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美股以养老金避免散户市+政策市的恶循环

摘要
在“散户市-政策市-短牛慢熊”的恶循环下,A股市场习惯了天天喊“救市”,而监管层则形成了“改革要看股民脸色”的行事作风。这是一种更糟糕的市场与政策的恶循环。

  当A股牛市命短、只能持续一年半载时,美股牛市却既慢又长、经常长达八年、十年,这着实让A股股民委曲而又看不懂,原因何在?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大的赤字政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债政府;美国人是世界最大的透支消费群体,他们一人数卡在手,刷遍全球无忧愁,他们几乎没有太多存款,他们也绝不会囤房,他们甚至对炒股也没有多大兴趣,因为美国股市成交量仅有11%是由股民完成的。然而,3亿美国人却拥有28万亿美元的私人养老金(不含社保)储备,这才是美国人最大的财富和底气!

  28万亿美元的私人养老金,是什么概念?它超过了美国银行业总资产(15万亿美元),也超过了美国GDP规模(19万亿美元),更超过了美国公募基金(20万亿美元)。私人养老金占美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竟高达35%。这就是美国人的养老储蓄和家庭理财!

  美国股市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正是私人养老金。28万亿美元的私人养老金储备,它是美国资本市场最稳定的长期资金提供者,也是美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

  美国股市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则是由私人养老金武装起来的公募基金,全美公募基金净资产已突破20万亿美元,其中,公募基金净值的一半却是被私人养老金长期持有,股票基金尤其受青睐。这便是美国私人养老金养育的公募基金,这样的公募基金绝对不会是“大散户”!

  私人养老金与公募基金是支撑美国股市最强大两个机构投资者,而且是长期投资者。可以说,如果没有28万亿美元的私人养老金,就不会有美国庞大的公募基金,更不会有独步天下的美国股市!

  当然,如果没有庞大的私人养老金(不含社保),美股也不可能有长达十年、八年的、令人羡慕的美股“慢牛”。其实,美股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散户市”转入“机构市”的,其根本原因就是1978年美国401(k)计划的诞生以及美国私人养老金的大普及、大发展,导致美国私人养老金储备快速膨胀壮大,进而成为美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长期机构投资者。与此同时,它也将美国股市带入了长牛、慢牛的周期。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美股慢牛,90年代的美股慢牛,以及新世纪近20年的两轮慢牛。

  相比之下,中国14亿人口仅拥有私人养老金(目前只有企业年金)1.3万亿元人民币,它与中国银行业总资产(250万亿)、中国GDP规模(82万亿)均相差甚远。没有私人养老金武装的公募基金,也变得十分脆弱而弱势,甚至还被戴上了“大散户”的帽子。

  截止2018年8月底,中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仅为13.8万亿元,其中,股票基金只有0.77万亿元,占比仅为可怜巴巴的5.5%,股票基金几乎全线消亡。这正是中国公募基金最大的短板和死穴,也是目前中国公募基金最尴尬的现状。

  由于没有私人养老金这样的长期资金支撑,中国公募基金只能依赖股民的短炒资金,事实上,股民已将中国的公募基金变成了十足的“大散户”,但是,它却极好地“迎合”了中国货币基金的野蛮生长与无度扩张。在13.8万亿公募基金净值中,货币基金竟然高达9万亿元,占比超过60%,这是世界的唯一,也是公募基金的怪胎。

  在欧美成熟市场,股票基金是公募基金的标杆和脊梁。在公募基金中,股票基金所占比重都是最大的,而货币基金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因为公募基金是投资专家,而股票基金尤其是主动型股票基金最能突显“投资专家”的实力,它是最能考验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实战水平的,它不像货币基金四平八稳,而是充满风险与挑战,因此,只有股票基金规模与绩效,才能代表公募基金的真正实力。

  正是因为机构投资者短缺、尤其是长期资金短缺,形成了中国股市特有的“散户市”与“赌文化”,A股成交额的90%以上是由散户交易完成的,“散户市”的特征就是高频率换手、快进快出,短炒、赚快钱成为市场主流与时尚,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受质疑、遭唾弃。

  然而,为了保护“散户市”的中小投资者,监管层用心良苦,他们经常被迫、不得不将市场监管变成了行政管制,这不仅导致“市场化”改革严重受阻,而且监管层经常被“救市”挟持、被骂声包围,进而形成了中国股市特有的“政策市”与“骂文化”。

  “散户市”+“政策市”的叠加,其结果一定是“短牛慢熊”的恶循环:牛市一哄而上、全民炒股、股价疯涨、一步到位,形成A股特有的疯牛、快牛、短牛;熊市一哄而散、一盘散沙、跌跌不休、熊途漫漫,形成A股特有的长熊、慢熊、死熊。

  在“散户市-政策市-短牛慢熊”的恶循环下,A股市场习惯了天天喊“救市”,而监管层则形成了“改革要看股民脸色”的行事作风。这是一种更糟糕的市场与政策的恶循环。

  在成熟市场,“救市”是一个十分严肃而谨慎的大事件,我们不能总是挂在嘴边,天天喊“救市”,否则,就真的是“狼来了,狼来了”。

  成熟市场政府“救市”几乎是屈指可数的。比方,1987年美国股灾迅速引发全球股市的连锁反应,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不得不紧急宣布闭市4天。这次的股灾突然、猛烈而短暂,在经历了4天的沉默和等待后,香港股市重新回稳、躲过一劫。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股灾再次引发全球性连锁反应,作为世界最知名的跨国银行,花旗银行面临倒闭破产风险,其股价从危机前的40美元直接跌破1美元,“大而不能倒”的监管理念引导美国联邦政府直接注资拯救。为拯救花旗银行,联邦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耗资450亿美元,换购了花旗银行大量的普通股和优先股。同时政府还为花旗银行提供了3010亿美元的防范所欠债务损失的保险。后来经过10:1缩股,花旗银行的股价才重回40美元之上,不过,后来联邦政府通过抛售其优先股和普通股收回了成本,并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然而,这样的“救市”行动在成熟市场也是偶尔而为之,甚至是几十年才见到一次。

  实际上,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已然十分清楚,这就是“散户市”+“政策市”的恶循环,解决途径只有一条:做大做强以私人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进而为中国股市提供稳定可靠的长期资金。

  昨天,中国证监会发布《证监会声明》指出:证监会正在按照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快推动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鼓励上市公司股本回购及并购重组;第二,优化二级市场监管,放松交易管制;第三,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为股市引入更多的中长期资金。

  很显然,证监会的三点声明虽是回应市场关切,但也是对A股市场维稳的综合施策,这一对策也是长短结合的。从短期来讲,前两条改革举措能够在短期内落地实施,而第三条则是长远之计,它要求从金融机构产品研发到家庭理财习惯都要作出重大改变。

  私人养老金(不含社保)储备在美国家庭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高达35%,而14亿中国人的私人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却少得可怜。从1991年我国引入企业年金政策,至今已近30年时间,即便从2004年企业年金立法起算,至今也有14年的时间,但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结余仅为1.3万亿元,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刚刚起步,作为家庭理财的个人养老金也是在今年才开始试点。

  无论是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或是为股市提供长期机构投资者,我们都必须做大做强14亿人口的私人养老金储备,一方面普及推广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大力开发多样化养老目标产品,为国民养老储蓄及家庭理财提供满意的选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期资金最重要的来源,也是未来A股“机构化”、“国际化”,以及实现“慢牛短熊”市场格局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阅读:董登新 美股 散户 养老金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