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飞雪:关于金融货币的哲学思考和笑话调侃

摘要
有一首歌叫《熟悉的陌生人》,它启示人们:即使你跟一个人长久生活在一起,也未必真正了解他她,因为他她是复杂的、多面相的、且易变化的。读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副教授Ole Bjerg奥勒·比约格的这本《赚钱——金融哲学和货币本质》,我要告诉各位:货币正是这样的与你生活在一起的你熟悉的陌生人。

  有一首歌叫《熟悉的陌生人》,它启示人们:即使你跟一个人长久生活在一起,也未必真正了解他/她,因为他/她是复杂的、多面相的、且易变化的。读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副教授Ole Bjerg奥勒·比约格的这本《赚钱——金融哲学和货币本质》,我要告诉各位:货币正是这样的与你生活在一起的你熟悉的陌生人。

  本书的主题主旨主线主干可以概括为:一个哲学分析框架,即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和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哲学,二重含义,即“赚钱”的二重含义,三种货币本体论,或者说三种货币形态,即商品货币、法定货币、信用货币,三个有关金融货币的笑话。

  海德格尔有言:我们最难想到和理解的事,是离我们最近的事,是我们认为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熟悉程度,似乎阻碍了我们对它进行思考和判断,而这种思考和判断对深入了解这个事物是非常必要的。海德格尔举例说,“语言”就是这样的情况。语言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即使小孩子都知道如何使用它。但是,很少有人敢宣称他她已洞彻语言究竟为何物。同样的悖论也适用于金钱货币。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钱,它是我们进行人际交往和认知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对金钱货币的基本特性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种想当然的认识。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的序言中郑重指出:我们首先要重新唤醒对于这个问题(指货币)的意义之领悟。所以本书作者比约格强调: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对当代资本主义货币问题的研究上。如果说海德格尔的哲学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解析金融货币问题,那么齐泽克的哲学思维方式则明确告诉我们:思想体系是如何作用于货币问题的,此即齐泽克所说的“思想意识形态自然化”的机制。齐泽克在其《最初是悲剧,随后是闹剧》中说:“在当代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思想意识形态自然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对于可能形成的选择,敢于持有乌托邦或异想的人非常罕见……我们非但无法证实,思想意识形态乌托邦的时代已经过去,这种无可争议的资本主义霸权,还要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乌托邦核心维系。掌权的权力乌托邦却用务实的现实主义包装自己,另类世界的乌托邦思想业已清除。”

  在对全球金融货币的思想背景做了一番描述后,比约格明确告诉读者:《赚钱》是对当代资本主义货币的哲学分析,除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货币,我们分析的目的就是将货币政治化。如果主流经济学的内在倾向是,对货币当前形态的自然化,本书则旨在利用哲学理念,扰乱这种自然化。我们集体的政治想象力不应仅限于不同模式下我们现有的货币形态能做些什么。我们应该打开想象力,猜想创建新的多样的货币系统,以及开发新的多样的货币潜力。

  比约格赞扬道:齐泽克是当代哲学领域的高盛(即总部位于纽约、面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的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齐泽克思想的基本坐标,是真实、象征、想象的三位一体。他这本书的方法论思想正是要进行一个可类比的跨学科的连接,在金融学与哲学之间建立联系,围绕齐泽克的真实、象征、想象结构框架展开对金融货币的解析。比约格说,用齐泽克的眼光看,金融市场就是一个象征性的系统。当金融市场上的股票或债券以一定的价格交易时,这个价格的功能就是对资产价值以及预期价值的象征性表现。齐泽克的象征概念与真实概念是对应物,在金融市场上,证券与其对应物之间的关系,则是象征和真实之间的关系。金融市场确定的价格是其真实资产价值的象征性表达。齐泽克将象征定义为一个标识系统,当真实融入语言、意义、法律等社会秩序时,这个标识系统就会出现。齐泽克的思想符合主流的社会建构主义,视社会现实和社会真实存在区别,并看到对真实的象征会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构建。沿此线索,人们会认识到,金融市场上证券的价格不是由资产的内在绝对价值决定的,价格是现实社会构建的产物,价格是由市场的内在机制,而不是由真实的独立品质决定的——这与马克思的价格是社会运动现象异曲同工。齐泽克的哲学也是一种主体的精神分析理论,齐泽克的三重本体论差别的第三层次是想象。在齐泽克看来,想象处理象征与真实之间不可调和的鸿沟。由于对真实和象征的关系问题没有逻辑上的一致的解决方法,想象层级披上了幻觉的外衣。象征层次呈现为逻辑秩序、计算、法治、可预测性、一致性和完整性,等等,相反,想象的层次具有悖论、同义反复和不连贯的形式。具体到金融市场,如果价格和价值分属于象征和真实层次,想象则是由有关两者调和的不同幻想构成的。是的,想象并不是文学家的专用物,就说A股市场吧,也有它大施法术的空间,所谓炒朦胧、炒未来、炒预期,所谓炒作空间,皆能看出想象的巨大功用。

  比约格对货币的分析沿袭了对金融市场的分析思路。金融市场分析的出发点,是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区别,价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符合表现形式。而货币是区分价值与价格的前提。在《货币分析》一章,比约格介绍了三种货币理论的区别,指出三种货币理论对货币的价值基础持有不同的观念。作者仍援引齐泽克的理论,齐泽克讲了马克斯·韦伯和阿尔佛雷德·韦伯兄弟的笑话:

  “你让我想起了伊曼纽尔·拉维利。”

  “但我就是伊曼纽尔·拉维利。”

  “难怪你看起来像他!”

  在这个笑话中,名叫伊曼纽尔·拉维利的主体的象征意义,定名为伊曼纽尔·拉维利的这个人现实存在,二者对主体进行了象征授权,彼此保持着非同一性的一致。由此,商品货币论浮出水面。商品货币的典型代表无疑是黄金,而为了揭示黄金货币的秘密,作者又提到了耶稣与上帝的关系。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相信上帝?人们会这样回答:因为他的儿子耶稣基督降世,传递了上帝的好消息。然而,为了相信耶稣基督,即使你能与他面对面相遇,你也必须先相信上帝。如果你不相信上帝,你怎么能相信自称是他儿子的人。在黄金被用来授权或介绍货币的价值时,同样的问题发生了: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授权或解释。毋宁说,一个秘密被另一个更大的秘密所替代。黄金货币的妙处还在于,作为货币的黄金,既被包含在商品交换之中,同时又被商品交换排除在外。同样地,分裂的主体既被包含在象征之内,又被排除在象征之外。黄金是一种“分裂商品”,它体现了货币的符号功能和商品的实际价值。眼光犀利的马克思指出,只有成为“有别于所有其他商品的特殊商品”时,黄金才发挥了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是一面,另一面是,因为被排除在普通商品流通交易之外,黄金只能成为极端情况下的价值体现,这两方面自相矛盾。所以比约格倾向于认为,黄金之所以被存放于银行的金库,是为了提供安全保障,用以担保银行的未偿债务。实际的原因也许完全相反,黄金被排除在日常交换和商品消费之外,是为了掩盖这样的事实:超越我们对其神奇能力形成幻觉这一表面现象,它实际是一个几乎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普通商品。总之,商品货币理论是基于这个观点,货币的价值建立于真实的基础之上。由于物质的本质特性,黄金被提升到货币的地位。这些品质使得黄金成为市场参与者一个非常普遍的欲望对象。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大豆,但每个人都渴望钻石或黄金。

  商品货币论强调对买卖交易双方“双重需求偶合问题”的解决来试图掩饰货币的创造过程中权力和政府的作用,而国家货币论则针锋相对,否定商品货币论,提出货币本质上是法定货币,是“法定产物”,指出“货币的灵魂不在于单个货币的物质基础,而在于规范其使用的法律条例”。也即是说,一个客体的“货币性”不是来自客体的内在品质,而是事物作为货币的象征性指定。宣告某物(如印制精美的纸张)为货币,本质上就是由足够的权力来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机关实施的。当政F依法宣告某物是货币,是国家可以接受的支付手段和纳税凭证,法定货币的价值就产生了。法定货币的价值并不单单诉诸实物,它也诉诸人们的欲望。国家创造货币的同时也就引致了人们对金钱的欲望,这是信托货币剩余额外边际的价值所决定的。但人们在追逐金钱时,也常常对法币产生误解,混淆演出和剧院门票,混淆戏剧表演和现实生活。而真正吊诡的是,这种混淆是剧院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没有这种混淆,剧院就不会是剧院。即使观众很清楚舞台上发生的事件只是一个表演,但是他她们仍然在感情上投入舞台上发生的事件之中,仿佛这确实是真实的事件。这就像人们视法定货币是一种财富一样,是真实的谎言,荒谬却有用。

  与市场商品货币、国家法定货币三足鼎立的社会信用货币。英尼斯总结道,货币信用理论就是:购销一种商品,或言:支付的权利,即债务获偿、债务人清偿债务;或者反过来说,债务人有权偿债,免除自己的债务,债权人有义务接受偿债,履行自己的债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货币既是一种权证,也是一种欠条、借据,它体现的是社会人际关系中信任与受托、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当然这是对信用货币极为简略的描述和概括,事实上,信用货币的社会文化心理底蕴极为深厚微妙。比约格指出,从商品货币论到信用货币论的转移与错觉的经历相当,比如一个老太太和一个漂亮的年轻女人同时出现,第一眼,你看到了老太太,但当你看到了年轻女人,就很难再回头看老太太了。因为人们开始采用信用交易时,易货状态被超越,信用货币这个抽象的货币比商品货币这个具体的实物货币(比如黄金)更有魅力,更好用。

  说货币,不能不说市场、社会、国家大三角舞台上的主角——银行。比约格是这样概述银行业的(意识形态)逻辑的:“我们没有足够的存款准备金,来担保所有客户存款,因为不存在我们应该这样做的原因。人们执行他们的货币交易,并非都需要这种现金,因此,百分之百的现金储备在我们的金库里闲置。然后,我们仍然有足够的存款准备金,服务那些来找我们要求现金的客户。如果一个人想要这样做,他可以随时把自己的信用货币兑换成现金。”虚拟的信用货币可以随时兑换成真正的法定货币,意识形态支撑着这个幻想。同时,这种逻辑有助于避免将信用货币兑换成现金。通过说服存款人,他们可以随时把自己的信用货币兑换成现金,实际上就使得这种兑换、转换可有可无。银行部分准备金业务的意识形态支持了自由兑换的幻想,同时在真实层面又避免了自由兑换。在部分准备金这种情况下,自由兑换让信用货币产生一种幻觉,好像它是的确拥有实际价值的真正货币,从而使实际兑换的需要显得多余。从这个角度看,自动提款机是一种真正的意识形态装置。

  三种货币,既有相互否定的因子,更有相互支撑的要素。在三种货币理论中,每一种理论对货币构成现象的解释都不够全面。相反,每一种理论似乎只是捕捉到了货币现象的几个基本的维度。与此同时,这些理论似乎必然是相互交织的。没有货币国家论引入的象征性标准,商品货币就不能存在。没有把商品当作货币的幻象,法定货币就不可能存在。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似乎都接纳信用货币系统,想象的信用的存在,使得真实货币和象征货币在该系统中兼而有之。反过来,信用货币就不能以一种单一的形式存在,因为它必须依赖于幻象,即信用货币的价值最终由商品货币或法定货币来支撑,诸如此类。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把货币的历史理解为,一种形式的货币承接否定了另一种形式的货币,货币的三种形式总是共存于具体历史的和现实的配置体系之中。货币不是以任何理论上的单一形式存在着的,它是一种混合物。

  比约格对货币的理解不乏真知灼见,令人感到可笑的是,最后他却陷入了不可知论,他说货币与许多生活中的其他现象很相似,如语言、爱情和思维。他还说,主流经济学家和这本书构建的这种货币哲学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经济学家不知道什么是货币,而哲学家知道什么是货币。两种定位的区别在于,前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后者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真是不通荒谬之言,知道自己不知道,谈什么货币问题?哲学思辨有可能异化为玄谈梦呓,真理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我们读比约格此书,在提炼书中的黄金之时,应该剔除其中的泥沙。

  2002年,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媒体发布会上,试图证明美军进攻伊拉克的合法性,齐泽克称之为“拉姆斯菲尔德认识论”,齐泽克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已知的已知。我们存在着未知的已知。这就是我们知道自己知道的事。世界上存在着已知的未知,这就是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世界上还存在着未知的未知,这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还存在第四种情况:未知的已知,即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这恰恰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状态。怎么理解齐泽克这段话呢?就大多人而言,在货币问题上,他她们确实是处于未知的已知的状态,他她们每天都在使用金钱货币,但他她们并不认识金钱货币;但金钱货币对少数经济学家来说,并无什么秘密可言,经济学家早已熟知金钱货币的历史,并洞悉金钱货币的真相。比约格先生的这本《赚钱》,是我读过的最值得阅读的研究金融货币的著作之一,但对他的个别观点,也应该持批判态度。

关键词阅读:金融 货币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