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长三角核心区的壮大和转型升级

摘要
4月2日,《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年)》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洪银兴发表了题为《长三角核心区壮大和转型升级》的演讲。

  编者按:

  4月2日,由南京大学和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年)》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洪银兴发表了题为《长三角核心区壮大和转型升级》的演讲。应广大未能与会专家、学者要求和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我们将现场演讲内容整理后进行推送,欢迎各界专家、学者通过留言方式与我们互通有无。

  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需求

  我在最近的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上面有一个发言,专门讲到当前我国有四大板块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即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我认为在这四个板块中间,真正能够和区域发展与稳增长密切联系的就是长三角。长三角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26;常住人口有2.2亿,占全国的1/6;经济总量达19.5万亿元,占全国的近1/4。长三角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理应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走在全国前面,成为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因此,这一次总书记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实际上就赋予了长三角一个更大的历史使命,它不仅仅是要通过一体化提升长三角这个地区,更重要的是要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所以它有几大任务。换言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需求包括:彰显优势,形成协调联动区域发展体系的示范区;建立国家科创中心,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近期的稳增长的增长点。

  2 一体化中外围与中心对接什么?怎样对接?

  大家知道在一体化进程中必然有一个中心和外围的作用,一体化没有中心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这次也在区域经济50人论坛谈到,粤港澳是没有中心的,大家都是中心;长江经济带也不可能明确哪个是中心,大家都要发展;京津冀是去中心,要把非首都功能转掉。只有长三角一体化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内核。而外围寻求中心辐射,着力点是与上海对接。那么,一体化中外围与中心对接什么?大家刚才也谈到,在长三角地区经济也是很不平衡的,江苏有苏南和苏北的差距,浙江有浙东和浙西的差距,同时,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安徽经济的相对落后,所以一体化的问题本身就是要让这些外围地区的经济提升。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即外围和中心的关系是什么?一般来看,外围地区都更加关注一体化中心能带给它什么,市场?产业?还是生产要素?最近一段时间,我了解苏北地区都到上海开高层次的研讨会,讨论上海给它辐射什么。上海一个发展中心的主任说,第一,你这个地方给上海提供农产品;第二,上海的产业转移到你那里去,肯定是要带动发展。但是,关于产业转移,我们有一个教训。响水爆炸的工厂,就是几年前从苏南搬过去的,所以说外围的发展靠中心转移什么,辐射什么,这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进一步我们讨论一个问题,上海究竟有多大的能力带动整个长三角的发展。上海GDP总量约占长三角17%,在带动整个长三角发展的过程中显然是能力不够的。反过来,刚才王振也谈到上海本身的发展也缺少资源和要素,因此导致上海带动外围的能量更显不足。在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心对外围有没有虹吸作用,现在地区之间尽管有一体化,但是外围都在防止各自的要素被虹吸。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需要研究外围与中心怎么对接?首先,在推进一体化过程中要做强中心;其次,外围要利用国家战略这样一个机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只有把自己的发展水平提得更高,然后再去和上海这个中心区对接。在我看来,无论是江苏的苏北还是安徽,都应致力于如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如何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和中心对接,而不是让它成为一个殖民地。当然,也不是说什么都辐射,什么好的都要扩散,就像响水爆炸事件,这就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

  3 增强中心的路径:扩大长三角核心区

  我今天讲的中心问题实际上就是上海带动外围的能力不足。解决的办法应该是要增强中心、做强中心,而做强中心的关键在于扩大和发展长三角的核心区,而不是只有上海这一个中心带动。增强中心有两种路径选择,一个是虹吸外围的发展要素,另一个是中心扩容。今天我主要讲第二个,中心扩容也就是上海和毗邻城市同城化,同时上海的非中心城市功能外移到同城化区域,就像雄安新区那样把非首都功能转过去。同样,其他毗邻城市也能将非中心功能向同城化区域转移。所以,现在关键是要通过毗邻城市的同城化,形成新的经济板块,做大做强这个内核。这也符合世界银行报告中谈的思想,即当今世界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克服地区差异的重要趋势是重塑经济地理。主要路径是在毗邻城市推进区域一体化,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并且相互促进的经济板块,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4 核心区扩容范围及江苏沿江进入核心区的条件

  长三角内部增长极建设实际上是指以上海为中心的核心区建设,因此,扩容的范围是什么,我觉得关键就是把长三角这个核做大,也就是上海市+杭州湾7市+江苏沿江8市,成为整个长三角发展的一个核心区。刚才谈到城市群的问题,长三角城市群,我们过去各种资料都说长三角是第六大世界城市群,这个城市区就是以上海为中心的这16个城市为基础的。在一体化进程中,我们要打造更高水平的世界级城市群。扩容后核心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上海成为全球城市,毗邻15城市与上海同城化。而这个城市群的基本特征是国际化+知识密集型。

  江苏沿江8市,涵盖了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总面积5.1万平方公里(占长三角总量14%),人口近5000万(占长三角总量23%),经济规模达到6万亿元(占长三角总量30%)。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大的经济能量,完全可以承担起这样一个任务。当然,江苏沿江8市进入长三角核心区具备哪些条件,我认为第一个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当。2018年,上海人均GDP是13.5万元,而无锡(17.5万元)、苏州(17.4万元)、南京(15.4万元)、常州(14.9万元)都高于它,其他几市都接近上海,全区域平均接近13万元。第二个国际化的要素。上海是全球性城市,沿江8市的开放型经济处于全国前列,出口和引进外资水平与上海的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匹配,可以支撑上海国际金融、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地位。第三个是交通的连接。我们过去讲上海和沿江几个市对接主要是靠南边的道路线,现在已经打通,上海和沿江八市在上海北岸又形成一条交通线,高速公路都连起来了,也就是上海和江苏沿江8市是整个连接,既有长江南岸的连接,也有北岸的连接。具体表现为,江南:以上海为起点,经过苏州,沿沪宁线通向南京的辐射线。江北:以上海为起点经过南通沿长江北岸经过泰州、扬州通向南京,与江苏规划的扬子江城市群相呼应。这就是一个非常便捷交通,这样一个同城化的条件也就具备了。同时,江苏沿江成为核心区可以进一步沿江向西延伸辐射安徽。再一个是从产业方面来看能形成产业互补。上海有服务业优势,沿江有制造业优势。

  5 服从国家战略的沿江发展定位

  对于沿江发展的定位,过去我们有扬子江城市群,沿江经济带。但在新的背景下,我们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江苏这个范围看,要努力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中的核心部分,同时构造科技创新核心区走廊,这个核心区是科创中心+高科技产业化基地。这里我要突出讲江苏沿江八市的发展为何要定位为创新核心区走廊。

  根据已有的G60科技走廊规划,科技走廊以上海为核心,包括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九个城市,绕过了江苏沿江的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发达的几个地区,直接从上海转到了安徽,沿江丢了。因此,我们考虑江苏沿江与上海对接,共建科创走廊,而江苏沿江也具备这样的条件。首先,上海与南京之间的沿江集中了长三角乃至全国最丰富的科教资源,大学和科研院所最为密集。我有两张图,分别是大学数量和双一流大学数量。江苏160多家大学,沿江双一流大学有14家。现在科技创新依托于大学,依托于技术研究的背景。大学的数量,尤其是双一流大学的数量,直接决定了这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其次,江苏沿江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强。一是有人才优势,二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突出,三是开放型经济水平高。四是各类科技园集聚度高。五是产业水准高,高科技产业集聚度在全国处于高位。另外,江苏沿江地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空间充足。从理论上讲,科创中心与科创成果产业化基地在空间上可以分开。上海和南京作为科创中心,有科技创新成果但受土地等空间的限制,科技成果产业化缺乏足够的场地。而江苏沿江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化的基础是非常好的,不仅有空间,而且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有足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空间。

  6 服从国家战略的沿江转型升级

  当然,我们要服从国家战略的沿江转型升级,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生态建设。江苏要改变化工围江的状况,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变成科技走廊;第二,城市群建设,要围绕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国际化城市群。第三,科技走廊的建设,关键是把南京科学中心建起来,把沿江科技园代替现在的化工围江状态。最后,就是产业升级,要推动高科技产业化。

  7 实现长三角一体化措施

  我们一体化的措施有多个,世界银行指出制度合作、基础设施共享和特别激励措施的有效政策组合是实现一体化的基本推动要素。按照这样的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方面:第一,要和上海同城化。包括体制和政策同城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网络),以及要建设区域共同市场。第二,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也就是要打通行政区域,使上海和南京的科创中心的成果能够进入到沿江八市。可以从科技政策的同城化、成果转化利益分享、科技人才的柔性流动和建设通用、公共性科技平台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阅读:长三角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