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尴尬的央行该何去何从?

  8月23日,一年一度的全球央行年会在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召开,引发了远较往年更多的关注。然而,就在开幕当天,美国总统特朗普近乎狂怒地宣布将在年底前对所有中国对美出口产品(价值5500亿美元)再加征5%的关税,并 “勒令”全部美国企业撤出中国。

  对此,在大洋彼岸的央行行长们更多感到的是一种无奈:澳大利亚央行行长洛维8月24日在小组讨论中表示,大家都希望央行“拿出办法来避免危机、重振经济”,但“央行有什么办法”?

  在年会上,曾经意气风发、点石成金的央行行长们,已无心就金融政策信号咬文嚼字,甚至也无心讨论此时应不应该实施更大胆的量化宽松措施,因为他们逐渐认清了一个现实:全球经济已经被特朗普们上升到政治博弈的层面,“这根本就不是货币政策所能修复的”。

  道理是明摆着的,金融货币政策调控的决定性作用,取决于对贸易金融基本共识的承认和遵守,而“特朗普式贸易战”恰好在不断打破这些共识——当功夫已在“诗外”,再去深究诗韵、诗格、诗律、诗意,又能有多大意义?

  退一万步,即便央行的政策调控能发挥一定作用,在行政“长臂”的干预下也只能沦为行政权力的附庸。此次峰会的东道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便是最好的例子:本是特朗普力排众议亲自提名,上任后也殚精竭虑紧跟特朗普步伐,却接二连三被抨击“不听话”,甚至动辄遭到人身攻击。且不说美联储设置的初衷就是尽量避免受到政策短期考量的干扰,“不听话”原本理所当然。

  年会期间,似乎心灰意冷的鲍威尔代表美联储发言,一方面承诺采取行动支持美国经济长期增长,但同时警告“我们没有做好应对贸易紧张局势的准备”,如此虚弱的姿态不但令风尘仆仆赶来参会的各国央行行长们泄气,也引起了投资市场更大的恐慌。

  慌归慌恼归恼,事终究还是要做的。与会的各国央行别无选择,只能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量化宽松,一些新兴国家早已“先行一步”,而欧洲央行和德国央行等,也纷纷在杰克逊霍尔放出了“准备采取财政刺激措施抵消衰退和增长放缓阴影”的风声。

  再次启动量化宽松似乎是不二之选,问题是这样管用吗?

  即便不去多想政治因素干预这个可怕的大前提,仅仅就事论事,事态也十分严峻:距离上一轮金融危机不过数年,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利率仍然远低于历史水平,正如英格兰央行行长卡尼在会上所承认的,工业化国家“实在没有很大的量化宽松政策实施空间,且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样做所面临的重大风险”。

  一些新兴国家的利率水准一直处于高位,理论上它们的降息空间很大,但事实上它们的金融“抗打击”能力相当脆弱,在贸易战加剧、“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其央行的“无力感”较工业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与会的央行行长们更担心的一个现实是:各国央行调控机制正遭到政治政策的破坏,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整效果的信任感正在飞速流失。央行无信,市场何从?

关键词阅读:央行行长 不确定性 贸易战 鲍威尔 利率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