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纾困要防止企业产生路径依赖

  当前,市场各方对纾困问题逐渐形成共识,纾解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困境的氛围正逐渐形成。随着各类纾困基金陆续成立,相关纾困项目正不断落地。据统计,目前已有6700亿元纾困基金宣告成立。在纾困行动中,创投机构发挥专业能力成为重要支持力量。

  面对民营上市公司出现的流动性风险和股票质押风险,成立纾困基金,帮助其化解风险,是符合市场要求和实际需要的,也是对稳定市场、稳定民企信心、维护投资者利益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但是,由于纾困是一种临时解危手段,不能作为企业的路径依赖。否则,就有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形成负面导向。

  事实也是如此,民营上市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和股权质押风险,从客观上讲,可能与信贷资金过度向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等转移、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及股市持续低迷、企业估值下滑较多有关。从主观上看,则与一些民营企业盲目决策、盲目投资、盲目扩张、盲目质押、过度套现等有关。特别是盲目质押,导致企业质押率过高、负债过多。一旦股市出现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质押风险。

  而从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出现质押风险的现象,并非首次发生,2015年就曾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质押风险,很多企业只能通过临时停牌避免股票继续下跌。即便如此,有些企业仍然在复牌后出现了质押风险。如果没有国家队进场救场,会有更多企业出现质押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民营上市公司依赖市场、依赖市场稳定和上扬、依赖别人救助的方式,显然是市场所不允许的,也是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为什么有过前面的教训,仍有大量企业采用过度质押的方式,原因就在于,有人救助。如果没有人救助,不少企业可能已经出现严重风险了。正是这种侥幸心理,才使得很多企业没有了风险防范之心,没有对市场的敬畏之心,没有了自我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自觉。

  很显然,在市场没有完全走出低迷,受外部因素影响,仍有可能出现震荡的情况下,一些民营上市公司仍将面临质押风险的强大压力。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随时有可能发生质押风险。关键在于,这些民营上市公司有没有认识到风险的存在,认识到决策失误的严重性,认识到如何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在目前面临质押风险的上市公司中,有不少也是几年前有过类似问题的,或者受到过救助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出现过质押风险,仍然不吸取教训,不采取预防措施呢?为什么仍然会出现新的质押风险呢?毫无疑问,这就是路径依赖的结果,是“救”出来的坏毛病,甚至这些公司把救助当成了管理层的“软肋”,当成了可以利用的手段。

  我们并不反对对遇险的上市公司实施救助,也不反对成为纾困基金。但是,也不赞成动辄对上市公司实施救助。尤其是已经有过质押风险的上市公司,宁可出险,也不要对其实施救助。不然,绝对会形成路径依赖,形成事实上的“躺”在管理层身上,而不想采取防范风险措施。相反,市场稳定和向上时产生的利益,则被这些上市公司利用到极致,套现、套利、暗箱操作、转移资产等,都曾经出现。

  眼下,市场的规范性仍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徒有虚表的公司,不管靠什么救助,都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因此,在纾困过程中,一定要选好目标,决不能让滥竽充数者混入到被救助的上市公司行列之中。纾困救助,只能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现代制造服务业等领域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只是因为短期内出现一些风险,通过救助,能够尽快走出困境,并散发出新的动力的企业。

  要知道,纾困不是长期投资,而是短期服务、短期化险,一旦企业趋于平稳,就要及时退出,避免给被助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压力。这也意味着,纾困基金不仅要自身防范和化解风险,也要避免给被助企业带来伤害。这也预示着,一些打着纾困旗子想恶意收购的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也是要坚决防止的。

关键词阅读:纾困 谭浩俊 路径依赖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