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评12月PMI:经济的冬天 政策的春天

摘要
中国12月官方制造业PMI 49.4,跌破荣枯线,为2016年7月以来首次,创2016年3月以来新低,预期 50,前值 50。非制造业PMI53.8,预期 53.2,前值 53.4。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罗志恒 孙婉莹

  事件

  中国12月官方制造业PMI 49.4,跌破荣枯线,为2016年7月以来首次,创2016年3月以来新低,预期 50,前值 50。非制造业PMI53.8,预期 53.2,前值 53.4。

  正文

  1、PMI跌破荣枯线,通缩和就业风险凸显

  近期经济下行、物价回落,表明经济周期从滞胀转入通缩,中央提出“强化逆周期调节”,主要受世界经济见顶回落、中美贸易战、金融去杠杆、财政整顿、地产调控、去库存等内外因素叠加影响。

  从经济周期运行看,当前处于:世界经济见顶回落、金融周期从去杠杆到稳杠杆、房地产周期调控尾声、主动去库存周期、产能新周期筑底、新政治周期。

  12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4%,跌破荣枯线,为2016年7月以来首次,创2016年3月以来新低,拖累力量主要是生产、新订单、采购量和价格指数。

  

  2、内外需均疲弱,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均创新低

  生产端,PMI生产指数50.8%,较上月下滑1.1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下滑。生产经营预期指数为52.7%,较上月下滑1.5个百分点,创2016年1月以来新低。

  需求端,新订单指数为49.7%,较上月下跌0.7个百分点,为2016年2月以来的低点。其中进口指数45.9%,较上月下跌1.2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在50%以下,反映内需活动低迷。

  新出口订单指数46.6%,较上月下滑0.4个百分点,已是连续7个月低于临界点,创三年新低外需走弱。9月24日美对华2000亿元商品征收关税的影响逐步显现。抢出口效应基本退却,集中体现为贸易战爆发以来上海港运往美东、美西的航运价格指数同比触顶回落,均回落至8月底的水平。全球经济放缓叠加贸易战的影响,出口形势严峻。

  生产、采购量、物价均下降,企业主动去库存12月原材料、产成品库存指数分别为47.1%、48.2%,比上月下降0.3、0.4个百分点。

  

  

  

  

  3、分行业看,受大宗商品价格大跌影响,上游高耗能行业景气度下降,高端制造相对较好

  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14个行业的生产指数高于临界点。其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价格指数回落明显,景气度承压;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专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制造业位于57.0%以上,且景气度环比上升。

  4、价格指数大幅回落,预计PPI和企业利润将继续下降,实际利率上升

  近期主要工业品和原油大宗商品价格大跌,其中,南华工业品指数继11月环比下降6.6%后,12月环比下降1.9%,同比下降1.3%;12月原油价格环比下降16.2%,同比下降23.8%。

  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降至年内低点,分别为44.8%43.3%,较上月回落5.53.1个百分点,出厂价格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PPI将继续下行,通缩风险上升,企业盈利下行。

  

  

  

  5、从不同规模企业看,大型企业依然是支撑制造业的主体,中小企业景气继续下滑

  大型企业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扩张态势明显放缓;中、小型企业PMI为48.4%和48.6%,分别比上月下降0.7和0.6个百分点,仍均低于临界点。

  6、非制造业PMI回升,主要是基建补短板带动建筑业生产活动有所加快

  1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0.4%,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在基建补短板影响下建筑业保持高位,其商务活动指数为62.6%,比上月回升3.3个百分点;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3.5%,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建筑业新订单指数56.5%,与上月持平,连续三个月位于56.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建筑业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7、从就业看,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均创28个月新低,失业风险加大,需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的就业困难,落实“稳就业”

  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2017年3月以来一直位于荣枯线以下,2018年12月为48.0%,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创28个月新低;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2018年8月以来处于荣枯线以下,连续4个月下跌,12月为48.5%,较上月下跌0.2个百分点,创28个月新低。与此同时,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自7月以来持续下行,呈现出企业用工下降、城镇居民就业回升背离的现象,原因在于农民工就业减少、年关提前返乡,但却未被统计进城镇调查失业率,未来就业仍有压力。

  2019年中央机关公务员计划录取人数下降近五成,大学生毕业人数创新高,农民工外出就业人数增速持续下行。第一,因机构改革影响,2019年国考计划招录岗位为14537人,较2018年大幅下降近五成,但竞争比(审核人数/招录人数)却大幅上升至95,创历史新高;同时,2019年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834万人,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第二,受中美贸易战影响,抢出口基本结束,后续新出口订单大幅下滑。基建增速触底反弹,但是房地产投资高位回落,不足以承接全部转移就业,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在三季度末达到1.8亿,同比为0.9%,增速自2017年二季度以来整体持续下降。第三,前期金融去杠杆、房地产严厉调控,金融、互联网、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大,裁员、降薪、退租等现象出现。

  731、1031和1213政治局会议强调六“稳”,“稳就业”在首位;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稳就业”“要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近日,企业社保由税务部门征收暂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企业用工成本,避免部分企业的社保缴费过快上升引发裁员、经营困难等。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定总需求”“强化逆周期调节”,政策转暖

  7月31日政治局二季度形势分析会,政策取向仍然较紧,强调“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10月31日政治局三季度形势分析会,政策信号开始转向,时隔两年多再次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强调六个“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没有再提“去杠杆”和“遏制房价上涨”,提出要解决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贵、激活资本市场。

  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信号进一步转暖:

  1)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去年的提法是“保持中性”。12月19日,人民银行定向降息,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定向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放贷款,TMLF较1年期MLF低15个基点,同时期限长达3年。近期易纲行长表示“当前经济处于下行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

  3)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货币政策开始转向偏松,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12月29日,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2019年地方债务新增限额1.39万亿,基建补短板积极发力。

  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9、我们建议降息、降准、减税、上调赤字率突破3%,减税优于基建

  经济下行,CPI、PPI双降意味着企业实际利率上升,货币政策必须降息降准,金融监管政策应结构性放松支持实体经济,减税和基建应双双发力。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不应将短期的需求管理逆周期调节政策与长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立,长期改革需要稳定的宏观环境。

  1)利率市场化下,建议2019年通过下调政策利率(OMO、MLF利率)的方式降息。7天OMO(现为2.55%)与1年期MLF(现为3.3%)操作利率较历史低点均存在30bp的灵活调整空间。

  2)建议2019年应不少于4次降准。目前中国大型、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准率依然高达14.5%和12.5%,降准空间大。

  3)建议金融监管政策从“一刀切”到结构性宽信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债、地方基建、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激活股票市场等。非标融资虽然增加了融资链条,但客观上缓解了民企融资压力。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需要避免“一刀切”。同时,监管政策积极配合,做好“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递。

  4)建议2019年财政政策更积极,上调赤字率突破3%,支持减税和基建,减税优于基建。财政理念上,应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在经济下行及企业负担较重时期,放水养鱼;减税方式上,“宽税基、低税率”,从缩减税基式减税转向降低税率的减税,从碎片化减税转向一揽子推出的减税,从政策式减税转向改革式减税,从特定行业、特定主体的特惠式减税转向普惠式减税;减税税种上,重点是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5%降至21%,以增值税税率“三档并两档”为契机将制造业税率16%分阶段降至10%,落实个税抵扣,提高减税后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减税目标上,更加聚焦于稳定社会预期。减税和上调赤字率的同时,优化支出结构,精简机构人员,削减民生社保之外的支出,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政策顺序上,减税优于基建,让市场更多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效率。

  5)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三大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未来政策重心应加大降成本和补短板,从做减法到做加法。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提振企业和居民信心。

  第一,大规模地降低微观主体的成本。包括降低税负、办事成本、物流成本、基础要素成本等,释放企业创新活力,能够给微观主体尤其是企业家带来长远发展信心,释放企业创新活力。

  第二,确立2019年为新一轮开放元年,放开新的投资机会,展现开放自信。应加大开放,降低关税、放开行业投资限制、负面清单、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凡是对外企开放的都要对民企开放。

  第三,大力度、大规模地放活服务业。

  第四,坚定推进国企改革,要以市场化取向和黑猫白猫的实用主义标准衡量。应放开行业管制,推动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

  第五,通过地方试点方式,调动地方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积极性。

  第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止监管竞赛和“一刀切”引发新的风险,误伤民营和中小企业,把握好节奏、力度和结构。

  第七,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关键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

关键词阅读:政策 PMI 任泽平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