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坤维:完善LPR形成机制不是单纯切割银行利益

摘要
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关键不是在做利益蛋糕的切割,而是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打通利率传导机制。

  央行放大招创建新的LPR

  8月17日,央行放出大招,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央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央行强调,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其中的关键是改变利率的锚,不再把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基准,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MLF期限以1年期为主(1年期MLF利率目前为3.3%,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4.35%)。

  MLF与基准利率锚的区别

  我国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存在两规特征,贷款利率方面一直存在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不同,两轨利率存在影响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

  基准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释放出的信号太过强烈,尤其是对资产泡沫和汇率影响更大,基准利率不可能经常性变动,很难反映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显得非常的呆板和滞后。另外基准利率作为锚,最坏的结果就是传导机制不通畅,央行多次降准释放了数万亿元低成本长线资金,但是对于终端贷款利率的下降很有限,对降低实体经济负担效果并不佳。

  MLF作为公开操作的利率,变动不会那么令人关注,但是一样可以反映货币政策的预期,也更能灵活反映政策的预期,显示一种调控的艺术。央行可以通过MLF,进行更为精准的定向投放,起到类似于定向降准的作用,并把利率政策信号快速传导到实体经济,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贵和融资难。

  新的LPR不会导致银行净息差明显的减少

  有机构预测,8月20日新公布的LPR利率可能维持在4.25%-4.30%的水平,比目前4.31%的水平小幅下行,低于目前基准利率4.35%的水平,这是一种基准的利率,而不是真实的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可以在基准利率之上做一个利率的浮动。

  虽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会影响影响信贷利率高低,但这并不是单纯的切割银行利益,市场解读放银行的血滋养实体经济的体,可能是一种误读,央行强调的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实际上就是打通MLF利率的传导机制,而不是直接的降低贷款端利率,那样的话行政干预太浓郁,而是形成新的贷款市场化利率,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信贷利率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即使有了LPR这个锚,贷款端利率在银行负债端成本难以下降下,也未必就能随着LPR利率基准的形成而下降,毕竟贷款利率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强弱和企业性质来决定。

  目前金融市场市场贷款资源有限,需求旺盛,就会形成贷款竞争,优质客户贷款需求较为旺盛,银行自然更愿意放贷给优质企业,降低贷款风险,放贷给愿意承担更高利率的企业,而不会选择资质不佳对利率优势吹毛求疵的企业,获得更高的净息差,从而获得更加丰厚的收益,这是资本本性使然。

  另外银行对贷款的定价有自己的模式,那就是风险与收益的考量,LPR利率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而不是银行真实的贷款利率,中小微企业之所以贷款难贷款贵,在于可抵押资产很少、公司治理不透明、没有形成现代化财务制度难以进行风险评估、公司诚信度不高,造成不良贷偏高,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商业银行向中小微企业贷款需要更多的风险补偿。故要求商业银行把中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一视同仁不太可能,作为为一种风险补偿,对中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会要求一种风险补偿,贷款利率高一点是正常市场行为,这一点监管层不是不明白。

  贷款端利率降不降,要看银行的MLF利率降不降,央行提供的MLF资金量够不够大,只要MLF利率降下来资金量又足够大,商业银行有足够的信贷资源,利率才会借助LPR传导到实体经济,从而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利率能不能降下来,关键是看银行负债端成本能不能降下来,另一个是市场贷款需求能不能降下来,贷款之所以需求旺盛在,在于地产行业贷款需求很大,占新增贷款的比例很高。地产贷款需求降下来,银行信贷资源就会更加充裕,在贷款价格谈判中,银行强势地位才会降低,才可能做出让步,如果银行信贷资源依然是一种稀缺资源,银行不可能改变待价而沽的局面,自然不会降低贷款利率。

  对银行的影响也不单纯是利空,如果实体经济好转,银行资产质量提高,适当的净利差减少可以通过资产质量改善来对冲。另外本次改革只是针对贷款增量,没有涉及到贷款存量,对银行的影响冲击更小。

关键词阅读:LPR 信贷利率 银行 实体经济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