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美国又在制造下一颗金融核弹?

摘要
过去十年,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造富效应最强的周期之一。

  过去十年,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造富效应最强的周期之一。期间,有比特币这样上涨数万倍的新型投资标的诞生,也有上涨了十多倍及数十倍的,比如像苹果、腾讯等这样的巨型企业的股票出现,另外还有像中国这样,上涨了超过十倍的房地产神话。

  那么过去十年的财富大爆炸,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

  除了人类经济本身的向前发展,以及中国这个超级经济体的横空出世,更重要的原因是,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一方面将诸多优质资产砸出了黄金坑,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吓傻了各国政府,诸多国家开始无底线的下调利率和货币大放水,低利率、零利率和负利率都创造了历史,可以说用八级大风吹起了旋风级泡沫。

  那么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其实很简单,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已经发达到任何能够看得见的风险,都能用创造性的工具化解,将风险转嫁。

  银行可以给没有任何资质的人贷款去买房,但银行并不担心他们的还款能力,因为银行可以把这些贷款打包成资产包,卖给各类投资机构,这些投资机构里面,就包括雷曼兄弟、高盛、美林等,而这些机构再通过二次加工,做一次担保,然后转手卖给全球投资者。

  那全球投资者为什么要买呢?

  因为这些资产的评级都是AAA级,可以说跟美国国债一个级别,收益又高,再加上美国人当时也觉得美国房价不可能下跌,对次贷资产的追捧,可以说遍布全球。

  但问题是,类似于高盛这样的投行,在出售这类资产的时候,同时向保险公司,类似美国国际集团(AIG)等投了保险,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资产的价格出现下跌,跌幅越大,高盛等获得的赔偿就越多。

  高盛的员工在销售这些资产的时候,曾在邮件里调侃说,这些资产就是狗屎,结果后来在遭受国会质询的时候,高盛也承认了员工的说法。

  那大家想象一下,我卖给你一个东西,我说这个东西的评级是AAA,是世界上信用最高的投资标的了,你买了,如果价格下跌,你只能认栽,但我能够拿到一笔赔偿。

  其实在2002年—2007年间,三大评级机构曾将大约3.2万亿美元的房贷抵押债券中的绝大部分评定为最高级别AAA;当2008年危机来临,又迅速调降它们的信用级别。要知道普通投资者不可能给自己买的这类资产去做投保。

  更有意思的是,作为评级机构的重要服务客户和金主,2007年,在雷曼兄弟倒闭前,三大评级机构依然给予其A级以上的评级。

  所以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除了很多无法转嫁风险的投资者破产之外,很快面临破产的,还有AIG这类保险公司(实在是赔不起了)。雷曼兄弟的破产是个偶然,主要是赌得太大,投保额太少,当时雷曼的杠杆率超过30倍,自己作死,玩得太大了,兜不住了,否则依然不会破产的。

  不知道大家从上面的分析当中,有没有看出一些端倪。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其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评级机构。大家想想,如果这些垃圾资产不是AAA评级,会有人拼命去买吗?会有保险公司给承保吗?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威力,无论如何描述,都不为过,因为全球经济浓缩在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的波动性,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者就能搞明白的,那些手握几十亿美金的专业投资机构,都得看穆迪和标普的评级来做出决策。

  这些评级机构影响着金融市场的各种定价,也影响着数千万投资者的决策,没有这些评级机构做信用评级的金融产品,在市场上基本卖不出去,因为根本无法定价和成交。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这样说过:“我们目前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一个就是美国,一个就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相信我,有时说不清楚,这两者谁的权力更大”。

  那好了,我们来看看这些公司的情况。

  本文开篇提到了,过去的十年,是财富大爆炸的十年,比特币、苹果、腾讯、中国的房子等,如果你抓住了它们,你的财富在过去十年基本可以肯定是大幅上涨的。但还有两家公司的股票,过去十年的涨幅,不亚于同期表现最好的资产,这两家公司就是评级机构穆迪和标普全球(惠誉评级非独立上市公司,这里先不提)。

  穆迪和标普全球的股价在过去十年里,上涨了接近15倍,虽然没有超过腾讯的30多倍,但也仅次于苹果的20倍。同期,标普500指数,以及在金融界蒸蒸日上的高盛和巴菲特重仓的富国银行,涨幅也就4倍多。

  

  在我们的大A股,有一只股票很少受到内外环境和经济周期的影响,这只股票叫贵州茅台。贵州茅台作为中国最好的股票,但茅台自2008年来的涨幅,也不过10倍。

  很多人可能会说,穆迪和标普全球15倍的涨幅,可能是因为市值小,其实穆迪现在的市值折合成人民币的话,是2000亿元,标普全球是3200亿元,这个市值不小了,要知道中国第一大券商中信证券也不过2100亿市值。

  另外,大家想想,如果通俗的来说,穆迪等评级公司,具体说是一家写分析的公司,主要搞研究和投资咨询,其价值肯定是不容忽视的,但其增速可以媲美世界上最牛的高科技公司呢?你不觉得还是有点奇怪吗?

  更奇怪的是,穆迪还是巴菲特的十大重仓股之一,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持有穆迪2470万股的股票,目前价值40亿美元。

  巴菲特一直讨厌华尔街的投机,讨厌复杂的衍生品,讨厌那些包装衍生品的金融机构,他说那些衍生品就是定时炸弹。那他为什么还要投一家,为这些定时炸弹保驾护航的评级公司呢?很简单,巴菲特只看市场需求,如果市场持续的有这个需求,而且像穆迪、标普全球这种,几乎达到垄断性产品输出和市场占有率的公司,巴菲特是不会放过的。这就好比巴菲特反对投资黄金,但却重金投资了把黄金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首饰企业一样。

  其实穆迪和标普全球能够在过去十年里,出现如此之快的增速,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诸多金融衍生品,尤其是资产证券化后,包括ABS、MBS、CDO等,导致上一轮金融危机的资产包,如果没有穆迪和标普的“保驾护航”,几乎是寸步难行的。

  拿穆迪来说,此前80%的收入来源,是“发债人付费”,这些发债或承销公司每推出一个产品,就需要给评级机构支付5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的费用。

  

  重点正在于此,我们一方面需要相信这些评级机构的中立和专业性,但一方面也应该相信其嗜血性盈利的本质。

  如果这些评级机构,把大部分委托人交给的评级标的,都评成影响销售的级别,可想而知,评级机构的客户将越来越少,因为人家找你评级,是为了更好的销售这些衍生品,或者活跃这个市场,而不是踢人家的场子。也就是说,评级机构发出的AAA级评级越多,客户就会越多,挣钱也就越多。

  这意味着什么呢?2017年末的时候,花旗银行发布过一个报告,指出,2017年合成CDO的销量涨至1000亿美元,而在2015年规模还仅有200亿美元。而且包括花旗集团、法国巴黎银行、高盛、摩根大通在内的几家投行都积极参与合成CDO的销售。要知道引发2008年次贷危机的主要次贷产品,其中一个就是合成CDO,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这一产品的总规模也不过600亿美元。

  其实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年来,合成CDO等规模的爆炸性增长,才是穆迪和标普等评级机构盈利能力大增,股价飙升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此复杂的金融产品,如果没有这些评级机构的评级几乎是不可能上市的,因此每卖出一单,就有评级机构一份收益。

  反过来说,穆迪和标普等评级机构盈利和股价的大增,也可以反推出,全球投资者手里持有的次级债规模已经空前了,如果按照花旗的报告,仅2017年销售出去的合成CDO就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两倍。

  当然,过去几年次级债衍生品的增长,跟2008年前有所不同,不同在于更加变本加厉。投行们在2008年的危机中,接受了些许教训,把原来期限高达8年的资产,变成了3年以内的,这看上去对自己的风险降低了很多,但无限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这就好比,把银行长期低息贷款,变成了民间短期高利贷,明显增加了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吸血值。

  最后,我想说的是,金融危机从未离我们远去,当金融市场越发达,化解局部风险的能力越强,产生系统性风险就成为一种必然,但类似于2008年一样的金融危机,评级机构和投行绝不是自作自受,而是在危机之后,会更上一个台阶,就像穆迪和标普全球过去十年的股价一样。所以,系统性制造金融核弹,在某个周期内引爆,是金融生态本身的运转机制,而非无证之罪。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当核弹引爆时,如何减少自己财产的伤亡。

关键词阅读:肖磊 美国 金融 穆迪 标普 评级机构 次贷危机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