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毅:银行兴衰——美国百年老店的坍塌

摘要
在经济上行期,收购价格往往存在高估的现象,银行需要尽可能地排除经济周期的影响,在估价时以标的方能给己方带来多少价值为出发点。另外需要考虑银行自身的实力,采用合适的收购方法,避免大笔收购对自身经营、现金流产生影响。

  美国华盛顿互惠银行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银行,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利率自由化,银行业大变革时期脱颖而出,逐渐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储蓄与贷款机构之一,然而这家银行却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倒闭。

  挤兑潮是导致华盛顿互银破产的导火索。挤兑潮背后还是华盛顿互银糟糕的业绩情况,业绩表现较差的根源在于华盛顿互银长久以来的无序扩张,对贷款重量不重质,而华盛顿互银的业务又集中于零售贷款上,导致经济环境发生改变时大量的个人贷款无法收回,经营能力严重下滑。

  通过对华盛顿互银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启示:1)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注意业务多元化、产品多元化、产品内部结构多元化;(2)收购不只是为了规模的扩大:需考虑收购的战略意义、整合难度、估价合理性、银行自身的承担能力,并对标的方进行全面审查。

  1、华盛顿互助银行速览

  互助银行模式起源于1810年苏格兰的储蓄与友好社会,通常由慈善家和慈善团体发起,旨在帮助低收入人群,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将储蓄投资于抵押贷款、贷款、股票、债券及其他证券,并优先考虑安全性。这类银行是由中央或地区政府特许的,没有股东和股本,所有存款人存款汇聚到银行基金当中,银行扣除掉日常经营的成本,所有的利润由存款人共同所有。在上世纪70/80年代,随着美国银行业监管松绑,为了应对竞争,数千家互助银行转变为股份制公司,美国华盛顿互助银行(WashingtonMutual Bank,后文简称“华盛顿互银”)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互助银行帮助少数族裔与穷人的宗旨,依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华盛顿互银,或许为它的次级贷款问题埋下了伏笔。

  破产之前的华盛顿互银已经是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它的故事要从一百多年前讲起。1889年,为帮助遭遇火灾的西雅图重振经济,华盛顿互银的前身华盛顿国家建筑贷款和投资协会成立。1908年,华盛顿国家建筑贷款和投资协会改名为华盛顿储蓄和贷款协会,开始实现从单一从事建筑贷款业务的协会开始向互助银行转型。1917年,华盛顿储蓄和贷款协会实现了成为互助银行的转变,再次更名为华盛顿互助储蓄银行。从成立到1982年间,通过自身的发展和收购,华盛顿互银成为华盛顿州的重要银行。1994年,华盛顿互银成立了一家华盛顿互助公司,将华盛顿互助储蓄银行中的非银业务拆分,前者更名为华盛顿互助银行。

  

  1990年,新的CEO克里·基林格(Kerry K. Killinger),带领华盛顿互银打开新的篇章,在接下来的20多年内,华盛顿互银不断收购和深耕零售业务,其规模越做越大。根据《银行家》对总资产的排名,2007年华盛顿互银为全球的第36名,也是美国的第6大银行。

  

  然而在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华盛顿互银在贷款业务上也积聚了很多风险。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华盛顿互银的问题愈演愈烈。2008915日,标普将华盛顿互银的评级调至垃圾级,从而引发了公众的挤兑。2008925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简称“FDIC”)在美国储蓄监督办公室(简称“OTS”)的指示下,与华盛顿互银签订了接管协议。同日,FDIC将其银行业务出售给了摩根大通。2008926日,华盛顿互银及其剩余子公司WMI投资公司(WMI Investment Corp.)申请破产保险。

  

  2、倒闭始末

  2.1 1889-1982

  互助银行时期,从西雅图启航

  2.1.1 为重振西雅图经济而成立的银行

  西雅图位于美国西北部的太平洋沿岸,是华盛顿州的重要城市。在19世纪中后期,依靠着伐木业和淘金热,西雅图发展迅速。然而188966日,一场意外的火灾,将西雅图120英亩的城市街区全部夷为平地。

  为了早日重建城市、重振经济,华盛顿互银的前身华盛顿国家建筑贷款和投资协会应运而生。18902月该协会的首批贷款获批,其中包括一笔摊还的房屋贷款。在其后的20年中,华盛顿国家建筑贷款和投资协会相继批复了2000多笔房屋贷款,有效地帮助了当地的重建。

  1908年,华盛顿国家建筑贷款和投资协会改名为华盛顿储蓄和贷款协会,开始实现从单一从事建筑贷款业务的协会开始向互助银行转型。伴随着华盛顿储蓄和贷款协会的转型,会员费被取消,客户可以随时自由提取存款,任何利息都可以在提款当天累计,同时协会启动了广告计划。1908年至1913年间,华盛顿储蓄和贷款协会的贷款数量从300个增加到2700个,资产从346576美元增加到400多万美元,增加了11倍之多,协会运营的账户数量从400增加到2700

  2.1.2西雅图外的收购

  到了1917年,华盛顿储蓄和贷款协会实现了成为互助银行的转变,再次更名为华盛顿互助储蓄银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银行的资产增长了68%,利润超过400万美元,房地产贷款增长了250%。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并未对华盛顿互银产生较大的影响,它反而在经济暴跌的19307月收购了大陆互助储蓄银行。1941年,银行与柯立芝互助银行(Coolidge Mutual Savings Bank)合并,存款超过7200万美元。

  1964年,华盛顿互助储蓄银行开始开拓西雅图地区以外的项目,于当年收购了公民互助储蓄银行(Citizens Mutual Savings Bank 。通过这笔收购,华盛顿互助储蓄银行将其业务扩展到了普尔曼(Pullman)和斯波坎(Spokane)地区。1965-1973年间,华盛顿互银通过收购,在西雅图地区和全州各地区开设了15个分支机构,成为华盛顿州的重要银行。

  2.2 1983-2006

  摇身一变,开启扩张之路

  1983年,克里·基林格(Kerry K.Killinger)在华盛顿互银收购Murphey Favre的过程中起到了作用,被任命为华盛顿互银的执行副总裁。1990年,基林格被任命CEO,上任后的基林格做出了两项决策,一是通过收购谋求发展,二是深耕零售业务。在之后的28年里,这两个决策带领华盛顿互银不断扩大规模,但其后又将互银带入深渊。

  2.2.1华盛顿互银的扩张版图

  华盛顿互银的扩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为1983-1999年,在这期间,华盛顿互银以收购商业银行为主,而进入21世纪后,在2000-2006期间华盛顿互银的收购方向主要为服务其零售业务而进行抵押贷款公司和信用卡公司的收购。1995年华盛顿互银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其总资产为866亿美元,到1999年末,总资产扩张2.2倍达1865亿美元,到了2006年,其规模较之1999年再次翻了一倍,达3462亿美元。

  

  扩张的第一阶段,也恰逢美国银行业的并购潮,美国在1981-1997年间,平均每年发生400起以上的银行并购案,在1988-1998年的10年间,前8家银行所占的份额从22%增加至36%

  华盛顿互银的收购颇有章法,在并购前,基林格会深入调查标的企业是否适应华盛顿互银的文化、是否能在两年内增加收入、是否与华盛顿互银的业务结构相协调。在收购中,他们会快速整合,通过收购成为某一地区的市场领导者。

  华盛顿互银进入加州市场即采用了收购的手段。1996年,华盛顿互银以16亿美元收购了在加州拥有220个分支机构的美国储蓄银行的子公司,自此打开了加州的大门。这次收购完成后,华盛顿互银所有子公司的存款总额从220亿美元增加到了420亿美元。在随后的19971998年华盛顿互银又完成了对位于加州的大西部银行和HF阿曼森(HF Ahmanson&;;;;Co.)的收购,跃居美国的第七大银行。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华盛顿互银决定积极扩大其在次级抵押贷款领域的业务。1999年,华盛顿互银以3.5亿美元收购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长滩金融公司及其长滩抵押贷款公司。长滩抵押贷款公司由洛杉矶的亿万富翁罗兰·E·阿诺尔(Roland E. Arnall)创立,他旗下的抵押贷款公司拥有全美最大的次级抵押贷款业务。

  进入21世纪后,华盛顿互银继续通过收购推进其次级贷款业务,2000年华盛顿互银以6.05亿美元收购PNC的抵押贷款部门(PNC MortgageCorporation and PNC Mortgage Securities Corporation),2001年又以6.6亿美元现金收购舰队抵押贷款公司(FleetMortgage Corporation),通过这两次收购,华盛顿互银的抵押贷款业务做到了全美的第二大。直至2006年,华盛顿互银的并购次贷机构的脚步仍没有停歇,于4月又以9.83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位于加州的商业资本公司(CommercialCapital),该公司为加州第三大的多户住宅(multifamily 机构。

  

  2.2.2发力零售业务

  2006年年报数据来看,华盛顿互银的收入基本来自于零售银行、信用业务和住房贷款。这样的结果,源自21世纪初华盛顿互银的一系列措施。华盛顿互银通过其打造的“Occasio”柜台(英文Occasion“机遇”的拉丁语形式)、“沃尔玛银行”概念下提供的低门槛贷款条件吸引顾客,快速完成贷款。

  

  从成立之初,华盛顿互银就常以“家庭的朋友”作为营销口号,旨在贴近与客户的关系。在2000年,华盛顿互银推出了“Occasio”的新式网点。不同于平时我们常见的窗口式的营业网点,“Occasio”采用了开放互动式的结构。顾客会有穿着卡其色的“迎宾人员”(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客户经理)接待,而柜员则站在一个类似于高脚吧台的圆弧形柜台的地方处理顾客的问题。除此以外,“Occasio”也经营一些普通零售商品,比如卖给小朋友银行员工形象的芭比娃娃,给成年人推销理财书籍。“Occasio”不仅拆除了顾客和柜员之间的物理隔离墙,将工作人员放置于休闲、温馨的氛围内,也打破了顾客的心理障碍。同时,“Occasio”没有休息室和沙发,也极少让顾客等待,这一模式使得华盛顿互银获得大量的零售存款和住房贷款业务。

  随着“Occasio”的成功推行,基林格在2003年提出了“沃尔玛银行”的概念:“沃尔玛对他们的行业做了什么,星巴克对他们的行业做了什么,好市多(Costco)对他们的行业做了什么,就是我们希望为这个行业做的事。我认为如果我们完成了我们的目标,五年以后,你不会把我们称为银行。”基林格关于“沃尔玛银行”的设想是为了迎合少数族裔与中低收入人群,为其他银行觉得风险太大的消费者提供业务,使得信誉最差的借款人也能获得融资。华盛顿互银为了吸引这部分客户,还率先推出了免费支票账户,ATM机的语音改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双语。

  2.3 2007-2008:楼市寒冬,危机袭来

  2.3.1次贷危机席卷而来

  为了减轻互联网泡沫911恐怖袭击的影响并抵御可能存在的通货紧缩,美联储在2000-2003年中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6.5%下调至1.0%。信贷的放松推动了美国房地产业的繁荣,2003年美国进入新的一轮经济复苏,2003年第四季度,GDP重回4%以上。美股结束下跌和震荡行情,道琼斯在20033月跌至7568点的低点后,强势反弹,于20042月达到10737点。

  

  随后,美联储于20046月开启新一轮的加息周期,加息导致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随之上升,违约率上升,房价由此下降,房价的下降使得贷款者没有动力再去支付每月的还款,进一步推高违约率。2007220日,道琼斯指数触及12786点的峰值,现房销售也在当月达到顶峰开始下滑。

  

  随着违约率的升高,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越积越多,同时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工具迅速贬值,金融机构蒙受巨大损失。2007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申请破产保护,在随后的两年内,次贷危机愈演愈烈。200897日,联邦政府接管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 2008915日,在美联储拒绝担保贷款后,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而接下来登场宣告破产的,就是华盛顿互银。

  

  2.3.2 挤兑之下,焉能保全

  早在美国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以前,华盛顿互银的问题已经现出端倪。根据2006年的年报数据,华盛顿互银对信用卡业务计提了16.47亿美元的贷款损失准备,是2005年的3.6倍,住房贷款计提1.89亿元,是2005年的1.7倍;而2006年的实际贷款损失为5.1亿元,是2005年的2倍。

  到了20075月,华盛顿互银推出了他们的新的抵押贷款产品——“华盛顿互银贷款+”(WaMu Mortgage Plus),贷款者可以在市场条件发生变化后转变获得一次免费重置固定费率的机会,以便为住房贷款提供灵活性和适应性。这其实是华盛顿互银为了挽回贷款损失的自救之举。但后来,华盛顿互银的自救就只能通过关停业务和裁员来进行。200712月,华盛顿互银表示通过关闭次级贷款业务,并通过裁员和减少股息来减少开支,然而当年净利润自1981年以来首次转负。

  2008年,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之下,华盛顿互银的经营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半年报显示亏损30亿元。股价方面,2008714日已跌至3.23美元,是199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20089月,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穆迪和标普纷纷下调华盛顿互银的评级,15日标普更是将其评级直接调至垃圾级。信用评级的下降直接引发了华盛顿互银的挤兑潮,截至2008924日,客户在9天之内取出了167亿美元的存款,而2007年末华盛顿互银的储蓄存款为703亿美元。

  925日,美国储蓄机构监管局(OTS)以华盛顿互银“流动性不足,无法满足公司债务的支付要求,因此该行不能安全、稳定地进行业务”为由,勒令其关闭。当日晚间,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的当日宣布将由摩根大通以19亿美元的成本收购华盛顿互银的存款业务、分支机构以及其他业务。

  

  3、原因分析

  挤兑潮是导致华盛顿互银破产的导火索。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华盛顿互银糟糕的经营表现自然引发民众对其承兑能力的怀疑,而信用评级机构对华盛顿互银评级的下调则成了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挤兑潮背后还是华盛顿互银糟糕的业绩情况,业绩表现较差的根源在于华盛顿互银长久以来的无序扩张,对贷款重量不重质,而华盛顿互银的业务又集中于零售贷款上,导致经济环境发生改变时大量的个人贷款无法收回,经营能力严重下滑。

  3.1无序扩张导致资质下沉

  华盛顿互银的贷款在2000-2006年增长迅猛,业务蒸蒸日上。但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华盛顿互银为了扩张规模,对内将银行的目标人群定位于中低收入人群,并降低贷款门槛,对外又大肆收购次级贷款。在资产价格上行时问题被掩盖,“只有潮水退去才能发现谁在裸泳”。2007年底,华盛顿互银的实际贷款损失高达16.23亿美元,是2006年的3.2倍、2005年的6.7倍。因此华盛顿互银破产的根本原因在于华盛顿互银把银行的规模放在了防风险之上,牺牲安全性换取收益。

  首先,华盛顿互银将银行的目标人群定位于中低收入人群,加大了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的确,中低收入人群无论是从人口结构占比还是消费潜力上都有很大的空间,但银行终究不是沃尔玛、星巴克这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公司,特别是贷款这种金融服务是依托于信用进行交易的,银行先“交货”,之后才能按期“收钱”,而中低收入人群的偿债能力往往偏弱,风险更高。华盛顿互银看似打入了一个其他银行忽视的新领域,实则是其他银行的风控更为严格更重视安全性。

  更为严重的是,华盛顿互银鼓励贷款数量而不是质量,更加剧了风险的积聚。华盛顿互银会敦促销售代理商批准贷款而不重视借款人的收入和资产,同时,华盛顿互银还建立了一个系统,通过给房地产经纪人超过1万美元的中介费来吸引借款人。而对于招揽贷款量多的内部员工,有机会成为公司总裁俱乐部的成员,该俱乐部会向成员提供夏威夷或者加勒比地区的免费奢侈旅行。华盛顿互银自上而下都对规模极度推崇,将风险意识抛诸脑后。

  除了华盛顿互银自身不注重风险外,其盲目收购次级贷款的公司的行为也负有责任。华盛顿互银的次级贷款多来自于其收购的企业,但这部分资产质量较差。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1999年收购的长滩公司的抵押贷款存在较多问题,这些贷款包含过多的风险,存在大量的欺诈和错误信息。华盛顿互银的高管曾在2006年对长滩抵押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提出过质疑和警告,但未被银行采纳。这些有毒资产终究在次贷危机中浮出水面。而华盛顿互银于2005年收购的“次级”信用卡发卡机构普罗威登(Providian),对华盛顿互银的信用卡业务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2业务过于集中

  之所以华盛顿互银的贷款损失会使其遭受巨大影响,最终回天无力,与其业务集中在住房贷款、信用卡和其他个人贷款业务上分不开关系。这些业务的风险在次贷危机时期全部爆发出来。从2005年开始,华盛顿互银的收入的90%以上来源于信用卡业务、住房贷款及其他的零售业务 。而同期以小微贷款闻名的富国银行,其零售业务仅占60%左右。

  

  除此以外,华盛顿互银其贷款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集中性。通过收购,华盛顿互银的住房贷款多集中于加州,而该地区是次贷危机时的重灾区。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州房价的下跌幅度远超全国9.8%的下降幅度。截至到200712月,全国房屋的库存为10个月,而加州达15个月,在金融危机以前这一数字为6个月。在2007年底,华盛顿互银来自于房屋贷款的收入较2005年下降56%,计提的住房贷款损失准备达9.85亿美元,接近2005年的9倍。

  4、启示

  华盛顿互银的倒闭裹挟在金融危机的洪流之中,但主要还是它发展业务时过于关注规模而忽视风险所致。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对内通过做大业务量扩张,对外则通过收购得以实现。华盛顿互银在这两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1)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华盛顿互银的业务过于集中酿下苦果,因此,作为商业银行,应将风险分散化。风险分散化可以从业务的多元化、产品的多元化、产品内部结构的分散化考虑。

  业务的多元化要求银行除了传统的信贷业务外开展其他业务。一方面银行可以利用牌照、品牌、资源整合等优势,积极建立和发展旗下的保险、理财、基金等子公司,增加非银业务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等方式开展新业务,或通过技术升级等手段改进旧业务;

  产品的多元化是指在某一项业务之内开展多种存在差异的产品。比如,在贷款业务中,除了常见的住房类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外,也可以开展其他消费贷款,这样既能分散风险,也能带来新的增长点。一方面,我们可以研究开发创新的消费贷款类型和产品,拓宽贷款用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与一些消费场所进行合作,比如加大与4S店、奢侈品店面、留学机构的合作,通过提供优惠或增设咨询处的方式宣传银行的产品;同时,也可多与电商进行相关的合作,实现线上引流。

  产品内部结构的分散化是指某一项产品的受众特别是贷款业务的借款人不应集中于同一地区、行业、收入段等,以免发生系统性风险。像华盛顿互银住房贷款集中在加州、借款人集中在中低收入人群的做法并不可取。银行应有全局意识,如果某一方面过于集中,比如贷款集中于房地产可以适度缩紧这一部分的放贷或其他业务,同时积极开拓其他行业或者地区。另外,如果银行目前的产品受众已经集中,则应该做好各方面的预警和预案工作。

  2)收购不只是为了规模的扩大。银行做大做强离不开对外的兼并重组,华盛顿互银通过扩张得到了规模的扩大,却使得自身贷款的资质下沉,留下祸患。商业银行在进行收购时需注意:

  首先,需考虑收购的战略意义和未来整合的难度。并不是所有的收购都有协同效应,收购方应以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基础,而不仅仅是为了规模的扩大。收购后是否会造成人员的冗余、网点覆盖的交叉、是否存在不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考虑在内。

  其次,需要对标的方进行全面的审查。对于标的方的资料的真实性、其业务结构、规模和盈利能力需要有一个真实的认识。这既利于提供合理的估价也利于今后的整合。除了报表的真实性需重点审核外,收购应重点关注被收购银行的贷款业务,银行的性质决定了银行并购最大风险在于标的方的贷款上。在收购前,应详尽分析标的方贷款的真实性、所处区域分布、贷款类型分布、借款人收入分布、抵押品资质以及贷款的不良率。

  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到估价的合理性以及银行自身的承担能力。在经济上行期,收购价格往往存在高估的现象,银行需要尽可能地排除经济周期的影响,在估价时以标的方能给己方带来多少价值为出发点。另外需要考虑银行自身的实力,采用合适的收购方法,避免大笔收购对自身经营、现金流产生影响。

  5、大事记

  1889,华盛顿国家建筑贷款和投资协会成立,它是华盛顿互银的前身。

  18902,华盛顿国家建筑贷款和投资协会首次在西雅图提供住房抵押贷款。

  1908625,华盛顿国家建筑贷款和投资协会更名为华盛顿储蓄和贷款协会。

  1917912,更名为华盛顿互惠储蓄银行。

  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全美第一个共享现金机器网络The Exchange

  19904,基林格成为首席执行官,并于次年1月成为董事会主席

  199411,华盛顿互助银行成立了Washington Mutual的新控股公司,将其非银行业务部门的业务拆分出来,华盛顿互银继续以WAMU的代码在纳斯达克交易。

  2006,随着抵押贷款发放缓慢,华盛顿互惠银行减少了超过10,000个工作岗位以削减成本。

  20074,华盛顿互银宣布第一季度利润下降20%。基林格警告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前所未有的恶化”,但预计房屋贷款部门将在年底前再次盈利。

  200712,在将股息削减73%之后,华盛顿互银的股价触及11年低点。

  2008117,由于第四季度亏损18.7亿美元,华盛顿互银宣布遭遇近40年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200848,投资集团TPG向华盛顿互银注资72亿美元,以每股8.75美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50%的股份。华盛顿互银表示将关闭其约186个独立的房屋贷款办公室,裁员2,6003,000名。

  200862,基林格保留首席执行官的职务,免除董事长的职务,由董事会成员Stephen Frank取代。

  2008714,股价下跌至3.23美元,这是自199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20089,华盛顿互银遭到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降级,并引发挤兑潮。

  2008925,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在美国储蓄监督办公室(OTS)的指示下,与华盛顿互银签订了接管协议。同日,FDIC将其银行业务出售给了摩根大通。

  2008926,华盛顿互银及其剩余子公司WMI Investment Corp.申请破产保险。

关键词阅读:兴衰 美国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