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简析中国的选拔体制(CEJ改革开放40周年专刊)

摘要
中国奇迹背后关键的政治经济学因素是中国独特的选拔体制。这套体制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人事选拔权集中于党的手中;二是党采用了去政治化的执政策略,并藉此造就了一个中性政府。这样的政府不持续地偏向任何一个特定的集团,也不奉行任何狭义的意识形态,从而可以关注长期经济增长。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期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速约为9%,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2.5%上升到2017年的15%。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口:依赖出口、廉价劳动力以及牺牲环境的增长方式已不能持续。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全新的可持续增长战略势在必行。

  随着改革的深化,是时候总结过去40年间的成功经验并指明未来改革的方向。为此,我们(China Economic Journal)筹备了这期特刊,它包含6个主题:改革开放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背景、人口红利、农村机构和乡村治理变迁、汇率制度发展、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国际贸易和中美贸易战。

  六篇文章提供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同视角,但它们的主题只有一个,即中国如何释放增长潜力并跨越各种损害效率与创造力的障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刻不容缓。这六篇文章对此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本微信号将陆续推出。

  今天奉上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的文章。

  姚洋的论文“简析中国的选拔体制”,为中国的经济成就提供了一个政治经济学解释。这篇文章将改革描述为地方试验与中央政府意识形态变革的互动过程。意识形态变革的核心是中共的去政治化:中央政府应当是中性的,即政府不持续性地偏好某一特定团体,从而可以把资源分配给能够带来经济增长或促进改革的社会集团。因此,中共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政党,而是已经成为中国宪法架构的一部分。

  以下为姚洋教授文章的中文精编版,以飨读者。

  中国过去四十年来高速的经济发展是全球最为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增长奇迹。从新古典的经典视角出发,中国确实拥有高增长国家应该具备的一系列条件——高储蓄、高投资、人力资本的充分累积,以及深度的工业化体系。但是,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显然不是唯一一个学习新古典主义的“好学生”。那么,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如此傲人的增长奇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显然要考虑中国独特的制度背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一个解释中国奇迹的经典角度是财政分权制(Xu 2011)。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政分权的制度安排大大增强了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激励,并最终促成了中国持续的经济发展。然而,财政分权本身也会带来合谋与地方俘获的问题,并滋生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从国际研究来看,中国几乎是唯一一个成功通过财政分权促进经济增长的案例。因此,财政分权本身并不足以解释中国奇迹。

  中国奇迹背后关键的政治经济学因素是中国独特的选拔体制。这套体制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人事选拔权集中于党的手中;二是党采用了去政治化的执政策略,并藉此造就了一个中性政府。这样的政府不持续地偏向任何一个特定的集团,也不奉行任何狭义的意识形态,从而可以关注长期经济增长。中国的选拔体制同时具备“开放性”、“竞争性”和“选贤性”的特点,它向任何出身和阶层地位的人敞开参与政治的大门,通过一套考核体系来考核并选拔官员(其中,经济发展指标最容易量化,因而更容易成为多目标委托代理环境下最被重视的指标),并选拔出相对最具有能力的官员。因此,这个体制不仅有利于促使官员制定更加稳定、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而且也有利于克服财政分权带来的种种弊端,促使地方官员与中央保持一致。

  这套中国特色的选拔体制有两大源头——一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传统;二是党本身斗争和改革的历史。显然,这两大源头有时也会相互冲突。也正因如此,虽然这套选拔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它还远称不上是一套完美的制度。目前,这套制度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普通公民的意见缺乏制度性的代表和表达渠道;二是党和政府的机构及职能存在许多尚未界定清晰的重叠;三是党的理论与其实际执行的政策之间存在潜在冲突。显然,无论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叙事”,还是脱离中国现实的“西式民主叙事”,都既无法解释中国的成功经验,也无法破解上述挑战。

  要解决这些冲突,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并总结目前这套中国的选拔体制,并形成一套除“马克思主义叙事”和“西式民主叙事”之外的第三种叙事方式。中国的这套选拔体制具有丰富的历史和哲学根基,因为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探索选贤任能的官员选拔体制。更为重要的是,与其他文明的世袭制不同,古代中国是唯一一个成功发展出以贤能为原则的选拔体制的文明。因此,中国应该全面总结这套具备“开放性”、“竞争性”和“选贤性”特征的选拔体制的成功经验,并明确党作为国家治理架构的一部分的角色定位。这些举措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张舜栋编写)

  本文作者介绍:

  姚洋: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获发展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和主任,博雅特聘教授,2016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2008、2014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届和第二届浦山国际经济学奖(2008年、2010年)、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08年);被评为2006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17年北京大学十佳研究生导师。

  阅读本文的英文原文,

  Yao, Yang. (2018). An Anatomy of the Chinese selectocracy. China Economic Journal, 1-15.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题记内容来自该特刊的序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与展望》,由张一斌编写,原文为沈艳教授文章:

  Yan Shen (2018) Forty years of Open and Reform: in restrospect and in prospect, China Economic Journal, 11:3, 225-227(请复制链接到浏览器,阅读英文原文:https://doi.org/10.1080/17538963.2018.1529876)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与展望作者介绍:

  沈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于2003年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是Econometric Society 会员和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会员。沈艳教授目前还担任教育部北京大学人力资本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任理事。

关键词阅读:改革开放 姚洋 官员选拔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