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产经智库:银行营收高增长原因、影响与可持续性

  编者按

  据券商中国报道,中国33家上市银行一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与低迷的制造业相比,上市的银行营收增速超过20%的有19家。针对这种营收高增长的态势,经济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对此,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专业性地深入研讨。

  1长期以来,近30家银行类上市公司净利润一直占到全部上市企业利润总额的一半左右。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产业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产业之所以可以长期维持大大超越社会平均的利润率,根本的因素在于存在垄断的市场势力。这里,市场势力表现为进入竞争性商业银行业的人为限制。

  刘根荣|厦门大学

  中国银行业营收与利润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1)中国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于银行融资。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和以有价证券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而由于中国有价证券市场发展滞后,特别是股票市场存在着制度性问题,使得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比重较低,大量的企业只能依靠银行融资解决资金需求。这是导致企业资本结构失衡,以及中国银行业营收与利润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2)中国银行业呈现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导致银行存贷差的利润极为丰厚。(3)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为银行业的扩张提供重要的市场需求。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企业对银行资金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消费升级与消费理念的发展,消费信贷扩张迅速,个人住房信贷需求更是大幅增加,也使之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营收与利润增长空间。

  张明之|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制造业创新能力有限,竞争优势不显著,金融资本控制了价值链的核心环节;税收体制待调整,制造业成本较高,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盛文军|人行杭州

  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多层次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正处于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制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的方向转变过程中。其次,银行业自身还处于逐渐放开过程中,竞争不够充分,在间接融资市场上银行机构拥有市场势力和主导地位及相对灵活的资金定价权。其三,在经济的下行期,由于资金需求刚性,银行业利润占比提升现象更为突出。

  姜德波|南京审计大学

  第一,银行业是实行牌照管理、垄断经营,因存在垄断利润,其利润率远高于竞争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第二,银行业巨量资本乘以超过平均利润率的垄断利润率,利润总额当然就是巨大的数额。第三,由于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断裂,马克思所讲的利润平均化趋势并没有实现。第四,我国实体经济因人工成本、环境规制等原因,导致负担压力加大,往往选择减少实体投资或者转行房地产,加之实体经济技术更新、产业更替速度加快,竞争激烈而进入微利时代。所有这些原因,造成了银行业利润独大的局面。

  叶茂升|武汉纺织大学

  第一,金融垄断,高额利润是市场垄断结果;第二,国有经济比重地位上升。国有经济与国有银行机构构建类似于日本主银行制度关系,相互支持,从而形成优质资源体系内循环;第三,金融机构的隐形财政功能导致在负债端以及资产运营端可以获得财政部门隐形信用担保,形成大量无风险套利机会。

  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尚未到位,银行业竞争不够充分。第二,制造业总体竞争力偏弱,企业运作基本上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盈利模式之下。

  何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根源在于经济基础的结构性安排。以国有为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获得了国家权力全面支持,形成了汲取超额利润的绝对垄断优势,让其他市场主体缺乏足够的利润博弈能力与资源。

  李湛|苏州发规院

  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虽然按照现有准则但其实计提并不充分,造成银行账上利润虚高。

  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

  中国是悠久文化传统的高储蓄国家,企业和人民的财富结余源源不断输入银行,转化为投资,投资决定了就业、出口和消费,银行净利润说明了投资是主因,其它是结果,是反促进作用。

  凌永辉|南京大学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显然在于银行业长期的市场垄断。以总资产和存贷款余额作为衡量指标,2007-2016 年,银行业市场地位处于前四位的商业银行的绝对集中度均处在35%到60%之间,呈现集中度较高的寡头垄断格局。银行的高利润,属于典型的垄断租。

  申可善|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

  一是对外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尚不到位,竞争主体和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尚未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二是对内,受制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供求关系存在总体不平衡和结构不平衡,价格与价值发现功能作用不充分,导致市场绩效与市场主体不匹配,有转移溢出效应和虹吸叠加效应;三是不可否认银行在参与竞争领域扩大和追求创新也在获取传统价值外也形成了新的盈利点;四是金融市场统一全功能监管及监管手段和专业人才不足,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两种作用配合有效尚待强化;五是这种现象也是实体经济周期性特征导致的金融市场周期性特点,两类周期的相互交织导致预期放大效应。

  张小兰|西南民族大学

  根据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商业银行是企业,它所得到的利润=社会平均利润率×该企业资本量,所以30家上市银行利润较高,可能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行,存在一定的垄断,利润较高有可能是垄断带来的;另一方面,我国银行资本规模巨大带来的,由于金融危机和“四万亿”,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迅速增大,从而带来利润额较多。

  黄敦平|安徽财经大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银行业规模较大。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10月末,我国境内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257.62万亿元。要注意到另一方面,随着银行业准入门槛的逐渐放开,银行业的竞争性也在不断增强,受到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吸收大量存款、银行业机构数量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大幅度放缓,净利润增速由2012年的18.96%下降到2015年的2.43%,近几年虽有所回升,2018年前三季度也仅达到5.91%。

  楼稼平|自由职业者

  最近几年的M2/GDP或AFRE/GDP基本上都维持在2以上,我国经济已经由“金融深化”(比值1)进入到“金融泛化”(比值2)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利润中金融利润的占比自然呈加大趋势,上市公司中的利润结构自然也与社会利润同构。

  伏玉林|华东理工大学

  长期以来,近30家银行类上市公司净利润一直占到全部上市企业利润总额的一半左右,反应了中国经济结构层面脱实向虚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经济增长不是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是依赖地方政府投资基建和发展房地产来支撑,尚未完成新旧动能转换。

  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国内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也就是直接金融不发达,企业融资的管道,大部分就是跟银行贷款,间接金融。假如像美国资本市场,债券市场非常的发达,并且债券定价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在一个比较竞争的市场,不只是银行跟银行同业竞争比较激烈,银行还必须要跟直接金融竞争,银行的利率差比较小,而且还承担相对高的风险,就没有办法像国内一样有比较高的利润。另外一方面,在尚未取得确切的证据证明的猜测之下,怀疑银行的这些利润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现金流呢?或者只是财务报表的利润呢?有没有存在大量一直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也就是实际上是一些国有企业失败的项目或是地方政府的借款,已经收不回来了,但是因为是国有企业不会倒,依然挂着正常放款提列利息收入。

  2你认为这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吗?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主要的影响是把社会的主要资源和要素吸收到了金融以及具有金融特性的领域,是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从而是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失衡的最主要原因。直接的结果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进入低迷不振状态。

  孙国民|东南大学

  利润由产业资本创造,但利润却主要由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集聚,本质上是要素投资回报在不同行业的巨大失衡,长期看影响中国实体经济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包括影响企业规模扩大再生产、投资信心、投资领域及行业选择以及追求短期回报等等。

  徐天舒|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脱实向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即制造业外流现象会增多、中小制造企业生存愈加困难。

  霍伟东|北京吉利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银行业的高利润(且主要在于借贷息差而非中间收入),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不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抑制了创新,而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动力。

  刘瑞翔|南京审计大学

  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二是造成国民经济收入分配不合理,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比例过高;三是整体经济结构失衡。

  林学军|暨南大学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部分实体经济,如果没有得到金融的支持,就难以持续发展。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国的银行业,过多的强调金融的安全,过多的讲管理,太少谈服务,因此缺少竞争与市场活力,这种局面需要改进。

  申可善|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

  我认为上市银行营收高增长不能简单地说对中国经济有正面或负面影响。而应该看成是中国经济市场化取向改革中经历的周期性质的结构变革一种现象,研究分析这种现象,更重要的是为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提供如何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孙杨|南京审计大学

  现有的体制下,银行的高盈利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不是来源于价值的创造,而是财富的转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价值扭曲和资源错配是必然的。

  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

  因为间接金融,银行的贷款没有跟直接金融竞争,可能会导致经营效率相对的不足(因为靠着政策的保护)。另外一方面,对实体企业的贷款,因为只能够从银行贷款,没有办法得到一些风险投资,对于我国的新创企业的发展会比较困难,产业的升级也会比较慢。

  3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强,但是却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坏账压力。你觉得这种长期高盈利能力的状态可持续吗?为什么?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振兴中国实体经济、解决经济结构重大失衡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实体经济企业可以取得社会平均的利润率。这就需要抑制以过度金融化、房地产化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活动的超额收益率。从此意义上来说,这种状态不应该长期存在下去了,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的反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垄断,坚持对外资和民营企业平等开放。

  孙国民|东南大学

  高盈利能力取决于直接融资规模与通道建设、产业资本的盈利能力、外部金融体系的参与或冲击、行政力量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以及市场化资源配置力量等。目前看,还难以终结。但从理论上讲,应该不可持续,尤其在经济逆周期下,商业银行高盈利持续时间越长,实体经济风险越大,且反噬金融风险也会很大。

  盛文军|人行杭州

  长期看,银行业高盈利能力不可持续。因为社会融资结构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的方向转变不可逆转,改革开放不可逆转,社会平均利润率约束无法超越。

  姜德波|南京审计大学

  银行业坏账背后有政府信用的隐形担保,这当然是不合理的;银行业高盈利本身不可持续,将随着金融业更深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而逐渐消去。

  葛鹏|交通银行

  不可持续,银行利差在收窄,营运成本在上升,本身已经在转型的过程中,未来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转变发展方式或可保持高盈利能力。

  何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我认为这种局面将持续。因为这是一种利润配置的结构性安排,获得了现有体制机制的全力支持。

  李湛|苏州发规院

  不可持续,基金、私募、创投、科创板等新金融将对银行业务造成越来越大冲击。

  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

  在金融改革趋势之下,商业银行作为市场最敏锐的资本生命体,我相信它们是不会想玩庞氏游戏的,协调好投资关系,坚定地走净利差增长之路是根本,商业银行净利润必定会进一步增高。

  翟太煌|山西证券

  历史地看,银行业强盈利能力与坏账压力,可以说是行政干预的正反两面。未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该现象有望将一步步改变。

  汤凯|意昂船舶设备

  银行业也面临着营销策略的调整,继续加强原有业务的风控,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加强零售的拓展会带来整体性的大收益。例如平安银行近年来的发展,例如支付宝的网商贷等等,都是加强了零售,还达到了大力支持了小微企业。

  申可善|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

  我认为理性看待银行长期高盈利状态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立在市场化改革不完善和周期性特征基础上的状态不可持续,合理区间的坏账是银行经营中识别、评估、风控和拨备、处置的正常经营行为;二是银行通过持续金融创新及有效解决金融市场供给总量和结构不足为基础的状态是可持的。前一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化及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发挥,其盈利基础与空间越来收窄,后一方面对中国银行业包括国际银行业而言尚在起步阶段,未来空间仍很广阔。总之,未来上述两个方面作用的强弱和组合会带来银行盈利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强其实是个伪命题。

  郭玉高|太仓港集装箱海运有限公司

  我认为,这种长期高盈利能力的状态不可持续,因为,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银行的利润来自不同行业,我国各经济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不适应的将被“淘汰”,这样也会“挤压”银行的利润空间。

  胡春阳|江西财经大学

  不可持续。银行信贷需求和存贷利息差决定其利润,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企业的充分发展是形成长期银行信贷需求的重要条件,而实体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合理的资本价格乃至利润分配基础上。

  黄敦平|安徽财经大学

  从理论角度分析,坏账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各银行将加大对坏账风险防控力度。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银行业面临的坏账压力将倒逼银行严控放贷条件,尤其是那些中小型银行,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将优先放贷优质企业,淘汰低端企业,形成一种市场优胜劣汰机制。

  包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我觉得还是可以持续的。但如果能引入更多竞争,降低贷款利率,哪怕因此使得银行盈利降低一点也会更好。

  伏玉林|华东理工大学

  银行业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获得价值创造环节的应得部分,这无可厚非。但是银行业长期高盈利是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国情不匹配的,也是难以持续的。金融风险太大,经济转型受到掣肘。

关键词阅读:银行 融资 营收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