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天眼:高盛的“镰刀”

摘要
3月,全国进入了春季,而A股早已是盛夏。国内券商纷纷唱多A股后,外资投行也加入了行列,最新的是以Kinger Lau为首的高盛策略。


3
月,全国进入了春季,而A股早已是盛夏。

国内券商纷纷唱多A股后,外资投行也加入了行列,最新的是以Kinger Lau为首的高盛策略。

作为备受瞩目的外资投行,高盛在A股的话语权向来极高。他们表示,伴随着贸易良好消息的预期、MSCI扩容带来的增量资金流入、中国决策者言语中表现的放松政策以及亲市场倾向,均使中国股市出现了“巨大改善”。

而如果散户的乐观情绪恢复到2015或2018年的峰值水平,则沪深300指数有望自当前水平分别飙升约50%和15%。 

外资惊天一呼,股民纷拥而入。但值得注意的是,贵为知名头部投行,高盛的多空“论调”有时是为外资“打掩护”的阳谋,有时则是在“事与愿违”的打脸…

1

“打脸王”连错4年

没有券商能够百发百中,高盛也不例外。 

2018年高盛分析师King Lau,Timothy Moe,Jack Wang,Si Fu等在报告中,预计MSCI中国指数在2017年录得52%的强劲涨幅后,2018年A股有望收获14%-17%的回报。 

唱多A股的逻辑主要是2017年中国股票的靓丽表现受益于盈利基本面,2018年业绩虽不如2017年引人注目,但预计依然拥有良好的回报潜力。  

事实上,2018年A股频频爆雷,黑天鹅隔三差五出现,全年大盘重挫20%有余,距离高盛“14%-17%”的回报还差30多个百分点。  

2017年,高盛香港分析师Kinger Lau和Timothy Moe发报告称,将中国股市评级提高到增持,预计2017年A股将上涨25%。那年沪指全年只累计上涨了6.56%,漂亮50则一骑绝尘上涨25%。 

2016年,同样是这两位分析师,他们为当年A股锚定到4000点,涨幅达10%。最终沪指仅站上3100,全年收跌12.31%,预测再度完美偏离,幅度多达20个百分点…

2015年,股市大跌之际,高盛表示,回调即为买入创造良机。接下来A股的崩盘接踵而至,回调就买入的论调使得不少人站在了5000点的高地。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高盛总被认为是“打脸王”,在油价大涨前看空油价,看空黄金后黄金大涨,成了被市场“戏谑”的反向指标。

2

割韭菜阳谋?

年薪百万的知名外资投行为何总是频频出错,有人称,这不是简单的预判失误,背后有时候是投行的“阳谋”。 

最出名的一次是2010年11月12日,高盛被质疑称发布“阴阳报告”。 

据了解,当时,高盛建议海外投资者先行将恒生国企指数(HSCEI)获利了结;随后几天,高盛又在内地公布了另一份报告,指出近期紧缩力度加大,最近两个月市场也积累了大量获利盘,所以短期内股市会有回调,但幅度不大。 

  

基于国内舆论指责,高盛方予以了否认。当时,高盛(亚洲)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在香港开会时称,A股11月12日大跌与该行报告无关,称其当时邮件发出的交易建议仅涉及H股,不涉及A股。

不过,国内投资者还是认为高盛在搅动中国股市,因为唱多后减持、唱空后抄底成了外资投行的惯用伎俩。

有资料表明,2012年11月初,高盛一改唱空变唱多,但在几天后高盛在场外减持工行H股的文件就被意外曝光,拟以最低4.88港元的价格出售24亿工行H股,套现120港元。

套用美国媒体对高盛的一句评价,“高盛是吸血大乌贼,无情地把吸管插入任何闻起来像钱的东西里”。 

3

这一次你信吗?

其实,不只是高盛,不少国外投行虽然名声在外,但是联手做空A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有业内人士表明,外资做空A股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真的看空,也可能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布局做空谋利,当然也不排除为了在更低位置把股票买回来。 

2012年,港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将近忧300亿港元资金在做空香港上市的中资银行股,不过虽然一面唱空,但花旗和摩根士丹利却在频频扫货内银股。

俨然是一把“唱空不做空、看多不做多”的好镰刀。除了收割股民外,高盛也不放过收割中国企业的契机。一面唆使中航油在期货市场做空原油期货,一面自己在背地里做多原油;中石油危机依旧如是。而除了这两桶油外,不少中资企业如中国远洋、南方航空、东方航空、中国国航等都曾因高盛“建议”而节节败退。

当然,A股也并非高盛的唯一阵地。有人称,无论是希腊混乱还是欧元危机,混乱背后很多时候都有高盛伸出的“黑手”。早在2016年,美国司法部对于高盛的“无法无天”就处以过50亿美元的罚款。而高盛也的确承认其在金融危机前误导投资者买入高风险住房抵押贷款,导致他们蒙受了数以亿计的损失。

种种行径下,高盛这次唱多A股究竟是一次有预谋的阳谋,还是一次中肯的投资建议,值得投资者去深思。​

关键词阅读:高盛 资本市场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