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指向是打造一个资金和融资的双向扩容生态新平衡

  一个股市的生态决定一个股市的走势,主要是资金与新增股份的动态平衡。

  上周开始,股市开始新的一轮快速下跌,之所以出现下跌,有内外金融经济的因素,也有股市内部的因素,那就是长时间的IPO常态化发行和减持对市场的 资金产生抽离,增量资金进场不能有效的承接IPO和减持的筹码,场内只是存量资金在运作,所以股指出现了快速的杀跌赶底,针对市场的惨烈下跌,市场呼吁暂停IPO的声音多了起来,呼吁减缓IPO的声音多了起来,建立平准基金的声音多了起来,实际上就是改变市场资金与筹码的新平衡。

  针对市场的暴跌, 针对市场的呼吁,一行两会以及更高级别的金融稳定委员一起发声,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打造一个增量资金而IPO双向扩容的资本市场,妄图推动增量资金入市,打造一个新的资金和筹码动态平衡,稳定股市运行。

  一行两会发声稳定股市运行

  说到底,资本市场是一个真金白银的市场,股价上涨凭借的就是投资者用钱买出来,而不是依靠嘴巴喊出来的,尽管慢牛喊了很长时间,股市依然跌不停,不断创调整新低,一旦离开投资者买盘支撑,股价就会下跌,所以市场的流动性就很关键,没有流动性没有新增资金进场,股市结果就是下跌,有一句话说得好,资金如水水涨才能船高,因此吸引资金进场一直是管理层的重要工作,

  央行关键在于流动性管理,整个市场流动性紧张金融市场拆东墙补西墙,对流动性十分敏感的股市自然受到影响,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前瞻性地做好相关政策储备,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促进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流动性中性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央行关键在于一方面可以保持资金维持较低利率,按照贴现模型,市场资金利率下行,股市可以维持更高的估值,有利于股市稳定运行。另一发面充溢的流动性总要寻找投资标的,至少可以分流一部分到股市,给股市带来新增流动性,从而有利于股市稳定运行。

  银保监会针对股市分两步走,一步是减少市场进一步失血,针对目前的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尽管银行股权质押融资并不多,但银保监会还是敲警钟,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地做好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管理,在质押品触及止损线时,质权人应当综合评估出质人实际风险和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采取恰当方式稳妥处理。目的就是降低平仓带来的资金抽离,减少市场失血,同时稳定市场情绪。

  银保监会的重要职责就是拓宽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 目前股市下跌,说到底还是缺钱,两市成交经常不足3000亿元,沪市曾经跌破1000亿元大关,这样的成交量股市怎么可能上涨,第一个就是规模庞大的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仅次于公募基金的机构力量,保险资金是投资股市的生力军也是重要的机构力量,是资本市场十分倚重的一个长线资金,银保监会强调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

  保险资金从野蛮资金再度成为证券市场极为依赖的资金,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允许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这个政策是一个新政,之所以出台这样一个新政,就在于股权质押风险逐渐暴露,成为市场股价闪崩市场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Wind数据显示,截至1019日发稿,A3554只个股中,有3533只股票存在股票质押的情况,而没有质押的股票仅有21只,堪称无股不押A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累计质押股票数量占持股比例超过90%的,有485只股票,其中117只个股的控股股东累计质押所持股份数量占持股比例达到100%。股票质押最大的隐忧就是给市场带来负反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平仓股价下跌更多股票质押达到平仓线进一步平仓,在市场疲弱之际,依靠上市公司和市场力量自然无法化解股权质押风险,亟待引进外部力量,目前已经有多个地方政府介入股权质押风险化解,但市场质疑有国退民进和行政干预的声音,而保险资金本身就需要寻找投资标的,在市场低迷之际,选择较为优质的个股参与化解股权质押,不失为一个市场化的战略方式。目的就是给市场带来新增资金,同时消除市场股权质押风险的忧虑。

  银保监会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推出《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问答中银保监会说明,在前期已允许银行私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和公募理财产品通过公募基金间接投资股票的基础允许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理财资金规模庞大,截止目前大约是22万亿元,这个资金对于股市来说理想是很丰满的。只有现实中是不是很骨感,有待进一步观察。

  证监会发声也主要是针对增量资金,像鼓励回购,鼓励私募资金鼓励私募股权基金通过参与非公开发行、协议转让、大宗交易等方式,购买已上市公司股票,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再有就是鼓励更多的资金化解股权质押风险,三就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资金进来。

  可见一行两会主要是给股市引资,但是是不是能够成功引进资金,实际上有赖于股市证监会基础制度的完善,毕竟种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银保监会拓宽资金渠道但如果股市得不到投资者认可,资金绕着股市走也是徒劳只能干瞪眼

  管理层引进资金同时也明确资本市场需要提供更多的融资。

  股市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支持实体经济,这一功能在A股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9月份GDP 下滑到6.5%,低于预期,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显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贵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股市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资本市场融资压力依然较重,市场各方对股市融资有较大的依赖。因此股市融资未来可能会维持较快的节奏。

  IPO方面证监会再度强调增强创业板的包容性,提升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件好事,但是提升创业板的包容性,包容什么,那就是进一步降低市场门槛,让未能实现盈利的四新产业上市、让 中概股以CDR的方式回国,18年以来在支持四新产业上市方面证监会在基础制度方面建设做了很多的工作,因此股市会有更多的IPO刘鹤副总理也强调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等。从国家整体经济和金融政策来看,刘鹤副总理的 观点是对的,资本市场需要承担起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科技新模式的重任,避免大量的四新产业流落到境外上市,让国外投资者独得中国经济发发展的成果。

  在并购重组方面证监会强调继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已经推出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即将按行业实行分道制审核,对高新技术行业优先适用。丰富并购重组支付工具,提高审核效率,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依托并购重组做优做大做强。在周末很快的修改IPO被否决的借壳上市期限限制,从3年缩短到六个月。

  因此未来很长时间,股市的IPO和再融资依然是一个井喷的时代,只不过受制于市场疲软,投资者质疑声音太高,IPO和再融资才得到人为的控制而放缓,一旦增量资金进场,股市走出低迷,IPO和再融资就会加速回归正常。

  未来股市生态猜想。

  很明显股市未来是一个双向扩容的过程,那就是增量资金扩容和股市IPO再融资扩容,这是与以往稍有不同的股市生态。

  未来IPO肯定不可能再度上演暂停的闹剧,实际上IPO暂停根本不可能拯救A股,如果能够拯救A股,历史上已经9次暂停9次重启,怎么还要上演第十次暂停第十次重启,另外IPO暂停也不符合IPO常态化改革,也与A股的对外开放形象不合,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经常上演IPO暂停救市的戏码,这给市场带来行政化过度干预的不好预期,也不利于股市进一步国际化,不利于股市进一步开放。也就不能吸引外资进场,这是得不偿失的。

  尽管股市跌得见不得爹娘,投资者损失惨重,本周依然核发一家IPO,融资不超过5亿元,新股申购方面是星期三好四各一家共计两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放缓,股指位于低位,IPO核发也会照顾市场情绪,适度减缓,但是暂停是想都不要想,呼吁暂停IPO救市既不明智也是徒劳,与市场化改革相背离,作为专家呼吁暂停救市不太符合逻辑。

  但是在引进长线资金方面各方会更加的努力,像刘鹤副总理接受记者采访重复了证监会引进资金新举措,接着是金融稳定委员会周末加班召开会议,强调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前期已经研究确定的政策要尽快推出,要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前期确定的政策主要还是吸引各类长线资金进场。

  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实际上更加现实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重任,在支持四新产业和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担当。

  就这个双向扩容政策对股市影响而言,短期看,长线资金进场并非易事,他们既要看投资价值,也要看趋势演变,在趋势没有出现转牛以前,很多长线资金也会裹脚不前,长线资金参与化解股权质押风险,不像政策性资金,需要做尽职的调查,这个过程会是较漫长的,不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市场的提振较为有限,而一般中小散户对IPO较为敏感,在IPO节奏和融资规模不确定以前,一般不会选择抄底进场,因此短期股市走势受到情绪化影响,可能短暂快速走高,但不会太好,反弹可能随时终止。

  管理层打造一个双向了扩容,从大的原则上讲是正确的,但是需要制度护航,才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股市才会出现期待的健康牛市,实现投融资双赢,就像证监会说的要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坚决的把一些劣质公司堵在资本市场大门之外。更需要加大事后监管和惩戒的力度,也需要打造一个系统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目前投资者保护机制太凌乱,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法规制度,这是一个缺憾。最后是需要进一步梳理减持制度的得与失,一个市场减持金额是IPO金额的数倍,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健康市场,一个市场最多的公告就是减持甚至是清仓减持公告,与股市支持实体经济背离,这个市场一定是哪儿出了问题。

  监管层指向很明确,那就是资金和融资的双向扩容,虽然暂时难以判断对股市运行的影响,但是应该引起投资者的足够重视,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存量公司的增加,很多公司重组无望会成为类僵尸公司而乏人问津。

关键词阅读:监管 融资 杜坤维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