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行情回暖,上市公司为何密集减持?

摘要
步入2019年,A股市场有逐步回暖的迹象,而市场指数也自年初低点出现了逾20%的涨幅。在此期间,不少上市公司股票较年内低点出现大幅回升的走势,更有甚者出现了翻倍以上的涨幅。在市场一片乐观的氛围下,上市公司却密集出现减持的行为。

  步入2019年,A股市场有逐步回暖的迹象,而市场指数也自年初低点出现了逾20%的涨幅。在此期间,不少上市公司股票较年内低点出现大幅回升的走势,更有甚者出现了翻倍以上的涨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累计涨幅达到10倍的东方通信。

  股市从2440点大幅回升至3000点附近,市场也从一片悲观转变为一片乐观,而消失多年的牛市言论也开始逐渐增多了起来。

  当股票市场自低点回升以来,且出现逾20%的涨幅时,其上涨的性质已经超越了中级反弹行情的性质,甚至有逐渐步入趋势拐点,乃至有逐渐进入牛市上涨通道的可能性。至于当前的A股市场,在面临3000点重要关口的考验之际,市场多空分歧明显,但看涨股市乃至牛市言论的声音还是不少,市场的乐观信心明显优胜于今年年初。

  随着2月28日交易时间的结束,A股市场正式完成了2月份的市场交易行情。总体而言,今年2月份的股市表现较佳,而创业板指数更是创出了历史最大的月度涨幅,市场的人气也得到了较好地修复。此外,从股票市场的日均成交量能变化情况分析,在之前几个交易日内,A股市场曾经出现日均逾万亿的成交量能水平,这也是近年来比较罕见的市场现象,但美中不足的是,市场成交量能释放过快,但缺乏后续新增资金的补充,股票市场可否持续保持高度活跃的状态仍然存疑。

  面对当下的市场,一方面是散户的加速进场,部分后知后觉机构资金的加快布局;另一方面则是外资资金及前期进场的资金开始有所分化,之前一致看多做多的态度也开始出现了分歧。此外,最为敏感的现象,则是上市公司开始出现密集减持的行为,更有部分上市公司采取清仓式减持的策略,而与普通减持的方式相比,清仓式减持更反映出上市公司的减持决心以及坚定的减持态度。

  在市场一片乐观的氛围下,上市公司却密集出现减持的行为,这一现象确实值得警惕。一般而言,对于产业资本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先知先觉优势,而在它们密集抛售股份的背后,实际上还是对后市市场保持一定的谨慎心态,并未如普通投资者想象的那样乐观。

  对于3000点附近乃至3000点之上的股票市场,实际上更容易引起市场的分歧,终究3000点属于过去十年时间A股市场的核心价值中枢位置,而当市场步入3000点附近的区域,其相应的估值水平、长期投资价值等因素,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制约。很显然,与2400、2500点相对应的市场估值相比,3000点附近的区域,实际上意味着资金需要承受更高的投资风险以及承担更高的投资成本,其中长期潜在的投资回报预期也会有所降低。

  此外,则需要联系前一轮轰轰烈烈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市场风波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反映出资本对前期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仍然心有余悸,在股票市场反弹至3000点附近区域,不敢大举做多;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资本对未来A股市场的政策环境仍抱有一定的不确定预期,与其承担较大的不确定风险,还不如借助市场的回暖、资产价格的回升来达到锁定利润的目的,这或许也是不少资本的心理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一轮股市上涨行情,实际上来得很突然,不少机构资金或投资者基本上很难及时反应过来,而当他们意识到市场环境的实质性回暖时,相应的市场指数以及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已经不那么便宜了,进而压缩了他们的投资回报预期。与此同时,在前期部分上市公司触及股权质押预警风险乃至平仓风险的背景下,或多或少得益于部分驰援资金的出手救助,才得以减缓上市公司的风险爆发压力。如今,随着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普遍回升,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重要股东而言,则尽可能通过二级市场回收资金,以达到未来防范风险的目的。至于部分本身处于经营困难、运营成本不足的上市公司来说,更是借助这一轮反弹行情加快减持套现,并快速回收资金,以填补企业缺钱的缺口。

  当股市行情有所回暖,上市公司却出现密集减持的行为,这似乎成为了近年来A股市场的常见现象。本来,对于限售期后的股份减持行为还是合理的,但对于A股市场来说,在持股成本不对称、信息披露不对称的背景下,反而容易增加大股东的减持套利空间,而当上市公司完成限售期后,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则是采取清仓式减持等策略,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走势构成较大程度上的冲击影响,从近期发布清仓式减持的上市公司二级市场价格表现来看,股票价格却受到明显冲击,市场抛售意愿显著增强,对本身持有股票的普通投资者切身利益构成了影响。

  由此可见,对于上市公司密集减持的行为,还是需要有效引导,而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更是离不开良好的市场发展土壤的支持。

关键词阅读:上市公司 减持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