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和林:成本趋同大环境下 产业转移须寻求异质性

摘要
各个地区在自身的发展中,要找到更适合当地环境条件、风土人情的产业模式,寻求产业异质性,打造属于自己地区的优势产业。

  日前,联办财经研究院专家、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出席并演讲。他分析称,成本上涨导致我国低端产业出现迁移。而由于国内物流成本过高,这些低端产业无法在国内进行转移,而纷纷出走东南亚。

  一个国家范围内,工资等成本有趋同性的特征。各个地区都需要遵循国家的税收政策与最低工资要求,所以这使得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工资水平和生产成本协同上升;同时,近年来地区之间的土地成本上涨幅度也比较相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如今人口户籍政策的改革,地区间的人力等资源流动变得顺畅,所以地区间的工资等成本差异将会随着劳动力和企业的转移逐渐缩小,最终呈现出一个国家内部各项成本趋同的特征。因此,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出现了低端产业外迁的情况也是情理之中。

  各个地区所表现出的工资上涨、土地成本上涨、物流成本上升的成本趋同性特征,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而又无法通过国家内部的企业迁移来解决问题。所以,他们只得选择劳动力、土地等成本更低的越南等国家,通过压缩成本的方式获取利润。

  从一方面来说,产业链上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模式转变,说明我国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产业链优化效果显著。随着国家各项产业政策的出台,互联网、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大力的扶持,所以各个地区争先恐后的发展本地的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占比逐渐降低,整体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就之一。

  然而,在成本趋同的大环境下,各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应该趋同吗?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各地产业在转移中升级过程中,受成本趋同限制和政策鼓励,呈现产业趋同的结果有很多弊端。

  这就好似当前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一样,在上世纪,这些低端制造业也是各地区纷纷追捧的对象,而如今却又同时被舍弃。产业趋同将会带来生产力的浪费和产品的过度竞争。大量企业生产同质化的产品造成了严重的供给过剩,而缺少技术性的差异使得各家企业只能在这个“围城”内打价格战,最终两败俱伤,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不仅如此,产业趋同会阻碍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将会出现重复生产与重复投资的现象,导致过度投资,而由于重复建设,各家企业更加偏重支出较小、减小较快的成本压缩法,就像当前大量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外迁一样,他们而并不会选择去投入培训等成本增加产品技术附加值,最终导致行业内投资均为低水平投资,各自为战,缺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正因为这些弊端,即使在成本趋同的背景下,各个地区依然应当追寻符合自身现实条件的产业异质性。

  我们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例,低端产业在国内并不是没有生存空间。像部分位置偏远,知识水平较低的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地租也并不昂贵,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完全可以迁移至该处,而受物流成本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开发当地需求,这样不仅可以给自身赢得生存空间,还可以提升当地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规避热点地区的竞争。

  其次,有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消费水平较低,网络等普及程度也不够,这些地区就并不适合发展“互联网+”经济,而往往这些地区的自然风貌保护较好,开发程度较低,反而适合生态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的进驻。

  窃以为,一个国家范围内所表现的成本趋同特征,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等大环境的相似。然而这并不代表各地区的产业也应当趋同,俗话说“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即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可以通过增加技术附加值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提高盈利水平。所以,各个地区在自身的发展中,要找到更适合当地环境条件、风土人情的产业模式,寻求产业异质性,打造属于自己地区的优势产业。(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关键词阅读:产业转移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