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自查梳理中小企业政策 不出办公室如何接地气

摘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11月4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抓紧对已出台的各项中小企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自查梳理,并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我们欢迎广大中小企业提意见,并将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不接地气”、“不合实际”和“不易操作”的政策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11月4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抓紧对已出台的各项中小企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自查梳理,并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我们欢迎广大中小企业提意见,并将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不接地气”、“不合实际”和“不易操作”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围绕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税收、就业、社会保障、人才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等,范围也是越来越广。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似乎并没有那么高的“获得感”。有些政策,看起来十分光鲜靓丽,落实起来却是异常艰难。起初,一致认为是执行难、执行不力,或者执行打折扣。随着对政策落实情况的了解,特别是政策可行性的分析与评估,慢慢发现,有的政策实际是在娘胎里就有问题,就不接地气、不切合实际、不符合企业发展情况,根本就没有办法操作,也没有办法落实。如减税政策,就曾出现过理论测算规模与实际能够落实到企业的存在明显差异,无法兑现的现象。其他方面的政策,同样存在着难以落地的问题。基层对此的看法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虚构出来的。

  很显然,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行评估,充分听取中小企业的意见,不仅可以真实掌握政策的执行情况,更可以了解政策制定是否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政策制定是否相当然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评价制定政策的地区和部门工作是否踏实、对实际情况是否了解、有没有真正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如果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所制定的政策,存在明显的漏洞和问题,存在着与现实完全脱节的问题,就可能对这个地区或部门进行问责。

  事实也是,政策的制定,决不是拿出来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作用。就中小企业来说,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需要解决的矛盾也是非常明显的。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对着问题和矛盾而去,而不是泛泛而谈,用一些不痛不痒的东西去糊弄企业。更重要的,每条政策的制定,都一定要能够解决某此事方面的问题,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就象前面提到的减税政策一样,看是政策有了,实际企业享受不到,那么,这样的政策还有多大意义呢?

  所谓政策效率、政策效应,不仅要看执行的到位率,还要看政策的适用性。所有的政策,都必须是符合实际、满足需要、易于操作的,都必须接地气。所以,政策在制定之前,就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着手制定,并在基本方案形成后,再征求被执行者的意见。制定政策,必须走出办公室,走出拍脑袋定政策的怪圈。

  眼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比较大的发展困难,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做保障。因此,所有的政策,都要切合企业实际,要让中小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和方便地享受,能够在实施中比较简单地就能操作。特别是税收、融资、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更要程序简单、操作方便,要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获得感。如果因为程序和方法的问题,把时间拖得很长,纵然到位了,也会使政策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使中小企业的获得感不强。

  也正因为如此,有关方面在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时,如果发现执行不了或执行难度大、操作不方便的政策,就应当建议取消,或者改用其他方式替代。殊不知,没有政策还好,有了政策不能落实或企业享受不了,比没有政策产生的负面作用还要大。更重要的,它会误导决策层的决策,使决策层无法真正了解中小企业的情况,无法依据中小企业发展制定更好的支持和扶持政策。

  政策不是摆设,政策也不能成为摆设。对已成摆设的政策,必须取消。所以,由第三方机构对涉及中小企业的政策进行评估,也是一次对政策的重新梳理。梳理后的结果,也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该取消的取消,该优化的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该补充的补充。只有真正对企业有用的政策,才保留下来。

关键词阅读:中小企业 政策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