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运涛:当保险也开始跨界融合

摘要
当前,保险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保险服务边界不断模糊,保险跨界与生态构建逐步成为保险经营发展的大势所趋。

  当前,保险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保险服务边界不断模糊,保险跨界与生态构建逐步成为保险经营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于推动保险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保险跨界并非“无界”,可以恣意地合纵连横;保险生态并非谁说建便可建起来,也并非建起来即在“状态”。保险主体要想在跨界生态站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要真正从服务客户出发,明确生态角色定位,突出价值创造,聚焦主业和内核,有的放矢,打造不可替代的稀缺能力,在不断提升社会价值中成就自我。

  跨界是保险的天然属性

  保险植根于社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具有天然的跨界属性。

  一是在业务特征方面。保险自身的业务属性决定了其在社会各产业链中的自然延伸,可以自然切入绝大多数社会场景,横贯产业链上下游,跨行业、跨领域特征突出。特别是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风险量化更具可操作性,不可保风险逐步转化为可保风险,跨行业承保边界不断延伸,无论是在承保端和风控端,还是在理赔和服务端,都实现了保险跨界的自然延伸,使得更多社会风险保障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二是在技术实现方面。数据是保险的经营之本,跨领域多维、实时、动态、丰富的用户数据成为清晰客户画像的重要基础,对于深刻洞察用户需求与个性化、差异化保险定价和产品设计至关重要。信用是保险的发展之基,行业健康发展需要积极构建持续、长效的信用评价系统,而体系构建离不开跨行业、跨领域、广维度、细颗粒的信用评价要素与用户数据。另外,为有效防范保险欺诈和道德风险,特定领域的保险经营也有诉求与相应领域的产业进行有效融合,共建跨界风险模型和规则。例如,在车险方面与公安、汽车等领域进行协作,在人身险方面与央行、医院等领域进行协作等。

  三是在社会价值方面。保险的增信和支付功能决定了保险是产业最好的链接器。保险以客户价值为诉求,以风险需求为媒介,以服务管理为手段,将保险基本属性与客户的服务需求属性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业务、场景和客户的跨界链接,将保险的“场”有效延伸至相关行业的痛点上,开展跨行业深度融合,实现客户服务与体验一体化,有效创造社会价值。

  保险生态的真正本质在于基础设施的构建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持续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具备几个关键因素,即持续的能量输入、开放的系统环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协调畅通、自我调节与进化功能等。具体到保险领域的商业生态中亦是如此,开放、赋能、流动、共享、演化成为基于互联网的保险生态的核心特征与生存哲学。

  保险生态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基于效率提升的保险IT建设,而是基于全新商业和生态逻辑的前瞻布局,着力于全方位的网络协同与客户价值创造;不是传统的保险产业多元化涉猎,而是着重于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数据体系,建立跨领域的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防止核心数据和场景逃逸,深化多元化产业基础,提升产业融合成功率;不是基础的保险业务渠道拓展,而是围绕场景,聚焦需求,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凸显保险的价值实现与服务效能。

  从保险生态的内在逻辑看,由浅入深,可分为三层逻辑:一是表层逻辑,即保险场景,正是由于场景的存在,创新、多元、蓬勃的保险气象才得以展现,这正如同自然生态中的一片森林,独成一体,繁荣茂盛;二是底层逻辑,即数据,大数法则始终是保险赖以生存的基础,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根基,保险场景为表,数据为里,彼此互为表里,这正如同远看一片森林生态,走近来看,原来是由树、草、鸟等组成;三是本质逻辑,即行业基础设施,生态运营要求不断向系统注入新能量,推动网络系统不断演化进步,而真正推动保险生态系统不断演进的力量正来自于保险行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更迭和完善,这是保险生态的真正本质,正如让一片森林生态系统真正赖以生存的是空气、水、阳光、土壤等基本要素,这些才是森林生态的生存之本。

  因此,构建可持续的保险生态,不是简单的搭建平台,对接资源,仅仅扮演“泥瓦匠”或“资源掮客”的角色,而是要聚焦价值创造,重视价值传播和价值传递,不断完善保险基础设施体系,在成就行业、成就社会中,成就企业、成就个人。

  保险跨界生态不是想建就能建

  当前,很多保险业内外的企业,不管规模大小,罔顾能力如何,动辄喊出重塑保险生态、打造保险生态圈的响亮口号。然而,保险生态的构建,并非易事。建设真正的保险生态,需要建设更加完善的行业基础设施,需要不断丰富保险生态环境,需要愈加突出保险价值创造,促进行业活力。在生态构建过程中,压倒性投入是关键,价值创造是特征,效率提升是体现;而且,新生态的构建过程,也是新的利益平衡格局的构建过程,势必涉及打破旧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是一项资源密集度高、操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般企业能够实现。

  在保险跨界生态战中,各家保险主体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清晰自我认知,实现在保险生态中的准确价值定位。总体来看,“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可能较为适合保险生态的构建逻辑。具备相应实力和条件的大型保险主体作为核心的生态建设者和管理者,推动建设基础设施,引进生态主体,发挥生态建设主导者和赋能者的重要角色;中小型保险主体则作为保险生态的参与者,深钻自身优势领域,借势生态资源,构建轻资产、快而灵的精益运营体系,打造生态中稀缺的核心能力,成为保险生态的重要建设者和贡献者。

  无论是保险生态的主导者,还是参与者,都应聚焦主业,聚焦内核,聚焦专业,厘清“特长边界”,理性合理跨界,不贪多求全,不做“平台诱惑”的“阶下囚”,围绕核心定位,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稀缺能力,挖深竞争护城河,成为保险生态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风险减量管理时代价值创造制胜

  在内外部形势和因素的影响下,当前保险行业逐步进入风险减量管理时代,保险企业真正由被动的风险承担者向主动的风险管理者转变,通过科技赋能,有效减少社会风险暴露,降低风险损失,提升社会整体福祉。

  一方面,数字化和透明度成为千禧一代的典型特征,用户对于保险的认知快速深化,需要的不再是传统保险产品的事后补偿,而是基于科技赋能的“确定性”的风险管理服务能力。基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价值创造能力,成为评价保险优良的关键指标。另一方面,保险是非常典型的低频交易的服务产品,客户活跃度和粘度是保险企业最匮乏的能力之一,促活成为保险生态中的重要诉求。然而,风险无处不在,服务无处不在,实际上基于场景的风险管理服务是一项非常高频的互动。基于风险减量管理的商业逻辑,真正从客户风险管理需求出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以创新科技为支撑,以风险管理服务为手段,可极大提升与保险客户的交互频次,更深层次地挖掘客户需求,将弱需求的保险变为高频的刚需产品,进而在服务客户过程中不断提升保险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阅读:保险 产业融合 跨界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