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文凭与劳动报酬

  曾几何时,当大学文凭在中国还很稀缺的时候,大学文凭不用找工作,而是“包分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需要大学毕业生,必须按照国家计划“凭票供应”、而且供不应求,这时的大学生都是社会的精英,大学生的工作都是铁饭碗,大学文凭决定了工资的高起点,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其工资可能高于已工作二、三十年的老工人,让人不得不羡慕眼红。于是,考大学、端铁饭碗、享受高工资,成为无数家庭的梦想与追求。当然,这样的工作环境很容易让人“从一而终”,一辈子只工作一个单位,不必或不想跳槽。

  然而,自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大学教育逐渐平民化,只要想读书,人人都可以拥有上大学的机会,并能获得大学文凭,比方,进不了重点高校可以进民办高校;读不了普通高校,可以读成人、自考、夜大、电大、函大,甚至还可以读网大。大学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不再稀缺,大学文凭的“身价”节节下滑,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竟有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清华毕业生下乡养猪,应届大学毕业生还要与农民工抢饭碗,比方送外卖,甚至还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被老板炒鱿鱼,当然,更有不少大学生经常频繁跳槽换工作,这一切都让不少家庭开始质疑:考大学是为了什么?大学文凭还有用吗?为此,人们考大学、拿文凭的传统观念正在被彻底颠覆与改变。

  一、本专科生“扩招”:大学教育“平民化”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普通高校只有598所,当年招收本专科生40.2万人,当年在校生85.6万人,当年毕业16.5万人,大学生的确够稀缺的;20年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1022所,当年招收本专科生108.4万人,当年在校生人数340.9万人,当年毕业83万人。在1978—1998年这20年间,中国大学教育扩招较慢,大学生仍很稀缺,这期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基本不愁。

  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民办大学开始大量涌现,大学教育逐渐“平民化”。截止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2263所,当年招收本专科生607.7万人,当年在校生人数2021万人,当年毕业512万人,这四项指标分别较十年前增长了1倍多、5倍、6倍、5倍!这是大学扩招的效果。

  从此,中国的大学教育不再是所谓的“精英教育”,也不再是什么“专业人才”培养,而是变成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大学毕业生开始与农民工抢饭碗,大学教育的目标也越来越靠近西方理念:培养合格公民!或者再拔高一点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截止2017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已多达2631所(其中民办大学747所),当年招收本专科生762万人,当年在校生人数2754万人,当年毕业736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内地每年毕业的普通本专科生就高达7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香港特区的总人口!与此同时,作为优质的劳动力后备大军,在校普通本专科生高达2700多万人,这是何等规模的高素质的潜在劳动力?大学生不再稀缺!

  在普通高校“扩招”的同时,我国成人继续教育也同步大扩容、大发展。我国成人高校大体包括以下几类: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农民高等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普通高等学校办,函授部,夜大学,成人脱产班等。此外,还有后来居上的网络大学。

  二、研究生“扩容”:为社会输送高端人才

  在本专科生“扩招”的同时,我国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以下合称“研究生”)也开始“扩容”,尤其是在“本硕连读”、“硕博连读”以及专业硕士开招后,研究生招生规模呈现了快速增长趋势。1994年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足5万人,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始快速增长,2000年首次突破10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50万人,2017年首次突破80万人。再从研究生在校人数来看,2002年首次突破50万人,2006年首次突破100万人,2017年研究生在校人数高达264万人。此外,从研究生毕业人数来看,1999年首次突破5万人,2003年首次突破10万人,2013年首次突破50万人,2017年研究生毕业人数为57.8万人。

  1999年至2009年期间是我国研究生“扩容”阶段。以1998年为对比基数,在随后的十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年均增速高达19.4%,接近20%!鼎盛时期个别高校一年招生博士生人数在2000人左右。但从2010年开始,学硕招生规模陡然减少,而专硕招生规模猛然增大,2011年至2017年期间研究生招生年均增速仅为6.25%。

  相比本专科生培养周期而言,研究生学制一般为:学硕三年,专硕两年或三年,而博士研究生培养周期弹性较大,过去大多为三年,现在大体为三至五年。

  目前有资质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主要是公立大学,民办大学获得招生资质的学校少、时间晚、指标很少。2012年我国民办高校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专硕),当年招生人数仅为155人,其中有106人成为2014年民办大学首批硕士毕业生。2017年民办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747人,当年在校硕士生不足2000人,当年毕业硕士生为232人。截止目前,我国民办大学暂无独立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官方统计。

  三、出国留学归国热:海归不再是“海待”

  曾几何时,“出国留学”成为一个家庭或全社会的骄傲,出国留学是绝对的社会精英,那时出国留学指标少、门槛高,机会难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够出国留学是最值得炫耀、最能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国留学与出国旅游一样,变得非常简单容易而且大众化、平民化,出国留学不再需要指标,更有不少国人是以“游学”的态度去国外留学,这与中国大学扩招之后“考大学”的心态一样,出国留学已是一件十分稀虚平常的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炫耀。

  现在不少中国人出国旅游或出国留学,都很低调,都是悄无声息的进行,甚至不希望让周边人知道,当然,这又有些过了。总之,出国平民化,这表明中国人的收入及消费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出国已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日常普通消费,这既是国人消费的自信,更是国家的进步与富强的一个例证。

  曾几何时,少数人能有机会出国留学,对国家的感恩之心是有的,但当他们学成后,不少人却更愿意呆在国外等待绿卡,或是加入外国国籍,并以此作为一种荣耀,以期光宗耀祖,给家人和自己长脸。

  不过,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人们出国留学的动机已发生了质的转变,他们到国外求学的目的,却是为了回国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前程与发展,近年来,海归潮一浪高过一浪,海归创业热更是炽手可热,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境外优秀人才来自中国求学、创业、工作或生活,这是中国风?还是世界风向的逆转?

  199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1万人,当年学成回国人员却只有5000人;200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10万人,当年学成回国人员仅有1.8万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50万人,但当年学成回国人员却高达41万人。近年来,学成回国人数仍在快速增长之中。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60万人,而当年学成回国人员也迅速增至48万人。这是祖国进步与繁荣的吸引力,更是伟大祖国的时代感召力!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大国需要工匠精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更是高质量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导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大国需要创新驱动,但大国更需要工匠精神。如果说创新是“顶天”之柱,那么,工匠精神则是“立地”之基。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核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德国、日本工业的精密与先进,正是源于它们培养了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蓝领”大军,这是工业强国的厚重基石,这也应该成为当今中国大学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之一。

  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为了培养从政精英或专业人才,固然,一些名牌大学,例如清华、北大,它们培养的大学生可能被视为社会精英,但对大多数高校来讲,大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公民,或者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才是高等教育在平凡中的伟大。

  目前,我国每年新获大学文凭的劳动力超过1000万人,以2017年为例,当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的本专科生就多达736万人,此外,当年获得成人高校及网络大学文凭的人数多达400多万人,再加上当年国内研究生毕业人数为57.8万人,以及境外留学归来的人员将近50万人,也就是说,仅2017年中国新增大学文凭劳动力超过1200万人,而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劳动力约为1300万人左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新增劳动力基本上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或正在接受在职高等教育。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所产生的功效。

  总而言之,当中国高等教育在完全满足了机关事业单位及科研单位人才需求后,尤其是在大学教育完全普及后,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正在回归本源,即在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素劳动者。这才是不辱历史使命的新时代大学教育之目标。

  五、薪酬激励导向:重能力、轻文凭已成时代潮流

  2019年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该公报披露,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工作时间最长,就业工作时间为7小时51分钟。对于划分标准,国家统计局指出,低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也就是说,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月薪大体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他们的日工作平均时间最长,但并未超过8小时。这一结论可能是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

  事实上,在大学教育普及后,大学生不再稀缺,大学教育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或必需品,大学文凭已不再代表个人能力及工作实力,更不能代表工资高低。相反,一些并不具有大学学历的农民工,却能赢得高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报酬,这已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有时我们发现大学生找工作难,而农民工却相对容易,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工的工作经验或某种工匠精神更能吸引用人单位。这正是社会用工平等、就业机会均等的最好例证,薪酬激励更看重劳动者能力,而不是单纯看重一纸文凭。这是用人机制的完善与进步。

  以武汉家装行业为例,尽管一些工艺劳动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已有较大提高,但电工、泥工、油漆工及家俱安装工的劳动强度依然较大,但专业技能及工艺熟练程度基本上决定了他们薪酬的高低,从平均报酬来看,这些专业农民工每月现金工资大约有1万至1.2万元不等,少数农民工甚至还拥有公司股份。这是武汉地区的大学生参加工作后一般较难达到的薪酬水平。

  很显然,一部分农民工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并非是因为单纯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高,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专业技能,有的农民工可能一、二十年都是从事某种专业岗位工作的,比方,电工、泥工、油漆工等,他们不仅熟能生巧,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适应工艺革新及生产工具升级换代,他们能够始终紧跟某个职业岗位发展最前沿生存,这既是农民工的工匠精神体现,也是他们所具备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回报。这一点正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所缺乏的。(注:武汉家装行业有统一作息时间规定,不允许扰民:每周星期六及星期日不得施工,每天上午8点前、中午12点至下午2点之间,以及晚上6点后均不能施工。)

  然而,大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合格公民及高素质劳动者,从现状来看,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或许暂时无法与拥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的报酬相比,但他们毕竟接受过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足,因此,大学生参加工作后,只要发扬工匠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大多都会具有后发优势,脱颖而出,甚至有些人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正是基于这一社会变迁及观念转变,中国的大学教育将会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劳动幸福”、“劳动快乐”、“劳动光荣”的真谛与力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为幸福而奋斗,在奋斗中谋幸福,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这正是总书记所倡导的“奋斗幸福观”。

关键词阅读:报酬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