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晓:政策春风将成市场升温催化剂

摘要
中国宏调部门集中发声,密集表态,并以实际行动,对市场现存的三大疑虑进行了细致的析疑、消除。

  一、经济转型:旧思维和新现象的冲突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转型期,经济转型的含义是“三期叠加”——增速换挡、结构转型、政策消化。虽然大家都明白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三种含义,但毕竟改革开放后长达30余年经济高速发展,其给市场带来的思维定势和认识惯性,不是能轻易消除的。

  2012年后,中国经济进入下台阶后的底部徘徊时期,2013年至今经济增速已延续23个季度在(6.5,8.0)的狭窄区间运行。中国经济运行在速度“换挡”的同时,结构转型也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如火如荼、有条不紊地展开。“三去一降一补”加速了落后产能地淘汰,使得行业内产能迅速向先进产能集中。从产业周期地角度,中国经济各产业普遍进入了产业成熟期,行业集中度客观上有集中地趋势,行业的市场结构正发生变化,各行各业普遍有由完全竞争型地市场结构向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转变的趋势:水泥、家电等行业已先后完成了这一转变,钢铁等行业则正在发生。产业成熟前期市场结构的这种转变,必然带来行业内部企业经营效益的分化,从而带来分散性违约地增加。为应对2008年的海外金融危机,中国一度推行了过度扩张的政策,短暂偏离了经济转型的长期方向,使得楼市过度繁荣,并对全社会从事实业的氛围产生了一定伤害。“树不能长到天上去”,为经济健康发展树立了良好预期;为使经济发展回归创新发展的本源,夯实经济发展的实业基础,以消除泡沫、化解风险为特征的前期政策消化,需要新时期有对冲性政策,或者说对新时期宏调形成了一定制约:楼市调控和中性货币政策成为新时期必须长期坚持的政策基础,构成了未来较长时期内的中国宏调政策基调。

  市场过去30余年养成的思维惯性是:经济低迷必有政策放松,经济和政策之间存在着“交谊舞”关系,经济进、政策退,经济退、政策进。过去是经济一退,政策就放、一放就热,一热就收,一收就冷,再放、再热、再收,不断的快速变换。现在是要保持政策定力,踏踏实实提高增长质量。市场对这个明显不适应然而,新时期经济和政策间的传统“舞步”关系不再存在,市场在对政策放松失望之余,难免心生抱怨——国内楼市泡沫、海外经济变化,已使得国内政策空间变小,中国经济发展的困难增加!加之金融市场上违约现象的增多,市场对转型期的一些非系统性风险,甚至市场竞争中的个体性失败现象,都当成了新阶段经济发展的趋势表现,对经济和市场前景,表现出了过度的悲观!

  二、市场似是而非的三大忧虑

  受海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相对低迷态势持续时期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在过去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规模高速扩张的“双快”时期,投资者习惯于追寻热点,中国市场上主题投资盛行,监管机构虽自始至终在引导市场价值投资,并也持续进行了相关的市场建设,但市场中赚快钱的投机思维一直未有消退,典型表现就是中国股市的高换手率,以及和成熟市场相反的负流动性溢价。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运行特征转变,以及转型期的“去杠杆”政策环境,也使得中国股市运行趋向成熟:换手率下降,市场从持续的喧嚣中长期地沉静下来后,注重基本面的价值投资也将逐渐成为投资思想主流——市场环境教育使然。

  然而,正如经济转型带来了市场对经济的错误悲观预期;股市向成熟转型也带来了对市场运行的错误悲观预期。在经济增长平稳和企业效益改善的宏观环境下,市场成熟过程中的J形调整(即过度调整)规律,影响了市场的信心,叠加经济转型期的变化,基于纯粹心理变化而带有“悲观”有色眼镜的各类投资者,将转型期的特征当作了未来发展的疑虑。这些被扩大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前景、民营政策、金融风险。

  市场仍然不适应下台阶后的经济平稳局面,仍未走出高速幻觉,不能理解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将会经历的长期“底部徘徊”状态。按笔者的持续跟踪观察,最新的宏观长期前景POLL表明,市场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的预期趋于恶化:滞涨成为主流看法!未来3年经济增速仍将趋于缓慢下降。市场的弱经济预期,使得市场走出当前的低迷态势难度大为增加。笔者认为,“滞涨”的预期根本经不起推敲。既然经济低迷,那么通胀压力就难持续;经济整体仍处“底部徘徊”时期,当前的高通胀并不具持续性。从变动历程看,当前的高通胀主要源自7、8月份的上涨(主要受房租跳升和猪肉回升等因素的影响,即当时猪肉疫情等因素导致本应环比下降的肉价并未下降)。长期看,通胀和通缩均可能性较小,经济底部运行时期“防通缩”还应是主要应对方向。对经济中长期前景,笔者和市场明显不同。笔者认为2018年是中国经济走出底部徘徊阶段的起始之年,未来经济中期(3-5年)前景是:经济增速将呈现稳中偏升态势!从经济增长第一动力投资的变化看,投资企稳回升在即(2018年上半年受PPP整理影响,短期有所回落);随着未来投资的企稳,中国经济稳中偏升态势将愈加明显,并将造就中国股市持续向上基础。

  对市场型救助政策的不理解,造成了对民营经济政策的忧虑。中国民营经济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在很长时期内,碰到困难“不找市场找市长”,虽然这种情况当前已大为减少,但仍有不少存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求政府对企业的支持要更多地采用市场的形式,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同时这也意味着要减少对企业的直接支持。这意味着新时期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更多的采用了市场中介的形式——政府引导、带头、出资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扶持基金、经济组织,甚至号召、要求国有企业参与救助民营企业。这类通过带有国有性质平台(企业、产业基金、产品等)救助民营经济的新型市场化形式,竟被部分人士解读为对民营企业的收购。按这样的逻辑,西方在金融危机期间对私人机构的股权收购式救助,那更是趁火打劫式的国有化!

  风险显性化使得市场扩大了金融风险的真实压力。经济转型时期也是中国产业普遍走向成熟的时期,行业市场结构转变必然带来一段时期的企业间效益分化,散点式违约增加;2008年危机应对过度带来的货币过度扩张环境下,后来高杠杆和高融资抵押局面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防控金融风险是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风险管理的运作特点是,凡是事先被预期到的风险都不会成为真正的风险。自中国经济2013年进入“底部徘徊”阶段以来,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日益显性化。中国经济在之前当然并非没有风险,2013年后风险关注度的上升,只不过是风险显性化而已。经济风险的显性化,也是经济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如随着人生命延长和医疗水平提高,癌症发现率会提高一样,现代人需要与癌共存。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也需要与风险共舞。

  三、政策春风吹散市场疑虑

  市场走向成熟给了投资者以“低迷”的感觉,低迷局面造成了投资者的“熊市”思维,利空消息被放大,利好消息被忽略!以致市场忽视了显而易见的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效益改善的宏观局面,也给金融风险管理增加了难度。

  海外市场的变化和某些国家对政策国际协调性的忽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造成了一定压力,尤其是扰乱了市场预期。对此,中国宏调部门集中发声,密集表态,并以实际行动,对市场现存的三大疑虑进行了细致的析疑、消除。

  两大金融监管部门和国务院的表态,实际上驳斥近期市场上一股政府已事实放弃股市的错误认识,表明政府对股市运行高度关心,并也准备了不少应对措施。国务院领导的讲话表明,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政策体系的稳定性,而不是再像过去那样和经济、市场间经常变动的“舞步”关系。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央对其重要性认识没有改变,并且正在研究进一步的扶持管理措施,习主席对广东调研的“新南巡”和给民营企业家回信的举措,更是具有明显的信号意义。对股市发展,尤其是股市运行中风险处理,中央正在酝酿出台针对性的政策。

  当前资本市场的低迷实际上是和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背离的,是惯性使然。展望未来,资本市场何时走好,主要取决于经济回升预期确立时间。货币边际放松直接带来了货币市场的宽松,货币利率下降,金融投资机会成本下降。尽管受金融监管规范化、去杠杆和防风险等政策的对冲性影响,市场金融投资的加杠杆行为难以恢复,投资意愿和信心的恢复也较慢,市场走出低迷格局客观上需要“催化剂”;近期中央高层先后表态都经济和市场的关注,析疑了市场担心的质押风险、民营经济政策等多项热点,市场向上的“催化剂”显然已出现,市场逐渐升温态势将延续。

关键词阅读:政策 市场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