中国企业,商会也得到了欧盟机构和一些欧洲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我们在报告中传达了许多积极信号,中国企业家对欧盟5亿人口的大市场有信心,对欧盟的商业伙伴和高素质的雇员的专业精神有信心。中欧作为两大文明,两大市场,潜力无限,机会良多。”

  中国企业在欧投资与经营发展已日益深入

  放眼投资,因近年来欧盟国家对于外资审查与中国对外投资真实性及合规性审查皆有所加强,致中国整体对欧盟投资呈现流量小幅下滑的趋势。但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可发现,虽并购投资有所减少,但绿地投资仍保持稳定发展,且来自于民营企业的投资占比稳步上升。

  回顾经营,中国企业在欧洲整体经营表现向好,虽整体体量距美日等国仍有较大距离,但正以后起之势加速发展,贡献的产值、税收、就业等经济指标均迅猛增长,迸发出惊人的发展活力与潜力。

  展望未来,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布局定位并非仅停留在谋求市场层面,而是将欧盟视为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在调研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设立了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并重视技术创新,奠定长远发展基础。

  纵览全局,中欧之间无论是在政策层面、交通层面、技术合作还是文化互动等层面,双方往来的广度和深度都已得到显著增强。

  中国企业的蓬勃发展对欧盟大有益处

  中国企业在欧的稳健发展并非单边获利,实为互帮互助,乃是双赢。其中,欧盟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土壤,同时,中国企业也会为欧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从产业发展来看,中国企业能够全方位的带动欧洲产业链升级。首先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时,通过技术合作实现产品品质突破,也有实力助力提升产业运营效率。其次,在某些中国有优势的细分领域,中国企业赴欧填补了欧洲本地产业链空白环节,并促进行业标准的完善,推动整体产业升级,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建立电芯制造工厂,填补了欧盟电动汽车产业链中的缺口。此外,许多中欧企业基于自身优势,进行深层次合作,实现能力互补、资源共享,取得了甚是喜人的协同效益。

  从民生福祉来看,中国企业愈加融入当地,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中国企业本地化程度逐步提高,在欧盟雇佣本地员工数量正以近40%的年复合增长率大幅提升。同时,也在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公益慈善、健康保障等领域亦采取了大量积极的举措,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务实民生改善。此外,中国企业也致力于协助欧盟国家引入新兴技术,提升政务治理的效率。

  从科技发展来看,中国企业在欧已投入大量资金设立研究机构并进行投资,推进校企共研、培养人才,促进欧盟前沿科技的研究水平,在各大行业已身处领先地位的中企,也正以自身的先进技术带动欧盟国家创新发展,包括腾讯依托自身领先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宝马提供贯穿自动驾驶研发全流程的先进完整技术方案链条。此外,以如华为代表的企业,则十分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开展的“未来种子”计划,旨在帮助各国各地培养ICT领域人才,启动至今共有来自31个欧洲国家的1,347名学生参与。

  中企在欧遇到的主要挑战

  然而全球经济近期不确定因素激增,为中国企业在欧发展带来了一些显著挑战。为促进中欧合作发展,共同营造向佳的营商环境,我们经过广泛的调研及案头分析,推出了《中国企业在欧营商环境指数框架》,旨将中国企业在欧面临的商务环境、政治环境、经济及产业环境、基础设施及配套环境、科研环境及人才环境进行系统化评估。根据测算,2019年欧盟对中国企业的营商环境虽良好但存在改善空间,指数总分为73分。

  进而,经深入调研了中国企业在欧发展所遇到的核心挑战与限制,具体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

  1)因欧盟对外资的审查日益趋严,使得中国企业在能源、人工智能、通讯、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准入受限,且整体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加;

  2)针对科技、能源等特定领域以及国有企业,因受政治与舆论导向而产生误解,对中国企业业务的发展采取了限制;

  3)中国企业在欧开展业务时,因对当地法律法规、办事规章不熟悉、国际化人才难寻,走了许多弯路,导致发展不畅,在这个情况下,本地的投资服务型扶持与帮助至关重要,但此类机构尚少仍需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4)有些中国企业虽已站在全球行业前列,但因前期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够参与欧盟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修改,导致在标准方面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与执行,给在当地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时效性阻碍;

  5)中欧双方的沟通不畅造成误解,使得中国企业在欧有声无处发。因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缺乏定期的沟通渠道,致使政府不了解企业诉求,企业也常面临诉诸无门的情况。另一方面,欧洲媒体与民众因对中国了解片面,也对中国企业持有负面印象,双方产生隔阂。中国企业也因缺乏积极发声的意识,与当地的行业协会及民众产生距离;

  6)因中欧企业的治理模式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企业运营时的很多劳资摩擦

  报告提出的建议

  作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参与者,中欧双方应积极推进合作,建议欧盟坚持开放、衡量全局、着眼未来。

  首先欧盟应坚定自由市场方针,拒绝商业问题政治化。对于中国企业建议欧盟从开放、务实的角度出发,理解并尊重双方在意识形态、政治体系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性,求同存异,予以中企发展可协调空间,从而推动双方长远稳步向前。

  其次在具体交流合作中,切忌一叶障目,仅因中方在一些行业的优势而产生警惕心理,或是用零和思维来衡量中欧经贸关系。如果以全产业视角来客观审慎思考,则可发现中欧关系是整体互惠互利的。基于测算,2018 年欧盟国家及下属子公司在中国实现近4,000 亿欧元的营业额,而中企在欧盟国家的营业额不足2,100 亿欧元,仅为欧企在华营业额一半;同时,欧盟企业在华获得逾230亿欧元净利润,而中企在欧实现的净利润只有约80亿欧元,约为欧企在华净利润的仅1/3;放眼过往5年,欧盟企业于中国实现累计营业额逾17,000 亿欧元,而中企在欧实现累计营业额仅为7,600亿欧元,仅为欧企在华累计营业额的约44%;与此同时,过去五年间,欧企在华获取逾1,000亿的净利润,而中企在欧则只获取逾220亿欧元净利润,仅为欧企在华累计净利润的约22%。可见,中欧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对双方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对于欧盟企业的发展更是关键推力。欧盟应积极推动中欧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最后,关注重点不应局限于当下,而应高瞻远瞩。当下,中国已在区块链、物联网、超级计算机等大量全球前沿技术重点布局,并在专利数、全球排名等方面都已斩获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全球超级计算机排名中,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天河-2 已位列3、4 席,欧盟国家中,只有德国的SuperMUC 进入前十,但仅位列第9。未来,欧盟各国应放眼前沿科技与新兴领域的增量市场,主动与中国企业共谋合作,携手擘画全球尖端科技。

  此外,欧盟地方应给予中方企业务实协助,如信息分享、资源对接、流程优化等,些许帮助则能为中国企业在欧的发展雪中送炭,赋能中国企业进一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增砖添瓦。如许多地方投资促进局设立的中国中心,则对中国企业在欧洲扎根帮助颇大,据罗兰贝格调研,超过90% 的中国企业认为当地中国中心、招商引资机构的协助对他们业务的顺利发展来说不可或缺。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企业也应进一步融入当地发展,并非仅在欧洲建立中国企业,而是以在欧洲建立一个有中国基因的欧洲企业的理念,与欧盟企业及民众协力共创美好发展愿景。为谋求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可积极接触当地的行业协会,并参与标准制定。与欧洲组织及员工的常态化、透明化沟通更不可或缺。

关键词阅读:欧盟 自由市场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