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浩:建设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有多难

摘要
上市公司的标签应该是块金字招牌,因为处于最为规范运行和严格监管的环境之下,对其严防死守的包括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机构,包括投行、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各项监管制度可谓用心良苦、煞费心机。

  上市公司的标签应该是块金字招牌,因为处于最为规范运行和严格监管的环境之下,对其严防死守的包括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机构,包括投行、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各项监管制度可谓用心良苦、煞费心机。

  但A股有些上市公司在巨大利益和巨小成本的驱动下,还是做出了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恶行,从早年间的绿大地造假到今天的ABC,财务造假、利益输送、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仍然层出不穷。如果没上市,又不是专业事务所审计的企业,则财务报表可能的水分之大令人担忧,如最近债券违约的一些民企利润不错、账上现金不少、未受限资产不少,然后就违约了。

  为什么我们想建设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这么难?真的这么难吗?对照下美国的资本市场,我觉得情况好像并没那么复杂。

  除了经济、文化、投资者基础的众多差异外,我觉得中国在资本市场监管方面与美国有两个最为突出的差异。

  首先是违法违规成本过低,这个不用再展开讨论了,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相信监管机构也对此有足够的认识。我只想对此谈谈去年在美国度假时的一个感受。

  去年七月份陪孩子参加美国学校举办的夏令营活动。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个警示牌,上面写着乱扔废弃物至少罚款1000美元,然后也没人看着。在城市的停车场里,无人看管,大家都自行缴费。我想如此松懈的看管,还能取得良好的遵纪守法效果,这难道只是靠美国人的品行高尚或基督教信仰。后来了解到不然,其实方法就是重罚,只要罚就罚到疼的程度。虽然被抓住的概率不高,但后果十分严重,就使得人们觉得铤而走险根本不合算。这还是生活中的事。如果在商业经营、资本市场中,我们看到过很多惩罚金额在我们来看是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有些关系到社会安全、商业安全的恶劣行为,甚至就不是罚钱的问题了,是让做恶者永无翻身的机会。我认为品德再高尚的社会,若无严明的秩序规则,一样得乱套。所以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处罚轻是何考虑,保护企业积极性?我们境界低猜不到。但作恶的企业对社会有正面作用吗?这样的企业在滥用社会资源,侵害诚信环境,他们得到是一种巨大价值的期权,作恶成功暴利到手,作恶的成本与回报相比却是微乎其微。他们抬高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总之保护恶就是打击善。

  另外一个重要的差别是两边监管对做空的态度。美国做多和做空的交易机制没什么歧视性的安排,本质上是一种尊重市场的态度。这些交易机制以及任何的衍生产品,对于经济和市场都是中性的,能够起到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和流动性的积极作用,而不会因为其存在而对市场运行的方向有任何影响。所以我们看到对多空一视同仁的美国股市数十年长期上涨,让社会财富分享了美国经济增长的果实,而被倍加呵护、限制做空、甚至限制卖出的中国股市,长期来看横盘震荡,成为零和博弈的市场。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

  早在2014年我就在财新网专栏写过一篇呼吁理性看待做空的文章,题目是《没有“做空”,股市就能繁荣吗?》,谈了谈对做空工具的理解。简单说,做空其实是引入了一股自带激励的力量,不需要政府花钱雇那么多人严防死守。在做空的盈利空间驱动下,市场投资机构、研究机构就会全力挖掘企业基本面当中的水分。我们看到以浑水为代表的专业做空机构,他们去发掘真相的投入很大,草根尽调的方法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些甚至是中介机构很难做到的。我们是债券市场做多的私募机构,过去一年看到过企业存在财务造假问题,例如存贷双高(存款和短期贷款余额都很大),一边支付不低的贷款财务费用,另一边仅收取微薄的银行存款利息。这样公司往往外表看起来很棒,行业不差,规模不小,利润不少,现金挺多。因评级较高、受到主流机构的认可和追捧,其债券利率不高,所以我们能做的最多也就是不碰,但没啥动力去深入研究,因为没有利益驱动。如果存在顺畅便捷的做空机制,站在负面角度看待企业信息披露的力量就自然会增加,形成市场自发的监督和约束力量。

  有人可能会担心,做空出来了,抹黑企业的人多了,会对正常经营、规范运作的企业带来困扰。其实,这方面过去也有例子,做空机构怀疑依据不牢,香港或美国的上市公司股价短期内可能有所波动,但很快也就正常化了。真金不怕火炼,深入研究基本面的做多力量已然大有人在,他们随时准备买入被错杀的、基本面优质的公司。

  最后借用我当年的一段话来结尾:“真诚拥抱做空机制的实质,就是接受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短期也许要承受治病的阵痛,但可以换来股市长期健康的发展,何乐而不为。”

关键词阅读:资本市场 建设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