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余栋:人民币国际化是留给子孙的遗产 要坚定推行

摘要
过去两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诸多挑战,贸易争端使得出口压力倍增。随着顺差减少,我国的经常项目已经较为平衡,对于资本流入的依赖正逐步提升,这也是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过去两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诸多挑战,贸易争端使得出口压力倍增。随着顺差减少,我国的经常项目已经较为平衡,对于资本流入的依赖正逐步提升,这也是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在内部,中国企业高企的杠杆率、以及大规模基建投资所累积的债务积累了大量风险,如何应对也需要政策制定者审慎应对。

    针对以上问题,原子智库陈兴杰独家专访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央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听他解析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热点问题。全文约4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以下是访谈的关键要点:

    1、中国经济未来将会主要由服务业所驱动,目前服务业全要素生产水平比较低,带来的经济减速有其必然性,需要以平常心面对。

    2、目前中国监管部门实行的政策得当,人民币汇率稳定,汇率形成机制表现良好,未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将继续加速,这也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

    3、从结果上来来看,监管部门一系列的新规出台可以算是“千锤百炼,近乎完美”,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天量影子银行增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4、中国的基础建设要为未来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而准备。地方政府债务目前风险可控,未来需只要注意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率,就不会出大问题。

    5、中国未来将出现19个新一线城市,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也会进一步提升。未来基建投资要更多倾注在人口流入的城市,避免形成坏账。

    以下是访谈的正文:

经济减速的背后:WTO红利耗尽,服务业动能不足

    原子智库:姚老师您好,感谢接受我们的专访。第一个问题是,最近两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变大,2018年面临较大考验后,企业家的乐观程度在消退。作为宏观经济学者,您如何看待未来两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姚余栋:首先我们先看外部环境。全球经济的流动性是不足的,大宗商品低迷。美元欧元在升值,新兴国家的货币持续在贬值,这导致新市场购买力不足。许多国家已经衰退好几年,这里面有巴西,阿根廷,土耳其,南非,俄罗斯。

    由于货币贬值的因素,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很难再成为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衰退,发达国家也会受影响,再加上贸易争端不断,全球贸易会越来越碎片化,全球一体化的红利在逐渐消退。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螺旋式下降,全球经济增长要从过去的4%跌入2%的增长速度,而且可能是比较长的时间。

    新兴市场衰退,发达国家的增长本身比较乏力,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比较大的问题。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贸易难有特别大的起色。不只是今年,很长时间里,大家会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中国加入WTO累积的红利将来会吃尽,外需在显出它脆弱的一面。

    原子智库:这些主要是外部环境。那么从国内经济来看,经济增长将面临哪些挑战?

    姚余栋:我们再来看内部。今年中国人均即将突破1万美元大关,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数字。我们统计过,世界各国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到1万美元,增速要减一半。我们以前是10%的增长速度,现在应该是5,而我们还维持了6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本身已经不容易。

    中国经济减速长期不可避免,为什么?以前经济增长是靠制造业拉动。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最开始是靠农业,紧接着制造业作为第二级火箭,把你推到1万美元大关,过1万美元以后,主要是服务业。

    服务业不像制造业那样规模化和标准化,也不像中国经济在全球比较有优势。中国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水平比较低,带来的经济减速有其必然性。经济增长的第三级火箭,没有第二级火箭推力那么大。

    原子智库:这种经济减速有没办法避免,我们该如何应对?

    姚余栋:应该认识到,经济减速是正常的现象。毕竟其他国家都在减速,我们减速已经维持在6以上的增长速度好几年。我们要调整心态,面对经济转入中速增长的阶段。

    把中速增长阶段维护好,实现更高质量增长,修复好环境,又没有什么系统金融性风险,我觉得未尝不可。经过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中国经济达到人均1万美元大关,回望以前难以想象。

人民币国际化是留给子孙的遗产成果

    原子智库:第二组话题,是关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都知道,最近几年人民币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您如何评价人民币的国际化?

    姚余栋:在人民币国际化上,你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观点。有些专家在很早时候就说,人民币应该先开放资本账户再国际化。事实证明他们是不对的,我们在资本账户上开放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过程就完全可以做人民币国际化,我们错失了机遇,到现在哪有这个机遇。

    我们现在逐渐脱离新兴市场国家,人民币也会越来越国际化。全球的国际货币是不足的,SDR(特别提款权)篮子里的货币以前只有美元,英镑,欧元,日元这四个,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能成国际货币的只有人民币。人民币如果不国际化,印度卢比可能就要上来。

    原子智库:很多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一大阻碍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够市场化。您如何评价这样的观点?

    姚余栋:我觉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相当不错,有参考一篮子货币,有市场为主导,有管理的浮动体系,不是做得很好吗?实际上你大致可以算出中间价。

    有时候市场出现羊群效应,人民银行还会采用逆周期因子,我觉得现在不是做得挺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体系是相当不错的,不要相信完全的浮动。波动太大并不利于全球贸易,外汇市场经常会出现一些做空或单边做多力量,羊群效益非常极端,需要管理的力量给予平衡。

    这个路径非常艰难,往往艰难的才是正确的。现在人民币汇率挺稳定,境内境外都很不错。最近彭博指数把人民币债券也纳入进去,1000亿美元资金就会涌入,其他指数也逐渐会将人民币债券纳入指数,这也是外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承认。

    原子智库: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好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姚老师能否简单说一说?

    姚余栋:我们对内要努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对外一定要坚定不移人民币国际化这是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成果。日本经济从1991年之后停滞20多年,日本经济怎么样?还是不错的,人家生活水平没下降。这和日元是国际货币有重要的关系。如果日元不是国际货币,它早就跌得找不到北。

    现在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将来可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我们的货币是国际货币,万一我们将来进入低速增长,只要人民币是国际货币,我们怕什么?占优货币终究会升值,这跟中国经济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美国经济搞的很烂,美元照样升值,这就是对冲我们未来的风险,所以一定要现在做。

去杠杆:最痛苦艰难的事往往是最正确的事

    原子智库:接下来我们谈谈去杠杆和稳杠杆方面的话题,这也是近几年相当热门的话题。据我所知,姚老师是国内最早提出去杠杆的经济学者。为什么要提去杠杆?

    姚余栋:我是提出去杠杆比较早的经济学工作者之一,我现在提的主要是稳杠杆。去杠杆的关键你去的是好杠杆还是坏杠杆。比如我现在体重超重,也很难减下去。控制不住体重时,哪怕多吃点鱼类,少吃点肉类,也会减少以后发生心血管猝死的风险。

    同样的逻辑,中国经济加杠杆是长期的,很难挡得住加杠杆的周期——去杠杆则非常少见,但是不代表不能做。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做了一个痛苦的,艰辛的,但也是不错的去杠杆。

    关键是去杠杆以后,结构性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加杠杆,加什么都不知道,很多资金是多层嵌套,很多都是表外的。这样下去终究会出事。后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推出一系列资管新规,我的评价是八个字,千锤百炼,近乎完美。

    原子智库:这样的评价恐怕会有很大的争议。去杠杆从一开始,就有很多人反对。

    姚余栋:为什么我会有这么的评价?影子银行做大了终究会出事,中国的GDP大概90万亿,而资管总量就是100万亿,扣掉公募基金十几万亿,私募十几万亿,影子银行占了60万亿左右,60万亿左右的影子银行不够透明,不够清晰,多层嵌套。

    60万亿很快就能做到200万亿,那时候一定会出事。影子银行的坏账率大约在4%,60万亿的4%就是2.8万亿,如果做到200万亿,4%意味着8万亿。一旦出事,这些都是刚性兑付,到那个时候,到哪里去补8万亿资本金呢?

    最痛苦的事情,最艰难的事情往往是最正确的事情。现在的资产新规明确就是一层嵌套,不能绕来绕去,非标转标,还要打破刚性兑付。中国经济即使要再加杠杆,也要加一些相对好的杠杆,这有利于减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原子智库:影子银行是货币流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影子银行的约束,会不会影响货币发行流通的效率?这也是很多学者所提出的问题。

    姚余栋:M1的增速会有一些影响,因为相当于供给的信贷包括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少了一些。不过,效率要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防风险。经济运行过程中,跑得很快,一旦跌下去,爬起来就要很长时间。

    因为一旦出了信用金融风险,爬起来往往需要十年时间。所以牺牲点渠道,把渠道整个顺通一点。60万亿不清理,100万亿不清理,你200万亿再清理,那时候更难了。

    原子智库:现在去杠杆已经到了什么阶段?去杠杆的纠正之后,杠杆率会不会反弹。

    姚余栋:去杠杆我认为已经基本结束了,现在要稳杠杆。结构性加杠杆长期还是会加,但是再加是加的好杠杆。

基建投资要为2万美元的GDP做准备还有很大空间

    原子智库:去杠杆过程中,饱受关注的一点是:地方政府债务。您如何看待地方债问题?

    姚余栋:中国地方债从国际债务比例来看,并不算特别高,少于20万亿。现在43号文已经限制了,最近也说,地方债已经受到有效控制,处于风险可控区间,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对未来层次一定要小心。

    原子智库:和地方债相关的话题,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很多人认为的中国经济隐患。过去多年,包括高速、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累积了大量债务。很多人提出,大基建时代应当过去。

    姚余栋:国际上有人说,高铁是金融灰犀牛。可是没有高铁,中国春节人回家,火车上不都是像过去那样,人山人海吗?中国经济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有好的基础设施。

    没有基础设施,什么事情都做不到。印度做基础设施非常难,于是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中国高铁网不断在铺,风险可控,关键还在于提高经济效率。中国人均GDP已经到了1万美元,也仅仅是1万美元,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到两万美元,3万美元?

    中国的基础设施还差得很远,上海和深圳这么两个重要的城市之间,居然还没有高铁,广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也太少,这些都是不够的。我们不要对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小富则安。当然,基础设施做起来还要强调经济性,要向前看,我们投入基础设施要为将来人均突破两万美元的水平做准备。

    原子智库: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中国城市化有很大的价值。姚老师还提出建设“新一线城市”。什么是新一线城市?

    姚余栋:我们一共列了19个新一线城市,如果把新一线做起来,将来都是创新性平台,人员密集,劳动力密集,这样不就很适合创新吗。适当大的城市,足够规模的,比如人均在两千万到三千万的城市,都比较适合创新。

    过去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总是在摇摆。大城市,小城市,摇摆了几十年。我觉得中国的大城市人口控制在三千万比较合适,也可以做到五千万,但是不易过大,过大以后会导致城中心潜在价格如此之高,很容易出现资产泡沫。小城市肯定也不符合经济趋势。我觉得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新一线建设来,这样才能促进增长。

    原子智库:“新一线城市”具体指哪些?姚老师能否简单说一说。

    姚余栋:就按都市圈划,粤港澳,大湾区不就很好,长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很重要,还有成渝经济带,武汉,西安,郑州也不错;东北的沈阳,我觉得一定也可以做好新一线城市。

    新一线既是未来中长期,也是现在的。千万别把钱花在人口减少,三四线城市里大做基础设施。这些城市将来很可能就还不起钱,不就成了坏账?中国家大业大,人口众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市化要追求更高质量的增长,需要很大的创新性平台。需要通过新一线城市的打造,把中国打造成创新性国家。

关键词阅读:人民币国际化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