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降准+逆回购 确保实体经济资金需求

  中国央行网站16日公告称,目前仍处于税期高峰,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下行较快,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19年1月16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7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具体为开展3500亿元7天期、2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16日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投放5600亿元。

  5700亿,也创下了公开市场操作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下子投放了这么多资金,在全面降准政策刚刚落地的情况下,还是有点出人意料。不过,仔细想一想,也不为过。眼下,既是新伊始,各方面的资金储存压力都很大,企业需要缴税,项目需要开工,原材料等需要储备,员工需要集聚春节时的工资和福利,欠发的工资需要到位,等等,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不及时补充,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再度使实体经济出现资金问题。

  事实也是,从目前各地推出的稳经济的措施来看,基建投资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特别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地铁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同时,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也需要资金去补充,那么,如果资金的盘子不够,按照银行的一贯经营思路,肯定是优先保证基建投资等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降准释放的资金,也就无法有效流入到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会使政策的作用效率降低。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实体企业也是资金矛盾最集中的时候,缴税、发工资、补充原材料等,尤其是有欠薪的企业,年底补薪会占用相当一部分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再分流一部分资金到基建投资等领域,那实体企业的资金矛盾将更大,企业运行也更困难。一旦年初不能安排好资金调度工作,不能按时按量地给员工发放工资与福利,年后就有可能出现无法按时开工的现象。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有可能出现员工流失的问题。员工流失,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年末安抚员工,不让员工对企业的融资能力产生担忧,是留住员工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可以预料,尽管降准的靴子已经落下,创纪录的逆回购也已经实施,但是,按照市场目前的流动性、特别是实体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情况,此次逆回购以后,很有可能还有一到两次的逆回购,并有可能在1月下旬再次出台降准政策,甚至不排除定向降息。

  应当说,2019年的市场流动性问题,在新年后就全面降准的情况下,已经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毕竟,7500亿长期资金的注入给市场流动性的补充作用是非常强的,底也是筑的非常牢的。如果能够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企业创新要求,再补充一些长期资金,市场流动性的充裕程度会更好,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也能更加灵活。

  对货币政策来说,当下最紧迫的还是政策的传导问题,也就是出台的政策能否按要求落实到位,能否不折不扣地把资金投放到最急需、最重要的领域,而不是半路流失,甚至扭曲政策的含义。只要资金能够不折不扣地流入到实体经济等需要领域,其产生的作用与效率,是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环境的。市场最担心的,也是货币政策的传导问题,是资金的最终流向问题。必须重复的一个概念是,资金的最终流向。

  也许有人会说,什么叫资金的最终流向。就是央行释放的资金,不能只看初期的投放,而要放在某个阶段或周期来看。政策在执行的初期阶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很快地,就会出现执行变异的现象,就被金融机构通过其他方式转道到非实体经济领域、非创新型部门。为什么每次货币政策调整,舆论最担心的都是给房地产松绑、给开发企业送粮呢,原因也就在此。什么开发贷、消费贷、首付贷等等,都是银行为开发商提供资金支持发明出来的,也是货币政策始终难以落实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评价,必须看实体经济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有没有提高,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新型企业的贷款比重有没有提升。只看资金总量,在资金盘子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总量已经不能说明问题,只有比重才是比较有效的评价手段。比重不提高的总量是靠不住的。且比重不能看时点,而要看日常、看永久性。某个时点的冲高,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所以,必须把评价和考核信贷资金投放的工作做得更细,把考核指标制定得更实,从而真正让货币政策的传导不再出现问题。

关键词阅读:降准 逆回购 实体经济 央行 谭浩俊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