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新增贷款拷问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诚意

摘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决策层的要求没有能够在金融机构、尤其是几大国有银行身上体现,不然,怎么也不会发生新增贷款有一半投向房地产领域的现象。

  根据国有六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去年年报统计发现,在合计新增的51305.59亿元贷款中,公司类贷款增加14876.08亿元,占比不足三成,投向了个人贷款的是31180.04亿元,占比六成,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了25338.96亿元,占据全部新增贷款的半壁江山。

  按理,面对决策层要求金融机构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国有银行应当多做表率、多放样子,更多更好地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领域,投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但是,实际执行结果,却是新增贷款的一半投向了房地产领域。可见,实体企业为什么融资难、融资贵,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为什么要求助于地下金融组织,就找到了一个答案。

  近年来,决策层反复强调,金融机构必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信贷投放上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倾斜,并在出台降准降息政策时,大多采用定向方式。本以为,这些手段能够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企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没有想到的是,去年新增资金中,竟然有一半去了房地产领域。这里,可能存在两种含义:一是银行过去投放的资金中,房地产领域获得的资金比重太高,高得让银行不敢对外发布,或在发布金融数据时做了手脚。不然,为什么在政策如此严厉、要求如此之高、降准降息都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房地产领域获得的新增资金比重仍然这么高;二是银行没有把决策层的要求当回事,继续我行我素,把资金重点投向房地产领域,以获得更高的暂时利益。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认为,都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决策层的要求没有能够在金融机构、尤其是几大国有银行身上体现的结果。不然,怎么也不会发生新增贷款有一半投向房地产领域的现象。就算是贷放给普通居民的,也不是最佳结果。毕竟,需要支持的还是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更别说,在新增的房贷资金中,极有可能存在炒房现象,存在住房的过度投资现象。

  事实上,有关信贷资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早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没多久,就已经引起了关注。此后,决策层也在想方设法让金融机构能够调整好信贷资金投资方向。不然,不会出台诸如定向降准降息这样的政策。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依靠增加增量资金的方式解决实体经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资金矛盾,已经没有什么效果。相反,给了金融机构更多的资金投放自由裁量权,给了金融机构盲目放贷、无序放贷、不合理放贷更大的空间。

  所以,货币政策必须做出更大力度的调整,必须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整,从提供增量资金转向引导存量资金,把增量资金释放与存量资金调整结合起来,新增多少资金,必须同步配套3倍以上的存量资金。亦即银行要想从央行拿到新增资金100亿,就必须将存量资金中调剂出300亿,投向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不然,不允许新增资金,所有贷款只能在存量中调整。在此基础上,给金融机构下达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要求。

  我们说,对刚需购房,应当予以支持,但是,决不能本末倒置。一年的新增资金中,一半去了房地产领域,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需要坚决制止的。

  而从近一段时间来看,银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向房地产领域“派送”资金红利,一些银行甚至地房贷资金做出了“一周见”的承诺,鼓励购房者贷款。如此一来,住房贷款又可能出现新一轮上涨,导致一季度新增贷款中房贷的比重更高。为什么会出现“降准”谣言,一定程度上,也是违规人员利用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融资矛盾,做出了炒作的手段。而从“降准”谣言中,也可以看出,银行在如何调整信贷结构方面,仍然是以“房”为主、兼做别样。如此,加大对实体经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要求,就被银行异化和消解了,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则依然一资难求。银行的行为,也让货币政策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

关键词阅读:贷款 银行 实体经济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