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户籍墙倒去哪更好?长三角城市“求生”指南

摘要
城市人口吸引力的比拼越来越立体化,落户门槛的撤除并不总是意味着人口大幅流入,这一点,长三角地区已有经验可谈。

  大城市“零门槛落户”时代正式到来——

  近日,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要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Ⅰ型大城市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

    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人口流动总体上将向大都市和大都市周边聚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城市人口吸引力的比拼越来越立体化,落户门槛的撤除并不总是意味着人口大幅流入,这一点,长三角地区已有经验可谈。

长三角地区落户政策纵览

    长三角城市早在2015年开始就不断放松落户政策。在此,我们选择杭州、南京、合肥、苏州等15个省会城市及强二三线城市为样本,分析落户政策与人口流入情况(上海作为超大城市,落户政策暂未有松动迹象,不在本文对比范围之内)

    具体来说,在南京落户的社保缴纳期限由连续2年改为累计2年;杭州规定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专科生可直接落户,不再要求35周岁以下,且需在杭居住满1年连续缴纳1年以上的社会保险(不含补缴);苏州放宽投靠老人落户政策,不再要求子女户口必须满5年;嘉兴、泰州近乎“零门槛”的落户政策,已无再降空间。

    在落户政策放松的同时,各城市还给予高端人才大量的租房和创业补贴

长三角城市人口净流入现状

    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层出不穷,但实际效果却千差万别。

    我们在计算长三角地区新增常住人口时,剔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结果发现:2018年,杭州、宁波、南京等城市常住人口大量增加,分别增加27.7万、15.8万、8.2万;苏州、舟山等城市常住人口流入基本停滞,分别增加8186人、1833人;盐城、泰州等城市常住人口大量减少,分别流失6.6万、1.6万。

    与西安、重庆、郑州等中西部地区城市20万以上的人口增量相比,长三角城市仍有很大差距。
如今,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了,将进一步加剧“抢人大战”的激烈程度。长三角大部分城市离真正的“无门槛”落户,越来越近。

长三角各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分析

    伴随着落户门槛的放松,人才必然会向大都市流动,因为这里有大把的就业机会、优质的医疗资源、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是有差异的。随着我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状态的追求,城市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多元化。

    在此,我们以年轻人视角,从就业、环境和生活三个维度,大致测评一下长三角各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2018年,长三角地区(不考虑上海)共有44家企业上榜中国500强,占比近1成,为年轻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与学习机会,且主打产业差异较大
从就业角度来看,杭州、南京就业机会多、工资高,较为适合经济金融、IT背景的白领阶层;泰州、安庆、舟山的就业机会不多、工资相对较低。

    一般来说,就业机会越多、工资收入越高的城市,人才的落户意愿越强,但也有例外:苏州就业机会在15城中排第二,工资收入排第四,常住人口仅流入8000多人,而芜湖工资收入排倒数第五,常住人口净流入约是苏州的四倍。

    年轻人眼里也有诗和远方。从环境视角来看,舟山、芜湖虽然工资收入低,但空气质量优、园林绿化高,适合绿色生活。

     从生活条件来看,杭州、南京、苏州等江浙富裕城市,医疗资源丰富、教育水平高、娱乐设施齐全,生活舒适度较高。但这些城市的居住、教育、医疗成本也较高,生活压力较大。

有梦想的你,适合哪一种城市气质?

    综上可知,城市特有资源造就了城市独特气质,有才华、有梦想的年轻人未来选择在哪个城市落户,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经济条件、学识背景、婚姻择偶等情况。在此,我们根据就业、环境、生活,采用雷达图将长三角城市气质分为以下五种:

    (1)打拼型:就业机会多、医疗教育娱乐资源丰富,人口吸引力超强,但房价高企,生存压力较大。如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宁波等城市。比较适合经济金融、IT、高端制造等高收入白领。

    (2)生活型:经济发展较好,买房压力低,生活有一定保障,娱乐资源丰富,如南通和芜湖,相对富庶的小城,适合吃吃逛逛的吃货一族。

    (3)舒适型:经济、环境、生活质量不强也不弱,都较为均衡,生活较为惬意舒适,如扬州、嘉兴、无锡,适合喜欢安逸的文艺青年。

    (4)绿色型:经济实力一般,就业空间较窄,最大特色在于优良的生态环境,如舟山、湖州、泰州、盐城,山清水秀,天然氧吧,适合喜欢绿色生活的年轻人。

    (5)优化型:人口整体吸引力较弱,在就业、环境、生活多样性上仍需优化,如安庆。

    看到这里,上述长三角城市,有没有让你心动的城市呢?

    如果有,在此祝您心想事成!

关键词阅读:户籍 长三角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