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区块链人才培养需要设立完整课程体系

  杨东

  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技实验室主任,法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最早研究区块链的学者之一

  2018年出版《区块链+监管=法链(REGCHAIN)》,提出共票经济理论

  01

  区块链与金融领域是天作之合

  自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毕业后杨东教授回国主要从事证券金融的研究,也是国内早期互联网金融科技的研究者,他的核心理论是互联网+金融=众筹金融,并在自己的书中提出了“众筹社会主义”,认为众筹制是继股份制之后的“第二个伟大的制度发明”,他认为这一制度一方面能够改变股份制中股东及资本家的垄断局面,另一方面会使所有参与者获得合理权益,能够打破中间环节,将员工、参与众筹者多方变成利益共享的主体,平等的享受各式相应权益。

  2014年底区块链成为一种具备独特优势的新技术范式,天生带着去中心等技术特质,而这样的技术特征与杨东教授众筹金融思想观念高度吻合,这也促成了杨东教授对于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推动,并且在2015年就面对人大本科生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注重这一领域人才的培养。

  02

  区块链人才培养需要多方助力

  高校课程的开设并没有使区块链领域人才饱满,相反这是一个人才十分稀缺的行业,在《筱静观察》14期现场,杨东教授分析了这一局面。首先区块链技术要求跨学科人才,而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更注重于对单一技术的深度培养;其次,区块链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要完成大范围的场景落地,所以这还要求团队对场景落地了解的同时拥有很强的协作能力。

  解决人才问题,从高校的角度出发,杨东教授认为主要有几点:首先高校要整合一套区块链课程体系对本科生进行规模化和体系化的培养,不再同于以往的单一课程教学,而要注重交叉学院、交叉学科的设计;第二,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要在原有的本科双学位基础之上,研究出本硕博一整套的培养体系;第三,出于区块链的全球化属性,高校要与国外高等院校进行全球化交流和合作。

  现市场关于区块链的书籍多面向实践工作者,而面向本科生的理论化和思想性的书籍较少,教材开发也不容忽视。杨东教授正在和团队出版区块链的“共票经济学”理论书籍,工业革命时代实行股权激励机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这种激励机制不再适应发展,这一理论认为应当将共票作为激励性的数据资产给到数据资源的提供者。

  以上建议适用于长期、系统的人才培养,而面对当下紧急的人才缺失状况,国家、地方政府需要有一些专门的培训培养机制,面向青年技术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高端的企业家等务实实践者。

  03

  区块链人才培养实质是促进场景结合

  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本质上是希望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更多的应用场景落地,目前区块链在政府服务系统方面做了很好的典范。找合适的行业作为区块链应用的切入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

  银行方面,贵阳银行在其供应链、上下游的区块链应用方面目前做了很好的示范,作为一个痛点较多的领域,区块链有大显身手之处;保险理赔方面,理赔作业时间长,效率低、费用较高,区块链使信息对称、透明、可追溯的特质能够解决很多痛点问题。

  综合来看中国金融市场的痛点相对较多,所以在金融市场区块链有很大的机会,当前蚂蚁金服等做了很好的示范。而在非金融领域,食品安全、产品追溯、集团供应链及联盟链都存在着应用结合的可能性。

  杨东教授认为区块链1.0时代是比特币,2.0时代是以太坊,3.0时代是区块链,当下我们正处在3.0的初期,也就是财富效益之后真正的区块链技术开始发展并走向场景落地。对于中小型公司来说,这也是一个和大型企业同台竞争的最好时期,然而不管是哪种企业要发展都要依托于人才,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以及专业人才的供给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阅读:叶筱静 杨东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