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毅:从信息哲学角度浅谈区块链技术的范式演化

摘要
区块链技术以及思想的本质就是对这种遮蔽性的“去遮蔽”和重构,要通过构建信息世界的唯一身份来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契约共识,从而从技术角度解决哲学的在场性问题,也就完成了技术的“去遮蔽”。

  摘要: 区块链技术以及思想的本质就是对这种遮蔽性的“去遮蔽”和重构,要通过构建信息世界的唯一身份来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契约共识,从而从技术角度解决哲学的在场性问题,也就完成了技术的“去遮蔽”。

  在讨论具体的区块链技术相关的思想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在观察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的数千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1840年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下半页的信息革命塑造了现代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方法。

  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有关文明演变的三个基本逻辑:

  第一,文明的进程并不是沿着直线的进步,有时候会停滞甚至倒退,但是大部分时候都在向着某个进步的方向前进,毫无疑问我们正在进步的快车道中。

  第二,任何一种革命都是一种基因突变,从1492年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爆发,以及冯.诺依曼和图灵奠定了信息革命技术的基础,人类文明在过去两百年间的技术爆发引发了文明进程的巨大变动。

  第三,在技术不断爆发的同时,思想也在不断演变。工业革命前后传统哲学思想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演变,而信息革命到来之时,哲学和思辨的光芒却被大众媒体和娱乐精神所取代。精神世界的贫瘠和现实的物质丰富构成了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矛盾,而这一点就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很显然,我们正在经历的就是从提供数量为主的互联网转向提供意义的互联网的过程中,而区块链就是通过唯一标识的加密技术来赋予其意义和价值的技术。

  信息概念最早用于理解主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信息概念必然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内涵。

  而放在信息技术的革命过程中,信息获得了新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意义和价值,信息革命正在发生从数量向意义,从信息到价值的转向,这是我们将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同时作为未来信息技术革命核心的本质原因。

  自从人类获得技术以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产品以及对自然界产生干预就不可避免了。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和改造水平不断提高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变化。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受到自然的制约和限制,人对自然的干预和控制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小。进入了工业社会以后,人类掌握了现代科学和技术,开始大规模的对自然进行主动和全面的索取和控制,因此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也就转变了,原本的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转变为人对生产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的依赖,也就形成了遮蔽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技术的遮蔽性问题,尤其是遮蔽性的演化和存在,这是我们讨论整个区块链思想的基础。

  首先我们讨论现代技术的遮蔽的本质,我们看到近代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一方面实现了人类天性中的那种超越自然界的依赖性而独自自主的理想,也就是人文主义。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脱离导致了人类精神信仰的消失,而在独立之后人类又没有找到新的存在的意义,反倒是在不断的物质生产中获取意义,人类社会演变成一个不断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向自然进行索取和占有的机器,从而造成了生态危机以及人类的精神危机。

  从西方哲学发展脉络来说,正是由于其传统的主客二元的思想在历史实践中转化为人类主要的生存方式,以及科学技术带来的人类启蒙的必然性,使得人们不可避免的遭遇了这样的内生性矛盾。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现代技术的遮蔽性的本质就是座驾,因此现代技术在解蔽的同时也在遮蔽,在帮助人们认清自然的同时也在遮蔽人与自然之间原本的联系。

  然后我们讨论遮蔽的演化,也就是从历史角度讨论信息技术和哲学的关系,这里我们采用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思想理论,他将广义的信息技术分为口传、印刷和电子三种形态,实际上也就对应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种不同的文明。

  事实上,不同的信息技术不仅带来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也代表了不同形式的遮蔽。我们具体介绍下这三种不同的历史社会形态中的遮蔽性。

  口语信息技术的时代,对应的就是以原始部落、城邦以及农业社会为主的历史时期,这个时代最大的遮蔽性在于:语言的遮蔽性。

  一方面语言帮助人们建立起了想象的共同体,也就是成为了超越简单社群所构建的组织形态(主要以游牧部落和农业封建国家为主)。

  另外一方面语言的存在也让人们脱离自然,造成了对世界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关于世界本源的解释”。

  因此,从历史角度来说,自从人类拥有语言以后,就开始获得了超越自然的技术力量了,也就开始在解蔽和遮蔽的矛盾过程中开始前行了。

  印刷信息技术的时代,对应的就是现代民族国家产生的时期,以及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大行其道的时期。

  这个时期人们发展出来了完全不同于口语时代的信息技术和认知世界的哲学,人们开始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和世界,因此不仅是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认识和改造人类的学科不断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的根本任务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因此,人们将所有热情投入到改造世界的浪潮中,尤其是通过想象的共同体的方式进一步将简单的族群和部落改造为现代民族国家,而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也从血缘和从属关系转变为民族之间的认同,这也彰显了尼采所说的个人的意志。

  很显然,这个以想象的共同体能够成立的前提就是以印刷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它大大延伸了人们的视觉功能,让信息能够超越时空进行更广范围的传播,从而造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范式,处于不同地域的,互不相识的人们可以借助不同的印刷品获得共同体的共识。

  因此,一方面印刷技术帮助现代人实现了人类从自然的控制中自我解放的理想,成为了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立法者”,另外一方面,人类也不再与自然面对面,而是通过“人造物”理解自然,这是第二重遮蔽性。

  电子媒介技术时代,对应的就是以电报、电视、计算机以及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的技术不仅是人类各种器官的延伸,更是人类大脑和意识的延伸。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人们不仅获得个体意义上的全面解放,而且建立起更加全面和系统的陌生人的相互关系,族群的认同不再限于民族国家,而是取决于相互共识——这就是区块链技术为什么可以称为新的革命技术范式的原因。

  如果说口语信息技术是个体和意会的,印刷信息技术是社会和书面的,那么电子信息技术就是以人为本的,交互式的。在这样的信息技术范式下,人们脱离了时空的限制,能够与任何个体进行共时生存。

  然而,我们要意识到任何获得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电子信息媒介在带给我们新的权力的同时,也造就了类似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这样让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的技术和工具。

  也就是说,电子信息的媒介通过形式化的方式将世界比特化和数据化了,这就造就了第三重遮蔽:虚拟世界的遮蔽性。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仅感受不到自然,甚至连人造性都被遮蔽了,而又由于虚拟世界的多重性,导致了不同身份认同的虚拟人格的矛盾,从而造成了现代人在精神上越发的孤独。

  拥有虚拟的身份不仅会带来多元的生命体验,而且也会带来人的内部精神的不稳定以及对对现实世界的“不在场”的心理现象。

  最后,我们讨论区块链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在场性。

  所谓“在场性”是德语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康德那里,“在场性”被理解为“物自体”; 在黑格尔那里,指“绝对理念”;在尼采思想中,指“强力意志”;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指“存在”。到了法语世界,被哲学家笛卡尔翻译为“对象的客观性”。

  “在场”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更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而“澄明”是通往“在场性”的唯一可能之途——只有“澄明”才能使“在场性”本身的“在场”成为可能,而欲达致“无遮蔽状态”,只有通过“去蔽”。

  简单说,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更多的是隐喻和象征,而象征是对真实的本体、实相、纯真的遮蔽,破除这种象征性的幻象得到被象征的本真,就是“去遮蔽”。

  这是我们通过思想研究信息技术的最重要的目标,也就是认识每种技术的隐喻的本质,从而获得“去遮蔽”的能力,也就实现了人的“在场性”。

  人通过信息技术控制和改变了世界,却遮蔽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造成了现代性问题的发生,这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契约(具体内容可以见已发表文章《人与自然的技术契约》),因此可以实现技术的“去遮蔽”以及人的“在场”。也就是说,我们的区块链思想,需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契约的同时,也要重构人的“在场性”,这是这个技术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将具体的信息技术放在信息带来的遮蔽性来讨论。

  我们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是虚拟的世界以及通过技术进行智能增强的能力。

  前者带来的技术遮蔽性体现在构建了一个和真实完全不同的世界,从而重构和模糊了我们本体的“在场性”,后者带来的技术遮蔽性体现在通过技术对人的行为进行增强和替代,因此更加梳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因此,需要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人的“在场性”的重构:

  一方面,通过建立起在虚拟世界的唯一标识和加密身份,来构建人在特定社群的唯一性,从而解决了虚拟实在和现实之间的分离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人与自然的契约关系,建立不以效率为核心而以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为核心的新的契约,这使得我们能够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去遮蔽”的目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区块链技术视为解决信息技术遮蔽性的内在逻辑,也是从长远看来我们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路径的原因。

  总结下,我们讨论了信息技术的遮蔽性概念的本质,理解了技术带给人们不断的延伸和解放的同时,也不断遮蔽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口语时代的信息技术到电子媒介时代的信息技术,都构成了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遮蔽”,技术一方面提供给人类以工具和延伸的能力,另一方面却让人类失去意义和目标。

  我们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让这种遮蔽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区块链技术以及思想的本质就是对这种遮蔽性的“去遮蔽”和重构,要通过构建信息世界的唯一身份来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契约共识,从而从技术角度解决哲学的在场性问题,也就完成了技术的“去遮蔽”。

  以上就是我从信息哲学角度对区块链技术的在技术革命中的范式演化的一个基本讨论,对于没有哲学研究基础的读者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也希望各位能从中感受到技术哲学对理解经济、文明和技术发展范式的作用,这能够为各位从更深入的角度理解区块链以及其他数字经济中的技术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阅读:刘志毅 信息哲学 区块链 演化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