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从品钛IPO看金融科技公司的科技底色?

摘要
近日,品钛科技在美股上市,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B端金融科技服务商的机构样本。从品钛科技的招股说明书中,我们应该能找到不少关于B端金融科技赋能的秘密。

  近日,品钛科技在美股上市,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B端金融科技服务商的机构样本。从品钛科技的招股说明书中,我们应该能找到不少关于B端金融科技赋能的秘密。

  从财务数据里发掘增长的秘密

  2015年6月,积木在内部推出了智能信贷引擎“读秒”,成为品钛公司的前身。2016年9月,集合读秒及智能财富管理引擎“璇玑”、虹点基金等业务模块,品钛与积木各自成为独立法人,进行专业化运营。

  品钛定位于智能金融解决方案提供者,目前最大一块业务是智能信贷解决方案,在这类业务中,品钛连接商业机构(资产方&;场景方)和金融机构(资金方),助力合作伙伴为用户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于场景方而言,品钛提供的是消费场景分期解决方案,于金融机构而言,品钛提供的是消费金融和小微金融解决方案,此外,作为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补充,品钛还推出了财富管理和保险经纪解决方案(营收占比不足2%)。截至2018年6月末,品钛连接了183家商业机构和83家金融机构,经由合作机构而使用品钛解决方案的累计注册用户2510万人。

  

  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品钛采取的是一揽子技术方案付费与业务量分润模式两种。而在分润模式下,很大程度上,借由各类解决方案为B端客户实现的盈利价值决定了品钛的营收能力。据了解,品钛现有的几种解决方案都有这两种收费模式,如果是信贷类解决方案,就是技术服务费+信贷业务分润,如果是财富管理类解决方案,就是技术服务费+金融产品销售分润。对合作伙伴而言,解决方案提供商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给自己带来业务和利润,相比一次性付费模式,分润的方式更容易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智能信贷业务数据上看,2016年以来,品钛为合作伙伴提供智能信贷业务,业务量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上半年为63亿元,超过2016年全年水平;2017年下半年增至91亿元;受整体行业环境影响,2018年上半年促成的信贷量89亿元,与2017年下半年基本持平。从营收和盈利水平看,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78亿元,超过2017年全年水平,环比增长1.83亿元;净利润0.33亿元,环比增长0.46亿元,扭亏为盈。

  

  在这里自然衍生出一个疑问:品钛98%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于B端合作伙伴的智能信贷技术与服务费,在2018年上半年贷款撮合量环比下降的情况下,营收和净利润如何实现了环比高速增长呢?

  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品钛B端客户业务量里,已撮合贷款余额保持快速增长,从2017年末的58.88亿元增至2018年6月末的76.52亿元,与存量规模相关的各类服务收入水涨船高;二是在当期贷款撮合量中,高毛利产品占比持续提升;以上两点在很多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也都能见到,但还有第三个重要原因,介绍如下。

  在财报中,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可作为B端机构服务商与消费金融平台的重要区别。在获客贵、获客难的行业背景下,于互金平台而言,销售与市场费用一直是一笔重要的开支,主流消费金融平台的销售与市场费用在营收中占比基本在20%以上,个别平台甚至达到50%以上。而对品钛而言,作为金融科技服务商,几乎所有的贷款用户都来自于其商业合作伙伴, 2018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占比为8.87%,201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为10.76%,明显低于一般的消费金融平台。这也是品钛在招股书里披露的,作为一个“连接商业与金融两端”的技术平台所具有的网络效应。

  品钛科技的底色:金融机构OR科技机构?

  在几乎所有平台都宣称定位于金融科技公司的行业语境下,本文结合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判断下品钛的底色:究竟是一家科技机构,还是一家金融公司?

  要判断一家机构的科技成色究竟如何,一个重要的指标便是信用风险承担。需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占比越高,越接近一家金融机构,反之,则越接近一家科技机构。

  就品钛而言,在早期的业务模式下,就消费场景类分期、信托结构项下的贷款和直接发放的贷款等三类产品,需要承担信用风险,产生息费收入(虽然产生的是息费收入,但品钛本身不提供资金,利息收入归金融机构,费用在商业机构和品钛之间分润),这主要对应营业收入中的分期服务费收入,2017年以来平均占比约为25%;除此之外的贷款撮合不需要承担风险,产生的是信用评估和贷后管理等服务收入,主要对应营业收入中的技术服务费,2017年以来的平均占比约为74%。

  解剖开来仔细分析,这部分产品之所以会承担风险,是因为其为了响应互联网服务的高速特性而做的折中和妥协。品钛的很多客户是在线商家,如电商、在线旅游、在线教育等。针对这类商家的金融服务的一个特性,是需要高速响应客户需求。可以想象用户在双十一抢购商品或者春节抢购机票时,是没有耐心等待超过10秒的。但是金融机构的资金通道对接却没有那么快,何况金融机构自己还要独立做一道风控,这就使得在线分期的响应速度变得不可接受。为此,一些主要的技术服务商,例如蚂蚁金服等都采取或者曾经采取了用保理公司先行付款,再将债权转移的折中做法,而这个过程就使得债权进入表内,承担了风险。应该说,虽然这种做法是目前实践中不得以的妥协,但毕竟影响了科技公司的定位,未来随着金融机构智能化的不断加深和服务的提升,有望获得缓解。

  

  进入2018年以来,品钛通过调整业务模式、引入第三方独立担保机构等方式,逐步淡化对信用风险的承担。据测算,截止2018年6月末,需要承担信用风险的贷款占比约为27%左右,较2017年末下降7个百分点。

  随着早期发放产品的陆续到期,预计需承担风险的贷款占比会继续下降,在此过程中,品钛科技的科技底色会越来越纯,金融属性则越来越淡。

  在鉴定其科技底色之后,接下来再简单看一下品钛的金融科技服务能力。

  品钛的解决方案覆盖信贷,理财,保险等多个领域,但目前业务量最大的依然是消费金融领域,作为一个B端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对金融机构伙伴而言,品钛的价值在于能够提供风控可控的优质资产。对场景方伙伴而言,品钛的价值在于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通过率为其用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以促进其销售增长。

  某种程度上,风控能力和定价水平决定了品钛给合作伙伴带来的价值,也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其科技服务能力。

  先看风控能力,用不良率指标来衡量。以时点逾期额/期末余额(delinquency rate by balance)为计算口径,截止2018年6月末,经品钛智能信贷解决方案处理,16-90天逾期率为4.58%(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直接核销,冲抵当期盈利)。以某季度发放贷款逾期额/该季度发放贷款总额(delinquency rate by vintage)为计算口径,消费场景分期类贷款的M3+逾期率均在1.6%以下。与同类型消费金融产品相比,逾期率并不算高。

  再看定价水平。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品钛撮合的消费场景分期贷款产品的平均年化利率分别为10.5%和12.2%,结合行业情况来看,这个利率水平显著低于同类型消费贷款的定价水平,于场景方而言是有吸引力的。

  护城河与增长前景

  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上市都是一个新的拐点,评价体系的重心开始发生变化,增长潜力等反映未来的指标开始比盈利水平、市场份额等静态指标更重要。

  在不断有巨头加码入局的行业背景下,对于品钛等创业型机构而言,要在B端金融科技服务市场获得增长潜力,首要的挑战便是找到自己的护城河。

  在金融科技赋能大战略下,巨头多是大而全的战略,如腾讯云可以为银行等机构提供云与大数据分析平台、AI工具箱及智能应用三个层次的服务能力,实现了从底层到应用层纵向一揽子支撑。对于品钛等创业型机构而言,唯有专注特定领域,做到“小而美”、“小而精”,才能找到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

  当前,品钛科技侧重于应用层服务,聚焦消费金融等特定领域,战略方向上没有问题,如何做出特色和差异化应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战略执行重点。

  至于增长潜力问题,正如招股说明书中所讲,品钛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拓展新的商业合作伙伴,二是持续提升已拓展商业场景的渗透率。而要在这两方面取得进步又取决于什么呢?我想,也许还是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持续聚焦和专注本身,某种程度上,护城河即是潜力。

关键词阅读:金融科技 品钛 IPO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