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仙股”或迎来退市潮 如何保护投资者?

  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中弘股份于10月19日停牌,深交所也已启动中弘股份股票终止上市程序。尽管在此前,上市公司方面与深交所进行了沟通,但基于依法全面从严的监管理念,中弘股份客观上已被判了“死刑”,退市或变得不可避免,中弘股份有可能成为首家因股价跌破面值而退市的上市公司。

  通俗地讲,中弘股份是因为成为“仙股”而退市的。而在目前的沪深股市,并不乏“仙股”或“准仙股”。如截至10月24日收盘,*ST华信股价报收于1.01元,*ST凯迪报收于1元,ST锐电报收于0.99元。此外,像*ST东南、*ST中绒、*ST保千等五家上市公司股价均低于1.30元。由于这五家上市公司基本面状况极差,今后黯然成“仙”也并非没有可能。

  上述这些“仙股”或“准仙股”都有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比如业绩较差,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实现翻身困难重重。而且,这些上市公司都是投资者抛弃的对象。因此,“中弘股份式”的悲剧,将可能再次被重演。这也将意味着,A股市场或将迎来“仙股”的退市潮。

  无论是中弘股份,还是今后可能出现的“仙股”退市潮,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都具有不一般的意义。自2014年证监会对退市制度进行改革以来,已产生多个退市“第一股”。此前上市公司的退市原因,主要集中表现在财务指标不达标上,具体表现为连续多年亏损而退市。而在2014年之后,就产生了“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第一股”博元投资等。如今,中弘股份又成为“跌破面值退市第一股”,这说明退市渠道更宽了,上市公司退市原因更多元化。

  而纵观上述“仙股”或“准仙股”,之所以步入举步维艰的境地,除了行业性因素外,上市公司本身在投资、决策、并购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失误或存在的问题难辞其咎。比如中弘股份在借壳ST科苑之后,曾经多次盲目并购,巨额投资不经过必要的决策程序,导致资金无法收回。这实际上也是告诫那些热衷于跨行业、跨领域并购的上市公司,盲目并购或投资,背后的风险是巨大的。

  众多上市公司成为“准仙股”而濒临退市,也与其股本的盲目扩张有关。中弘股份、*ST华信、*ST凯迪、ST锐电等,挂牌后都曾多次实施高送转。股本虽然“做大”了,但业绩却没有“做强”,导致其股价没有业绩支撑。其成为“仙股”或“准仙股”,也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从众多退市上市公司的股东构成看,个中并没有机构投资者的身影,中小投资者成为其中的主力军。这也说明,中小投资者是上市公司退市的最终埋单方。如何保护这些投资者的利益,无疑是不应回避的话题。而从以往的案例分析,退市公司投资者的利益是没有保障的,这明显不公平。

  事实上,像欣泰电气、博元投资等都是因为上市公司方面的违规而退市,投资者尚可通过诉讼的方式来维权。但上市公司因成“仙”而退市,投资者是缺乏维权渠道的。笔者以为,这一格局必须改变。一方面,像中弘股份是因上市公司的原因退市的,投资者不应为之埋单,上市公司方面须承担责任。像*ST保千今后如果退市,由于该上市公司被实控人掏空,其实控人应成为投资者诉讼的对象。另一方面,建议建立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机制。像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虽然是为处置证券公司风险而设立,但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基金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其保护对象也须进行扩容。比如对于持有退市公司股份的中小投资者,截至摘牌日,综合考虑持股期限、亏损程度等因素,动用该基金,给予其一定的补偿。

关键词阅读:曹中铭 退市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