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百威亚太为何中止上市计划?

  7月21日,市场消息传出,百威英博同意将其澳大利亚子公司Carlton &;United Brewe-ries出售给朝日集团。这距离百威刚刚宣布中止香港上市计划不足十日。

  早在7月5日,全球知名啤酒跨国巨头——百威英博旗下的亚太子公司百威亚太宣布在港交所公开募股(IPO),拟以每股40 47港元的价格募集16.27亿股,最多可募集764.47亿港元。如果能按计划完成,本将是2019年全球最大手笔的IPO。

  但自7月11日起就不断有“IPO失败”的消息传出,果然,仅隔了一天,百威英博便发表声明,表示“已决定不再推进”百威亚太在港交所的IPO计划,这实际上意味着“本年度全球最大规模IPO”搁浅。

  百威英博多次表示,百威亚太的分拆上市,是其全球暨亚太市场布局战略的关键棋子,志在必得之色溢于言表。何以此次港交所上市轰轰烈烈而来,不声不响而终。

  据业内人士透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市场、尤其美国背景的机构投资者认购不踊跃。IPO配售三天后,市场整体配售额都不足原定额度的两倍,这意味着机构和散户相加,超额认购都不足一倍,对百威亚太这个量级的IPO而言可谓惨不忍睹。

  原本百威英博煞费苦心,希望在香港上市可以冲击招股价上限,从而募集到更多资金。然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主力机构却摆出一副“按兵不动”的架势,试图迫使百威英博降低招股价下限,即以不到40港元/股的价格向机构投资者配售。

  一个意在上限,另一个连下限都不愿轻易松口,如此巨大的反差令持续一周的招股波澜不兴,而机构投资者的持重也“传染”到散户乃至整个市场情绪,再加上当前香港市场气氛并不十分有利,让投资者普遍无心恋战,而不愿“贱卖”的百威英博便草草收兵。

  机构投资者之所以如此计较价格,是因为他们看破了百威的软肋。

  百威近年来扩张步伐迅猛:2016年,斥资680亿英镑收购最大竞争对手SAB米勒,从而一举垄断全球1/3啤酒市场。

  在中国内地市场,百威则和哈啤联手, 2018年市场占有率达16.4%,仅次于华润雪花和青啤,居第三位。百威英博之所以要分拆其亚太业务单独上市,其目的是集中资源和力量,争夺至关重要的亚太、尤其是中国内地啤酒市场。

  百威攻城略地带来巨额债务和紧绷的流动资金链,仅SAB米勒并购就让百威英博增添了逾1000亿美元新债。正因如此,港交所IPO的成败至为关键,百威英博才执拗地不肯降低招股价下限,同样也因如此,机构投资者才敢于和百威英博讨价还价。

  IPO流产,筹钱却一天也缓不得。

  即使出售澳大利亚资产这笔交易可为百威换来113亿美元的资金,较既定的在港IPO上市募资额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百威英博CEO薄睿拓(Carlos Brito)明确表示,仍会“继续评估”百威亚太资产IPO的可能性,很显然,区区113亿美元并不“过瘾”——百威不但需要大量资金偿债,更需要继续并购和扩张的宝贵资金。

  很显然,百威并不想冒商场大忌,在不利时机抛售最有价值的资产减负变现。

关键词阅读:百威 上市计划 英博 IPO 主力机构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