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通胀如何看 通胀影响谁

摘要
本文从中泰时钟的四个维度(产出、通胀、政策和资产间联动关系)中的通胀维度入手,着重从供需关系及上下游视角对通胀指标进行分解,进而筛选出更有代表意义、数据质量更优和更有领先作用的指标,最后对通胀指标对经济的预示意义以及对各类资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中泰时钟模型的后续决策过程提供前期分析与直观解释。

  核心观点

  本文从中泰时钟的四个维度(产出、通胀、政策和资产间联动关系)中的通胀维度入手,着重从供需关系及上下游视角对通胀指标进行分解,进而筛选出更有代表意义、数据质量更优和更有领先作用的指标,最后对通胀指标对经济的预示意义以及对各类资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中泰时钟模型的后续决策过程提供前期分析与直观解释。

  通胀指标分解:生产端与生活端

  通胀直观理解为物价的变化,反映了宏观经济体中总供求关系的变化。不同时期价格在上下游间的传导方向不同:2005年至2007年,供需之间传导较为通畅,价格主要由需求端拉动;2008年下半年起,基建投资成为经济增长主力,物价主要表现为由上游传导至下游;2012年起产能过剩,上下游供需不畅;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中游制造业利润承压,下游需求强弱再次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谁影响了通胀?

  工业原料价格:根据细分产业链的成本驱动因素,影响通胀的上游原料主要有:原油、煤炭、水泥、钢铁、有色金属。原油的影响力与领先性最强,钢铁和有色的可一定程度相互替代。

  农业供给:受季节性影响,若猪肉和蔬菜在淡旺季的价格环比明显异于往年同期水平,往往是价格拐点的信号。

  政策影响:受环保限产及供给侧改革影响,2015年后PPI波动较大。结合企业亏损数据及产能利用率情况可以看出,当前供给侧压缩虽仍有空间,但弹性已经不大,供给侧对PPI后续的拉动力可能有限,如需求面好转,则对价格上升有更强的弹性。

  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速较高时,M2增长/GDP增长应保持在一定水平附近,若超过这一水平,说明货币超发,PPI随之上升,反之亦然。

  产出缺口:当产出缺口为正值时,代表当下需求过大,超过长期产出水平,带来通胀压力;反之则带来紧缩压力。当前产出缺口在0附近小幅波动,通胀的上行压力并不大。

  通胀影响了谁?

  企业利润:上下游价格指数的剪刀差可以分别刻画上、中、下游制造业利润的变动趋势。

  货币政策:通胀的小幅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而当通胀大幅上升(或大幅下行后,则要注意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

  通胀对债市、股市和商品的影响

  债市:在总体趋势上,CPI与长短期利率均保持同步变化,与长短利差则反向变动。

  股市:物价走势与股市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股市常在拐点上更加敏感,领先于物价指数变化。

  商品:原油价格与南华工业品指数与生产资料PPI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在拐点上明显领先。食品类CPI和非食品类CPI虽然近年来走势有所分化,但在重要拐点上,南华农产品指数仍对两者有领先作用。

  风险提示:回归模型均基于历史数据、模型所处环境变化风险。

  ★ 目录 ★

  一.通胀指标的分解:生产端与生活端

  1.1 常用物价指数

  1.2 生产价格与生活价格

  1.3 消费品与服务

  二.谁影响了通胀?

  2.1 外生影响:工业原料价格

  2.2 外生影响:农业供给

  2.3 外生影响:房周期

  2.4 外生影响:政策干预

  2.5 外生影响:外需复苏

  2.6 内生影响: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

  2.7 内生影响:产出缺口

  三.通胀影响了谁?

  3.1 企业利润

  3.2 货币政策

  3.3 剔除价格因素的投资增速

  四.通胀维度对债市、股市和商品的影响

  4.1 通胀维度与债市

  4.2 通胀维度与股市

  4.3 通胀维度与商品

  引言

  中泰时钟是中泰证券研究所宏观、策略、固收和金融工程等研究团队高度协同、共同推出的基于宏观视角的资产配置模型,自推出以来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在推广和交流的过程中,业界同仁对我们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框架普遍表示认同,对宏观指标的选取、数据处理等细节更是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由于宏观指标的历史数据质量较差,统计口径的变化或其他原因导致指标代表的宏观经济意义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前后不具备可比性,由此造成对宏观指标做统计或回测分析的结果容易失真,因此我们对众多的宏观指标做了一遍数据清洗、修正和梳理的工作,其中大量工作依赖宏观研究团队的主观经验,而且为了减小单一指标数据异常的影响,我们保留了较多的同类指标来共同刻画某一经济意义,这些都造成了指标体系较为复杂,由各个指标如何得到最终结果的过程不够直观,可解释性不强。这可能导致只能简单参考我们模型的结果,而要做进一步的拓展或与其他研究相融合就会比较困难。

  基于这一普遍的需求,我们对中泰时钟的四个维度(产出、通胀、政策和资产间联动关系)分别展开分析,着重研究指标的对比和数据清洗,进一步筛选出更有代表意义、数据质量较优、同类指标中较为领先的指标,精简各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提升模型决策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解释性。本报告研究和介绍通胀维度的指标。

  一.通胀指标的分解:生产端与生活端

  通胀直观理解为物价的变化,但实际反映出宏观经济体中总供求的变化。我们首先从产业上下游的视角对价格指数进行拆分,并探究不同时期价格在上下游间的传导方向。

  1.1 常用物价指数

  常用的物价指数主要有5个:工业企业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生产价格指数PPI;企业商品交易价格指数CGPI;零售物价指数R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其中,PPIRM和PPI主要采用规模以上企业主观选样、规模以下企业抽样随机抽样的统计方法,RPI和CPI则采用定人、定点、定时的方法直接调查。

  

  一般认为,价格指数存在由产业上游向产业下游的传导关系,即PPIRM→PPI→CGPI→RPI→CPI。从经济产业链角度可以理解为:原材料成本→工业品成本→批发流通成本→零售消费成本与服务成本。将企业分为上中下游,则企业的成本收入,与价格指数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上游企业(如石油开采、煤炭采掘等)的收入提高主要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游企业(如机械制造、化工等)虽然被动承受成本价格的变动,但一般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保持利润水平,下游企业(如纺织服装等)则同时受到来自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价格变动的压力,且由于下游企业一般分散度较高,是否能从收入端提价受制于需求水平。

  

  因此可以简单认为PPIRM、PPI、CGPI为生产端价格指数,RPI、CPI为生活端价格指数。从走势上看也有类似结论: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PPIRM、PPI、CGPI的走势都比较接近,RPI则和CPI比较接近;且RPI和CPI的比列波动都较小。这是由于PPIRM、PPI、CGPI所代表的价格指数更靠近生产端,RPI和CPI更靠近生活端;且越靠近产业上游的价格指数波动越大。

  

  1.2 生产价格与生活价格

  简单地将PPIRM、PPI、CGPI归为生产价格,将RPI、CPI归为生活价格仍然比较粗糙。以PPI为例,PPI可分为生产资料PPI(比重约75%)和生活资料PPI(约25%)。其中,生产资料PPI主要由采掘工业产品、原材料工业产品、加工工业产品构成,销售对象主要是中下游制造业;而生活资料PPI的构成项目则与CPI多有重叠,销售对象主要是消费者。我们用带约束的回归与拉动力反推相结合的方式,估算每个分项的权重,可以看到,生活资料PPI与CPI在相同分项上的权重也是类似的。

  

  CPI也可以进一步二分,分为CPI食品项(不包括烟酒)和CPI非食品项。来自于生活资料PPI的消费品项目以及不包含在PPI中的服务项目。食品项中的部分产品(如生鲜)是生活资料PPI食品项的成本;非食品项中的部分产品(如衣着,生活用品)则是生活资料PPI的下游。

  从指数走势上看,生产资料PPI与PPI波动幅度相近,走势也几乎一致,生活资料PPI则不仅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且走势上有阶段性背离 。而将生活资料PPI与CPI对比可以发现:2013年以前,生活资料PPI与食品类CPI走势一致;2013年后则与非食品类CPI走势吻合。2013年后生活资料PPI与非食品类CPI的联动可能是由于房价上涨使得细分商品的价格相关性增强。

  

  因此,在供给侧,可以用生产资料PPI代表上游生产价格,用生活资料PPI代表下游生产价格;在需求侧,用食品类CPI和非食品类CPI代表靠近消费价格。进一步,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从统计层面判断供给侧和需求侧价格变动的传导关系。下图用箭头表示检验得到的传导方向,箭头从格兰杰“因”指向格兰杰“果”。因果方向可以理解为领先性作用;当两者互为因果时,理解为两者前一期的价格互相作用,都对对方后一期的价格有所影响。

  

  图示分析结果与直观理解较为吻合:

  1)2005年至2007年,需求扩张,消费端(尤其是食品类项目)拉动物价上行和经济增长,上游产品涨价又转而促进了下游产品价格上涨,供需之间传导较为通畅;2008年上半年,需求收缩,下游拉动上游价格一路下行。

  2)2008年下半年起,实行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基建投资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价格传导转变为主要由上游传导至下游。2009年,下游需求回暖,CPI领先PPI筑底,之后物价一度由供给侧拉动。

  3)2012年起,价格在供给和需求间的传导效应变弱,但由于宏观经济超预期,上游价格再次向下游(非食品类项目)传导,此时价格传导不畅可能反应出上下游供需不畅。

  4)2016年起实行供给侧改革,产能逐渐出清,中游利润被挤压,上游和下游间价格传导的通畅度减弱,以需求端向上传导为主。这与直观感受有出入,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从逻辑上来讲,供给侧改革后,中游制造业的成本端承压,下游需求的强弱成为制造业产出品能否涨价的重要因素;从数学模型上来讲,中游制造业利润被压缩,上下游价格联动减弱,不再满足高度相关(协整)的模型条件,因而计算结果可能有部分失真。

  1.3 消费品与服务

  CPI各细分项由消费品和服务两类构成,消费品和服务指数涵盖的行业类别相同。服务类包括衣着加工服务、家庭服务、邮递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

  我们可以通过带约束条件的回归近似估算消费品与服务在CPI中所占的权重。从2005年以来,服务类权重逐年升高,由2005年底的23%,升至2011年底的27%,至2018年中已达到37.5%左右。根据统计局资料,CPI权数主要依据家庭消费支出和人口数据确定,也就意味着,人们在服务类项目上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

  RPI与CPI的覆盖范围最为接近,且与CPI高度相关,但RPI不包括CPI中的服务类项目价格(服务类项目价格不具备流通贸易性)。因此可以用CPI同比与RPI同比的差值代表服务类项目的价格变化。历史数据上看,CPI与RPI差值对服务类CPI有领先作用。

  

  将服务类价格分为中低端劳动力价格和高端服务消费价格分析。由于果蔬类成本主要由人工成本决定,因此我们用寿光茄果类蔬菜价格代表中低端劳动力价格。对果蔬价格指数计算12个月平均价格同比以剔除季节性后,果蔬价格同比与CPI-RPI差值走势基本一致,说明长期以来,服务类价格与中低端劳动力的价格相关性较高。用36城普通高中学费和三甲医院门诊费用分别代表教育类和医疗服务类价格,由于教育和医疗价格都属于管制项目,且教育类价格季节性较强(在每年9月开学提价),因此在拐点上略有滞后。2018年初至今服务类价格同比大幅下降,主要是受到医疗费用同比下行的拉动;叠加外出农民工人数及月均收入增速下行,中低端劳动力成本增速放缓,服务类价格有由中低端劳动力价格主导逐渐向高端服务类价格主导转移的趋势,可以关注后续服务类价格提升对高端服务类行业利润的带动。

  

  二.谁影响了通胀?

  2.1 外生影响:工业原料价格

  首先分析最靠近上游的生产资料PPI,生产资料PPI由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三类产业链构成,这三类产业链都有上游原材料价格驱动的特点。2018年,三类产业链的权重分别为5%、27%、56%(根据回归估算);对生产资料PPI的贡献率分别为8%、36%、56%(贡献率 = 分项当月归回系数 * 分项当月同比 / 生产资料PPI当月同比)。从同比走势来看,三类工业产品的价格同比与生产资料PPI同比走势都很接近。其中,同比变动幅度最大的是采掘工业产品。

  

  其中,采掘工业品主要由原油价格和煤炭价格驱动,原材料工业品主要由原油价格驱动,加工工业产品主要由钢铁和有色金属价格驱动,也会受到原油价格影响。取原油、煤炭、水泥、钢铁、有色金属价格指数的同比数据,与生产资料PPI走势进行对比。长期来看,原油价格对生产资料PPI的影响力最大,且有领先性。这可能是由于原油不仅驱动采掘工业产业链的价格波动,也是原材料工业的上游原材料,同时还影响加工工业(钢铁、有色等)的原材料价格。近期来看,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期间,原油价格同比与生产资料PPI同比出现反向变化,主要是由于该时间段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而其他原材料价格保持平稳或略有下降

  

  各大宗商品价格与生产资料PPI对比如下。原材料价格同比序列之间高度相关:其中,钢材和有色的相关性最强,可以相互替代。从图上来看,长期情形下,有色对生产资料ppi的领先性更好,钢铁则走势更为接近。水泥价格受到原油和煤炭价格的影响较大,或可用原油和煤炭价格替代。

  

  

  

  2.2 外生影响:农业供给

  其次分析需求端价格的外生影响因素。用CPI来代表需求端的价格,并将CPI分为食品类和非食品类分析。

  CPI食品类包括:粮食、食用油、鲜菜、畜肉类、水产品、蛋类、奶类、鲜果,其中猪肉和蔬菜的季节性很强,对CPI影响较大。

  猪肉价同比与食品类CPI走势较一致,但在2006年6月、2009年6月、2012年7月时筑底更快。但由于拐点处趋势不易预测,我们可以观察猪肉价格环比数据,当季节性高位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或季节性低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时,往往代表价格的拐点。

  

  蔬菜的价格环比也有类似的特点,以商务部食用农产品(蔬菜)价格指数为例,其环比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年中处于低位,年末处于高位。当年中时期环比高于历史平均水平时,预示食品类价格上涨;年末时期环比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时,预示食品类价格下行。在不同种类蔬菜中,玉米既有蔬菜属性,也是猪粮的主要成分,玉米价格环比的领先作用也较强。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代表了农业生产所需的原料价格,如饲料、化肥、农业工具价格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从成本角度,对CPI食品指数走势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注意到近年来二者走势虽仍然一致,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领先性减弱。

  

  2.3 外生影响:房周期

  在CPI的非食品分项中,存在价格管制的项目有:烟草、医疗保健、公共交通费用、通信服务、教育、旅行社收费、自有住房、水电燃料价格。市场化定价的项目主要有:服装、耐用消费品、家庭服务、建材及装修等。

  

  耐用消费品、家庭服务、建材及装修材料的价格均受到房价影响,从历史数据上看,房价环比领先于非食品类CPI,但领先时间有逐渐缩短的趋势,近年来大约领先4个月左右。

  

  2.4 外生影响:政策干预

  政策干预(如供给侧改革、环保限产等)也会影响物价指数。2013年起,工业产能利用率下降,与之同时,工业企业亏损额与亏损家数逐渐上升。2015年实行供给侧改革,工业企业亏损额与亏损家数同比直线下降,PPI也随之大幅上升,2016年3月,工业产能利用率也开始逐步回升,说明供给侧去产能已有成效。

  2017年后,产能利用率继续上升至年底, PPI与亏损情况则分别在年初到达最高点和最低点后,开始出现反转,说明此时工业企业已大幅向龙头集中。

  从当前时点来看,亏损额与亏损家数同比重新上升,但考虑到PPI与利用率仍在高位,说明供给侧压缩虽仍有空间,但弹性已经不大,供给侧对PPI后续的拉动力可能有限,如需求面好转,则对价格上升有更强的弹性。

  

  2.5 外生影响:外需复苏

  国内物价指数不仅受到国内供求关系的影响,也与海外保持联动性。中国PPI与欧美PPI三者走势基本一致,尤其中美PPI的一致性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对PPI有较大影响的大宗商品是国际定价的。另一方面,海外PMI在大拐点上对国内PPI具有领先性,说明国内工业物价指数受到海外需求影响,主要受美国影响较大:2014年美国PMI下滑,中国PPI也随之一路下行;2016年国内供给侧改革叠加美国需求复苏,中国PPI呈现大幅上升接近2008年高位,之后又随美国PMI波动下行。可以看出,虽然净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有所回落,但在全球经济联动性越来越强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的供求关系仍对我国物价指数有一定影响。

  

  2.6 内生影响: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

  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超过需求将引发通胀。以M2代表货币供给,GDP代表货币需求,考虑到GDP的季节性波动较强,这里使用M2过去12个月增量/名义GDP过去12个月增量进行分析。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研究日、韩、台经济发展规律后提出,经济快速增长期,M2增速在GDP增速两倍左右是合理的。在中国市场上这一结论似乎同样适用。当M2增量与名义GDP增量的比值自下往上超过2.3附近时,PPI随之上升;当M2/GDP降至2.3以下时,PPI随之回落。相较于PPI,2017年以来CPI的变动则相反,虽然M2/GDP已降至历史低位,但CPI同比仍小幅上行。

  

  2.7 内生影响:产出缺口

  产出缺口则从产品供需层面影响通胀走向。由于GDP数据为季频数据,我们采用月度公布的工业增加值表示产出水平。平滑春节数据(每年1、2月)后,用HP滤波将工业增加值分解为趋势部分和周期部分。趋势部分较为平滑,代表经济产出的长期变化趋势;周期部分代表当期实际产出与长期趋势的偏离,即产出缺口。

  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供求,从而影响产出缺口。从数据上看,工业增加值的长期趋势部分逐年降低,并在2016年之后保持相对平稳;周期部分大体上与工业增加值的波动一致,但在部分时段有偏离,如2012年4月~2014年7月间,工业增加值处于下行通道,周期部分则向上抬升,说明需求扩张。

  当产出缺口为正值时,代表当下需求过大,超过长期产出水平,带来通胀压力;反之,当产出缺口为负值时,代表需求小于长期供给,带来紧缩压力。文献研究表明,欧美的产出缺口对通胀有较好的领先性。从国内数据看,产出缺口的走势与通胀指标较一致,且产出缺口的正负变动对通胀走向有解释作用。近期产出缺口在0附近小幅波动,说明供给与需求匹配,通胀的上行压力并不大。

  

  三.通胀影响了谁?

  3.1 企业利润

  通胀影响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成本价格与产品销售单价,最终反应在利润表上。通胀指标的走势,可以帮助判断企业总体利润的变动方向,以及利润在上下游、或行业间的分配情况。从总体上来看,PPI相当于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的移动平滑线;从上下游关系来看,生产资料PPI与PPIRM的剪刀差、生活资料PPI与生产资料PPI的剪刀差、CPI与生活资料的剪刀差分别代表上、中、下游制造业利润的变动方向。

  将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与通胀指标相对比,可以发现PPI与工企利润同比的半年期移动平滑线走势一致,PPI略领先1~2个月。2016年末至2017年初两者出现背离,可能是由于供给侧去产能初期,产品价格领先全市场利润总额出现大幅上升;后期企业利润回升,叠加大宗商品价格下行,PPI由高位略有回落。CPI与工业企业利润同向变动,但CPI稍有滞后(大约1~3个月),因此,当工业企业利润上升而CPI下降时,可以作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强信号。

  

  上下游价格的剪刀差可以看出利润在上、中、下游间的分配情况。在2017年8月17日《众里寻他:挖掘行业的领先指标》一文中,我们将统计局公布的41个工业企业行业与申万一级行业做出了对应。进一步,选取其中的制造业并划分为上游制造业、中游制造业、下游制造业。根据上文分析,大宗商品价格PPIRM可以视为上游制造业的成本端,生产资料PPI可以视为其收入端,因此,生产资料PPI与PPIRM的剪刀差可以刻画上游制造业利润的变化趋势。同样,生活资料PPI与生产资料PPI的剪刀差刻画了中游制造业的利润趋势;CPI与生活资料PPI的剪刀差刻画了下游制造业的利润趋势。从历史数据上来看,价格剪刀差在拐点上有领先性,且由于通胀指标公布时间更提前(通胀指标月初公布,工企利润月底公布),因此通胀指标的剪刀差对制造业利润趋势的判断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3.2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制定常考量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因而市场中资金流动性松紧在高频上受短期供需影响,在趋势性拐点上则受到通胀影响。反过来说,通胀的小幅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而当通胀的大幅上升或下降,则会对货币政策以及市场的流动性松紧产生较大影响。

  通过综合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公开市场操作、MLF等货币政策,可以构建央行货币释放力度指数。央行货币释放力度指数与PPI有高度相关性,除2007年11月与2008年11月,货币政策在市场情绪过热或过冷时转向外,可以发现,货币释放力度均在PPI大幅上升或大幅下降后转向,并进而对PPI产生带动作用,PPI走势随之转向。当PPI大幅上升至高位时(约超过6%),货币政策收紧,带动PPI下行;当PPI大幅下降后,货币政策再度回暖,央行释放货币力度增强,带动PPI上行。2016年1月受到供给侧改革影响,PPI领先货币政策大幅上行,货币释放力度也在短暂上行后出现长达一年半的回落,带动PPI从高位降温。因此,当PPI出现大幅波动时,应当注意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

  

  以银行间回购利率代表市场中资金流动性松紧,用12个月移动平均平滑掉短期波动,可以看到,回购利率受到通胀带动作用,与通胀指标同处于上升/下降通道中;趋势性拐点上,回购利率滞后于通胀指标,当通胀处于高位时,货币政策收紧,回购利率因此随之下降,当通胀处于低位时,货币政策放松,回购利率后续也回升。

  

  3.3 剔除价格因素的投资增速

  2018年初以来,房地产投资数据超预期,然而房地产投资受到土地价格和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大幅影响,其增速需要剔除价格因素。

  由于固定投资价格指数公布频率较低,我们首先对比固定投资价格指数与生产资料PPI的年同比数据。可以看到,两者走势相似,但生产资料PPI的波动幅度更大。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同比为6%,生产资料PPI则高出2个百分点,同比达8%。

  

  用投资增速减去PPI同比来估算剔除价格影响后的投资增速。剔除价格因素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然保持增速下行的趋势,同比值则更低。房地产固定投资增速在2017年降至低位,2018年略有回升,但考虑出于前期基数较低的影响,表明房地产市场投资景气度并未出现明显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实际表现仍然偏弱。

  

  四.通胀维度对债市、股市和商品的影响

  与《中泰时钟系列报告:产出维度》相似,最终本节将关注的重点,落脚在通胀对债市、股市和商品的影响上,从而对中泰时钟大类资产配置的分析判断提供支持。

  4.1 通胀维度与债市

  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代表债市的长期利率水平,三个月国债收益率代表短期利率水平,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在总体趋势上,CPI与长短期利率基本保持同步变化,有时利率水平在拐点上会有略微领先。而对于长短利差,CPI则与之反向变动。

  可见,物价指数的大幅变动会通过影响流动性松紧等方式,进一步影响债市,而债市中长短利差的收阔,又会转而对通胀预期带来影响:当CPI逐渐走高至高位时,长短利差下行,调整未来通胀预期;当CPI大幅下行时,利差转向走高,对通胀带来上行压力。2016年后CPI小幅波动,与长短利差间关系转弱。

  

  4.2 通胀维度与股市

  从历史上看,物价走势与股市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股市常在拐点上更加敏感,领先于物价指数变化。2015年以来,PPI受到政策影响,出现较大幅度波动,CPI则基本保持在小范围内微调,物价指数与股价的走势也出现背离。但总体来说,物价水平走高有利于支撑股指上行,通胀下行则可能对股市产生向下的压力。

  

  4.3 通胀维度与商品

  通过前文分析,工业原料价格是影响通胀水平(尤其是生产资料PPI)的重要因素。而原油等大宗商品国际定价的特性,决定了工业原料价格常受商品期货价格的影响,即商品价格是影响生产资料PPI的关键因素。

  考虑到不同种类大宗商品之间常相互影响,且这种相互影响并非完全稳定,比如限产政策前,煤炭价格对水泥价格有显著影响,而在水泥限产后,其价格波动则超过了煤炭价格的影响范围。因此,我们把对生产资料PPI影响最大的原油价格单独剥离出来,其余的工业品价格用南华工业品指数代替。

  同样,CPI受到农业供给的影响,因此可以用南华农产品指数监控农业价格对CPI的影响。

  南华工业品指数和南华农产品指数分别选择三大交易所上市品种、大商所和郑商所上市品种中比较有代表性且具有较好流动性的期货来编制指数,并结合期货市场特点,根据合约持仓量大小判定主力合约,剔除了期货合约远期升贴水,能够很好地跟踪商品市场长期投资的真实收益,作为商品市场资产配置的基准指数。

  南华工业品指数主要包括的商品有:铝、铜、焦炭、聚乙烯、铅、螺纹钢、橡胶、PTA、PVC、锌;南华农产品指数主要包括的商品有:大豆、玉米、棉花、早籼稻、豆粕、棕榈油、菜籽油、白糖、强麦、豆油等。

  从历史表现来看,原油价格与南华工业品指数对生产资料PPI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且原油与南华工业品指数在拐点上明显领先于生产资料PPI。而食品类CPI和非食品类CPI虽然近年来走势有所分化,但在重要拐点上,南华农产品指数仍有领先作用。

  

关键词阅读:通胀 中泰时钟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