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百年慈善组织的密码与数字化时代的思考

摘要
2019年3月24日晚,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教授之邀,全球联合之路(United Way Worldwide)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盖勒格(Brian A. Gallagher)做客第十期“北大跨文化领导力论坛”,深度分享新时代慈善组织的发展和数字化创新。

  题记

  2019年3月24日晚,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教授之邀,全球联合之路(United Way Worldwide)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盖勒格(Brian A. Gallagher)做客第十期“北大跨文化领导力论坛”,深度分享新时代慈善组织的发展和数字化创新。杨壮教授点评。全球联合之路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北大国发院DPS管理博士2017级学员袁家凯出席并致辞。

  CEO之路

  布莱恩·盖勒格从自己的人生之路讲起。他本人成长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西北部一个贫困的移民家庭,父母来自欧洲,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他们兄弟姐妹的关心和教育支持不够,记忆中没有多少来自家庭的温暖,反而来自朋友家庭的无私关爱和社区支持更多,使他不仅健康成长,而且成为家中第一位大学生。

  因此,他深刻体会到社群公益在个人成长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并深怀感恩,立志终身投入公益事业。大学时他坚定选择了社会福利专业,随后又修读MBA学位。这两种专业的结合为他从事公益事业并一步步成为公益组织领导者提供了非常契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训。

  他于1981年加入联合之路,先后曾在五个地方代表处工作。2002年担任联合之路美国部总裁,2009年成为全球联合之路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百年长盛的秘诀

  全球联合之路如今与全球超过6万家机构建立合作,获得近3百万志愿者和9百万捐助者的支持,每年募得善款约47亿美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个社区实现一对一沟通。全球每年目前有610万人在教育、医疗、移民、收入稳定等多个方面从全球联合之路项目中获得帮助。

  这样的组织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核心是什么?布莱恩·盖勒格娓娓道来。

  19世纪80年代,美国正处于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中,移民缺少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没有非政府组织的足够帮助,同时给城市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私营部门、社区等多方力量聚集在一起,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全球联合之路应运而生,顺势而起,至今已经有130多年历史。

  100多年来,世界经济政治环境巨变,社会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全球联合之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一直站在公益慈善行业的最前线。盖勒格先生总结的秘诀是两点:坚守初心、与时俱进。

  全球联合之路的初心很清晰,并始终坚守,即动员社区的关爱力量,通过教育、医疗、收入稳定三个主要方面的帮助,使个体和家庭生活得到改善。百年来,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全球联合之路从未偏离初心去追名逐利。同时,全球联合之路也坚持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时代变化,不断学习和调整模式以顺应时代发展。

  盖勒格还特别分享了他眼中当下时代的四大变化。

  第一是全球化。这一点似乎众所周知,但他表示很少有人意识到全球化在各国的不同步,尤其是各国受益程度与受益产业不同。有人在全球化中受益,有人在全球化中受损。即便是美国,大批钢铁工人因为全球化而失业。社会公益组织不应该只简单地谈全球化,而应切实了解全球化浪潮中不同国家,尤其是不同社区所受的具体影响,以提供因地制宜的援助。

  第二是移民潮。目前,全球有2.5亿跨国移民,中国也是移民大国,只是以农村进城的内部迁移为主。新移民带来一系列社会、文化、经济问题,对社会保障和社会援助的需求巨大。

  第三是人口结构变化。有的国家正步入老龄化,有的国家在年轻化,不同代的人群在观念和行为上都有明显不同,公益组织应当因时因地调整。

  第四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对生活方式影响巨大,比如阅读习惯的改变使纸媒等传统商业模式逐渐消失,并催生新商业模式。同时数字技术让人与人的连接更加便捷而紧密。社会公益组织也要深刻理解这一变化,并主动拥抱数字技术。

  慈善大有可为

  据盖勒格介绍,目前全球38个国家中有26万家慈善基金,比2000年增长了44%。除此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非盈利性公益组织,且在不断增加。各国捐赠金额的变化曲线与经济发展曲线都基本同步,这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和个人的财富积累越多,可支配收入越多,就越有能力和意愿承担社会责任,慈善是很好的方式。

  2007年以前,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缓慢。2008年和2010年的两次天灾,使中国社会慈善捐赠产生了两次显著的增长。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慈善捐赠金额进入了稳定增长阶段,捐赠人数在2014至2016的三年间显著增长了17%。

  未来发展的两大关键

  盖勒格认为,慈善组织在新时代大有可为,但要想真正大有作为,有两种方式值得推荐:

  第一是跨界融合。过去,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等在慈善领域扮演的角色相互独立。各方今后应联合起来,在教育、住房、医疗、移民等多方面合作,探讨和寻找联合解决方案才能应对新时代带来的新挑战,这也是世界各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是用好数字技术,建立数字解决方案。比如全球联合之路建立的网络平台使各种信息公开透明,并能够有效地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对捐赠、志愿者、地方组织等多方的有效协调和管理,同时也是全球联合之路与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共同合作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平台。

  盖勒格最后还特别强调一点,慈善是每个人的事业。许多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都不平衡,慈善者多为富人,普通人不太愿意投入,这会影响慈善事业的可持续性和参与度,值得慈善业的人士深思。慈善的本质不应该仅仅是富人的回馈,更多应该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互助,就像他当年的成长并非源于富人的捐赠,而是社区的互助,慈善与公益的初心是让社会更平衡、可持续,让更多人获得成功。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既受益于社会,也应该贡献于社会。

  演讲之后,盖勒格还回答了现场的很多提问。

  杨壮:坚守初心,与时俱进至关重要

  杨壮教授从领导力角度对盖勒格的演讲,尤其是他提炼的两个百年长盛秘诀给予高度评价。

  第一,不管是优秀的组织还是领导者,初心、愿景和价值观都特别重要。全球联合之路130年风雨兼程,盖勒格先生1981年加入并引领组织发展至今,都是对这三点的又一次实证。很多企业和个人把如何生存作为第一要务,认为愿景和价值观是以后才要考虑的问题,这恰恰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第二点是与时俱进。盖勒格先生本人有两条,一是信守专业学习,他顺应兴趣和关注点,进而选择公益作为专业,然后又读MBA,专业是领导力的关键。二是终身学习。面对当今全球化、移民、人口结构变化等多种挑战,他作为优秀的领导者始终在关注这些变化,并带领组织研究变化、适应变化,甚至引领变化,进而通过持续学习使个人和组织都做到与时俱进。

  第三点是对人的关注。社区的概念随着中国人进城和市场化程度加深,传统大院退出历史舞台,新型社区又未真正形成信任和互动互助。传统的血缘和社区因为空间上不同方向的移动而断裂,新社区没有情感基础,同时还有文化差异。中国人迫切需要形成新时代的社区文化和互信互助模式,这对社会的平衡发展和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非常有价值,而且非有市场。

  第四点是就慈善而言,中国收入分配不均,基尼系数高。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的作用有限,需要更多像全球联合之路这样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应运而生,大有作为。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北大精神、社会情怀、国家发展、全球视野”,也希望同学和校友们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勿忘社会情怀,发挥自身和自己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关键词阅读:慈善组织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