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格斯智库:“二孩”何时生?

  栏目介绍:“有趣的经济学”是《蒙格斯报告》公众号推出的国际前沿经济学论文评论类推文。论文一般来自《美国经济评论》(AER)、《计量经济学杂志》(ECA)、《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经济学季刊》(QJE)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我们希望用通俗易懂的介绍和评论使高大上的经济学有趣起来。

    导言

  201510月,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许多夫妇开始将生第二个孩子提上了日程。但生一个孩子并非易事,孩子的成长、培养让无数家长劳心劳力。而最开始的问题则是,生第二个孩子,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多久最为合适?

  20185月发表于《人口学刊》(Demography)的论文对此展开了讨论,其作者包括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的Kieron J. Barclay和来自斯德哥尔摩大学的Martin Kolk。论文题目是《出生时间间隔对孩子成年后的健康影响:基于瑞典登记数据的比较》(Birth Intervals and Health in Adulthood: A Comparison of Siblings Using Swedish Register Data)。

  研究者通过分析时间间隔对个体成年后的健康状况,从身高,身体素质,体重(肥胖和过瘦)以及死亡率的角度进行探讨。得到的结论是,尽管时间间隔越长会显著增加个体的体重,降低个体的身体素质和身高,但是这些差异都是有不同家庭的特征不同造成的。在比较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出生间隔,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并不显著。换句话说,从长期来看,第二个孩子的生育时间对其未来成人后的健康情况影响不大。

  研究背景

  目前,关于孩子出生的时间间隔对孩子和产妇健康短期影响的研究文献已经很多了。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显示,短期时间间隔(一般指前后两胎间隔小于9-24个月)会增加新生儿体重偏低的几率,同时早产和宫内生长受限的几率也大幅提高。此外,过短的间隔会导致胎龄过短,胎儿和新生儿死亡率增加。来自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5)给妈妈们的建议,仅从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体重、新生儿死亡率的角度考虑,生完前一胎后至少24个月再怀孕比较科学。

  尽管很多文献研究了家庭背景和结构对长期健康的影响,但是出生时间间隔对孩子长期健康影响的讨论和研究却不多。

  研究机制

  在目前的学术界,对于出生间隔对孩子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机制的解释:

  1)生理机制(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2)社会和环境机制(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Mechanisms);

  3)自我选择机制(Selection and Confounding

  生理机制中被广泛认可的孕产妇营养素耗竭假说,简单来就是生完前一胎后短期内再怀孕以及哺乳等产后活动,妈妈们很可能还没有完成对生产所流失的营养补充的过程,导致母体和胎儿在营养上的竞争,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

  社会和环境机制的一个核心是兄弟姐妹竞争导致资源稀释假说,主要是指前后两胎时间间隔过短导致家庭资源在孕育孩子上无法有效的进行划分,进而导致资源稀缺可能性增加,这一点对幼儿时期的影响很大。

  除了以上两种普遍提到的机制之外,研究者认为自我选择机制也是出生间隔长短影响长期健康的机制之一,教育水平低或者健康状况差的家庭更有可能出现过长或者过短的出生间隔,从而影响孩子长期的健康状况。以美国为例,如果两次妊娠过程不足18个月,则更容易被认定为意外怀孕;然而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高的产妇。在接下来的实证分析中,研究者详细解释了利用组内固定效应可以更好的控制由于样本选择所带来的偏差。

  数据选择

  本研究数据来自瑞典人口的行政等级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多代同堂,可以很好地吻合本文研究动机。此外,在瑞典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身份识别码(unique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PIN)。

  研究者接着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

  1)只包含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因为在基因和生活环境上同父同母的孩子们更为接近;

  2)排除双胞胎以及多胞胎的家庭,原因是多胞胎等意外冲击改变了家庭资源的分配,可能产生误差;

  3)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家庭的组内和组间固定效应模型,本研究只包含了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此外,包含3个及以上的家庭可以识别出上一次出生和下一次出生的时间间隔的影响。

  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主要有五个:身高(以厘米为计算单位)、身体素质(通过测量骑固定自行车能达到的最大阻力)、超重(BMI25)、体重过轻(BMI<;18)以及寿命。前四个变量的数据来源于19902012年的瑞典军事征兵登记册,该登记册记录了出生在19621979年的个体数据。但是由于只有男性才强制要求服兵役,所以这四个变量并没有包含女性的健康状况。寿命的数据来源于瑞典死亡登记,这些研究对象的出生时间为1938-1960年,死亡时间为1990-2012年。

  下图1呈现了出生时间在1938-1979年的个体的出生间隔,不难看出60%的出生间隔都在13-48个月之间。

  

  1 距离上一次生育的时间间隔(precedingbirth intervalPBI

  

  2 距离下一次生育的时间间隔(subsequentbirth intervalSBI

  模型建立

  研究者对每个被解释变量分别采用了以下四种模型:(1)和(2)代表距离上一次生育的时间间隔(preceding birth intervalPBI,(3)和(4)表示距离下一次生育的时间间隔(subsequent birth intervalSBI。其中,(1)和(3)考察的是不同家庭的组间差距,(2)和(4)考察的是同一家庭组内差异。

  

  为了进一步研究寿命这个变量,研究者采用了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s,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ht|X1…..Xk)代表着每个被研究者在时间t的比例风险,h0t)代表着每个被研究者在时间t的基准比例风险,?j是测量出来的系数。

  实证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结果

  研究者首先对不同家庭及同一家庭内部的生育间隔所涉变量做了统计,并对其相关性做了计算,其统计结果如下图3和图4所示。可以看到,从瑞典军事征兵登记册得到的数据来看,同一家庭内部的各变量相关性比不同家庭的各变量要小,而从寿命数据来看,两者则非常接近。

  

  3 变量相关性统计结果

  

  

  

  4 五个变量统计结果

  2、出生时间间隔对身高的影响

  研究者首先从身高这一变量入手,其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图5所示,其中一个标准差所代表的高度是6.5厘米,浅蓝色的线代表的是家庭组间系数,深蓝色的线条表示家庭组内系数。

  

  5 出生时间间隔对身高的影响

  研究表明,以左侧上一次出生间隔为例,短期的出生间隔对身高的影响不显著,但是越长的时间间隔对身高有负面的影响

  从数值来看,出生间隔在61-66个月比在25-30的个体身高要低5%的标准差,而出生间隔在9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要比对照组低11%的标准差。然而这些现象在组内模型并不显著。再看右侧下一次出生间隔,下一次出生间隔较为短暂的个体(9-12个月之内),身高上比对照组(间隔在25-30个月的)要矮10%的标准差。

  3、出生间隔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研究者接着以身体素质这一变量为研究对象,其统计性结果如下图6所示:

  

  

  6 出生间隔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研究表明,依旧以左侧的上一次出生间隔的组间系数为例,出生间隔越长,个体在运动中所能承载的阻力越低,也就是说身体素质越差。9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间隔的个体样本比参照组要低20%的标准差。然而,组内的比较却没有这些特征。

  4、出生间隔对超重的影响

  研究者接着以超重这一变量为研究对象,其统计性结果如下图7所示:

  

  

  7 出生间隔对超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距离上一次出生间距越长,无论是组间还是组内系数都显示出个体体重越高的现象。尤其是距离上一次出生间隔31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个体,成年超重或者肥胖的几率更高。

  5、出生间隔对寿命的影响

  研究者接着以寿命这一变量为研究对象,其统计性结果如下图8所示:

  

  

  8 出生间隔对寿命的影响

  研究表明,组间系数(浅蓝色)显示间隔超过91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个体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出生间隔在25-30个月的参照组。然而,在家庭组内这个现象并不显著。

  研究结论

  研究者通过分析时间间隔对个体成年后的健康状况,从身高,身体素质,体重(肥胖和过瘦)以及死亡率的角度进行探讨。得到的结论是,尽管时间间隔越长会显著增加个体的体重,降低个体的身体素质和身高,但是这些差异都是有不同家庭的特征不同造成的。在比较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时,出生间隔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并不显著。换句话说,从长期来看,第二个孩子的生育时间对其未来成人后的健康情况影响不大。

  因此,关于前后两胎几岁的时间间隔更为科学合理,两个孩子相差几岁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最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怎样的对待。

关键词阅读:“二孩”何时生?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