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粤港澳互联互通释放市场活力

摘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到2035年全面建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对国土面积占比仅为0.6%、人口占比仅为5%、但经济总量占比12%的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珠三角九市制定了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的规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到2035年全面建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政府在当下时点推出《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强、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通过要素进一步的互联互通和制度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孕育新的增长引擎,为全国层面推广起到示范带动效应;另一方面,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搭建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有利于进一步开放市场、吸引国际资本、人才交流和更深层次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一、对《纲要》的解读:以互联互通促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纲要》共有11章,2.7万字,内容具体、全面、可操作性较强,主要从空间布局、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生态文明、生活圈、对外开放、共建合作发展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规划细则。具体解读如下:

  第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第一梯队,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一方面,粤港澳本来就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容易在湾区沉淀,而且各创新要素的融合也能将湾区推向新的高度,“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结合市场本身自下而上的推动更有利于整合资源、扫除发展中存在的制度障碍,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独具特色的“名片”。而且,国际上的成功湾区往往已经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名片”,比如东京湾区的“产业名片”、纽约湾区的“金融名片”和旧金山湾区的“科技名片”。

  第二,《纲要》对湾区内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做了精心设计。一方面,确定了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的主要思路。极点带动是指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的联动作用,轴带支撑指的是依托快速交通网络、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发展轴带,辐射周边主要是依托极点和轴带促进周边城市、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大湾区内的城市发展做了清晰定位。香港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澳门是“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深圳是“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珠三角其他城市主要是“加强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

  第三,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和提升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目的之一。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突破目前内忧外扰的困境本质上还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向高质量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主要的手段包括加强三地创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等。

  第四,粤港澳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互利共赢。粤港澳地区各有特色: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葡商贸合作的桥梁;珠三角九市是中国内地“外向度最高的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具有较为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粤港澳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取长补短。同时,湾区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的特殊性,互联互通水平还有待加强,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

  第五,粤港澳的互联互通重点在于要素资源的互联互通,如果要大幅提高要素的流通效率这其中牵扯到的相关体制制度的改革恐怕是难以回避的问题。要素资源的互联互通主要包括资金、技术、人员、货物、交通等要素的流通。一方面是落实已有促进三地发展的政策,比如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另一方面是对《纲要》中的新增内容进行落实,比如“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等。另外,三地的投资、税收、法律等制度上都存在较大差别,如果想要在当前已经存在多年的互通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三地的要素流通效率,对三地制度上的改革可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六,大湾区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有效推动三地体制机制的改革,评判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能否推动区域内支撑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相关制度趋于收敛。《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将粤港澳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举措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我们认为,未来相关改革如何推进并切实起效,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的至关重要因素。而衡量改革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在于三地在投融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税费制度等方面能否趋向于收敛。

  第七,我们仍要警惕大湾区中主要中心城市可能存在的利益不一致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可能性,需要构建不同中心城市间的利益互联、共享机制。国际知名湾区基本上都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集聚资源专攻某个方面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则存在4个中心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特色,这需要特别重视构建不同中心城市间利益的互联、共享机制,否则可能导致政策效果不佳、拖累整个《纲要》的执行进度。

  二、金融科技助力大湾区互联互通大有可为

  金融科技相较于传统金融,在信息实时传输、风险控制、场景应用、惠及人群方面有长足进步,传统金融拥抱金融科技从长期来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科技在助力大湾区互联互通方面大有可为。

  在大湾区着力发展金融科技,不但是创新要素实现互联互通的需要,也是立足于香港金融、教育资源优势,深圳全球科创中心地位优势的自然选择,金融科技更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品牌,使其显著区别于其他湾区。

  一是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方面,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推动大湾区内通用的电子支付系统,提升人流、物流的互联互通水平。《纲要》提出要“共同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推进电子签名证书互认工作,推广电子签名互认证书在公共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应用”。我国的电子支付普及度目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大湾区在建设互联互通电子支付系统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比如,微信香港钱包率先支持香港用户在内地使用,且已接入覆盖衣食住行的近百万家内地商户。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以互联互通的电子支付网络建设为抓手,以电子支付网络带动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让人流与物流在大湾区内畅通无阻。

  二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方面,金融科技可以促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比如,腾讯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乘车码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7个城市上线(在全国已上线100多个城市),支持这些城市市民使用微信刷码乘坐公交地铁,带来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未来,香港用户在香港也将可使用微信乘车码搭乘地铁。

  三是在金融资源互联互通方面,金融科技有助于满足大湾区内机构和居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提升跨境金融监管的效率。对于多元化金融需求来说,可以通过金融科技简化“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的开户流程和手续,开发面向粤港澳地区居民的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支持离岸资本投资大湾区建设等。对于金融监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监管科技,提高跨境监管效率,减小机构合规成本。

关键词阅读:粤港澳大湾区 解读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