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需求为依归 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摘要] 当前针对民生福利事业拿出大手笔,绝不是奢侈和摆阔,而是呼应公众和社会的紧迫需求,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民生短板的确还大量存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紧扣群众关切进一步保障好基本民生。

  会议指出,要加大政府支持带动社会力量投入,增加普惠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服务供给,尊重居民意愿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研究支持建设一批惠及面广、补短板的民生重大工程,让人民群众更多受益。

  如此,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支持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当前形势下,发展民生经济的意义是越来越重要了。

  众所周知,满足民生需求,意味着花钱,所以在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民生支出始终是最重要的门类。即使花钱,也要尽可能满足民生需求,这是政府执政为民的体现,在这一点上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逐步满足民生需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

  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则有助于解决消费不振。

  显然,民生事业不仅具有社会属性,还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属性。尤其是在追求高质量发展和消费拉动增长的新形势下,需要格外重视民生支出中蕴含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前针对民生福利事业拿出大手笔,绝不是奢侈和摆阔,而是呼应着公众和社会的紧迫需求,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民生短板的确还大量存在。

  在谈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的时候,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我们老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投资增速下降是因为内需不足,但事实上,中国老百姓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缺口依然巨大。”

  一组数据可以证实李克强的判断:目前中国公共设施的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还要低10个百分点,而城镇化率则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如果拉平其中的差距,可以为经济增长贡献多少个百分点?

  公共服务业中蕴含的经济新动能,体现在多个方面。概而言之,一是公共服务业对投资、就业、GDP等存在着与一般服务业相同甚至更大的贡献,它在提供实质性劳务产出并形成附加值的同时,因其“服务层面的基础设施”的属性,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良好保障;二是公共服务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长足发展,进而形成公共服务业的间接贡献。

  民生事业建设,不是简单的社会救济和单纯的“消费品”,而是可以产生社会、经济双重效益的长期投资;在当前环境下,扩大民生支出、改善公共服务无疑是促进我国消费替代投资主导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正如本次会议所强调,民生基础夯实了才能夯实发展基础,因此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破解群众急难忧愁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补齐民生短板、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国常会议已经作出部署。从长远角度,也需要看到,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公众的热切期盼相比,财政支出结构可能亟须调整和优化。在不增加宏观税负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财政支出的进一步科学规划无法避开。

关键词阅读:公共产品供给 经济属性 民生 新形势 宏观税负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