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军:习近平力挺民企 我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摘要
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

  没有民企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否定民企等于否定改革开放。——刘胜军 

1 新时代的最强音

  10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的回信中,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改革开放 40 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

  总书记一口气用了“不可磨灭”、“不容置疑”、“丝毫不会动摇”都词语,足显对民企作用之极端重视。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这次,民营企业家不仅吃了定心丸,更有了定海神针。

  

  10月22日,A股开盘气势如虹

2 高度警惕那些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行

  前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否定、弱化民企的声音,动摇了民企的信心,尤以想出名想疯了的“经济恐怖分子”吴小平为典型。

  在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当下,出现吴小平这样的“奇葩言论”并搅混了社会舆论,实在是匪夷所思。吴小平的荒谬言论之所以引发广泛担忧,也和民营企业当下遭遇的经济和金融困难有一定关系。

  

  另外一个引发广泛议论的事件是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的讲话。

  9 月 11 日,全国“深化民营企业民主管理,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现场会”召开。邱小平指出: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的客观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要全面深入推进民营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各级人社部门要与工会、工商联加强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厂务公开协调工作机制,支持工会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认真履行人社部门职能职责,主动做为。要把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作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很快,青岛市总工会宣布向两新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派遣了92位挂职的第一主席。这一举措的本意是“解决两新组织工会组建难、规范难、履职难的突出问题,推进两新组织工会规范化建设,打通联系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不过,这一举措在媒体报道后却引起广泛的忧虑和紧张。

  笔者认为,重要的不是有关部门的出发点如何,而是社会各界如何解读。另外,政府出台任何举措都要具有“历史敏感性”,因为一些政策会被误解为回归 50 年代初的“公私合营”。正如胡德平先生所言:

  某副部长强调“企业的民主管理”,怎么把政协的协商民主的机制搬到民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他说的“职工与企业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不是打着共享、民主的旗帜搞大锅饭、铁饭碗、刮共产风吗?这和国有企业有什么区别?陈有西律师对此的质疑是完全有理由的。昨天已经认识清楚,解决了的问题,今天又用一种新的形式复活起来。仍用一条挤压民有企业,迫其走上公私合营之路。如果形成一股潮流,无人敢提批评意见,那么后果将非常可怕

3 决策层对民企密集表态

  李克强总理 9 月 19 日在 2018 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中谈到民营经济时,台下三次响起掌声。李克强重申:

  中国将坚定不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决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合理障碍,对政府承诺的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领域,要加大力度督促推进。

  9 月 27 日,李克强在浙江主持召开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座谈会,十几位企业家踊跃发言,谈了对形势的看法和建议。李克强对他们提出的融资成本上升、提高政策可预期性等问题一一回应,要求有关部门抓紧研究采取措施。他说:

  面对当前国际环境变化的挑战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我们要多听市场主体声音,多为企业排忧解难。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等成本,特别要对小微企业给予政策倾斜。

  10 月 19 日,刘鹤副总理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明确表态:

  社会上所谓国进民退的议论,既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好了,国有资本可以退出。

4 否定民企,就等于否定改革开放

  笔者认为,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视民企,是针对当前的社会忧虑而采取的果断“稳预期行动”。今年 7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个稳”: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其中“稳预期”最具根本性意义。而对社会预期来讲,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开放路线,这是至高无上的命题

  之所以说“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笔者认为这是中央对改革开放的深刻诠释

  民企已经是经济的绝对主力,这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民营经济贡献了 50% 以上的税收,60% 以上的 GDP,70% 以上的技术创新,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 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所以刘鹤说,“如果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民营企业体系,就没有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是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民企是改革开放40年的第一推动力: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经济取得惊人成就,关键动力是什么?第一重要的就是民企,因为民企就是市场的化身。1978 年之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只有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民营经济的崛起。民营经济从零起步,逐步成长为经济主力军,此即诺奖得主科斯所言的边缘革命民企的竞争也对国企产生了“鲶鱼效应”,成为推动国企改革的市场力量。民企的优势就是体制优势、效率优势、创新优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其出发点就是鼓励民企入股国企,利用股权结构的改变来推动国企体制和效率的改善。可以说,没有民企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否定民企等于否定改革开放。

  深圳原副市长张思平说的深刻:

  如果说可以不要民营企业,那搞改革开放还干什么?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所有制、产权改革过程,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5 稳预期更需实际行动

  中央高层在关键时刻发出的关键声音,是极为必要的。

  但民企要摆脱眼下的困难,更需要宏观政策和改革层面的具体行动。正如刘鹤所言: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狠抓落实。现在是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时刻,各方面落实的力度要大一点,责任心要强一点,敢于担当,快速行动,切实推出一些具体政策,推动股市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当下有3大政策是民企最为渴盼的及时雨

  第一,银行不得以防风险为理由而“歧视性收紧”民企贷款。银行防范不良资产无可厚非,但不能因为所有制的因素而“厚国企薄民企”。在贸易战博弈如火如荼的当下,这已经是“政治问题”,正如刘鹤所言:

  目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误解和偏差,比如说有些机构的业务人员认为,给国有企业提供贷款是安全的,但给民营企业贷款政治上有风险,宁可不作为,也不犯政治错误。这种认识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那些为了所谓个人安全、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行为,在政治取向上存在很大问题,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笔者认为,当前所谓的“国进民退”并非是因为民企效率低下导致的“正常市场行为”,而是因为金融体系对民企的不合理挤压导致的反常现象。一些国企之所以能收购民企,仅仅是因为国企更容易获得融资,仅此而已。这一点我们必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深圳原副市长张思平指出:

  据我了解,在深圳,很多民营企业还了银行旧贷,银行可能就不再批新贷了。有些过桥贷款,都不能实行了。失去正常的流动性,给民营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也才看到,很多国资入股的企业,往往伴随着流动性问题,而并非经营不下去,甚至也不是没有利润。据估算,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的资金成本,起码要高三分之一。近期看,恐怕要下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尽快解决民营企业资金流动性危机,这是非常迫切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未来半年,民营企业恐怕会成批成批倒掉。民营企业融资难,银行无法贷款,还要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而且,随着民间借贷受到冲击,各种融资渠道都在不断收紧。当务之急,中央必须下决心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问题。

  10 月 20 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提出:

  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责任;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人为拉长融资链条等问题。

  这些政策如果能落到实处,有望缓解民企资金链被银行过度挤压的困境。当然从中长期来看,根本出路还是在于改革:资本市场 IPO 注册制改革、深化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民营银行、淘汰僵尸企业、抑制房地产泡沫。

  第二,“国企收购民企”之后怎么办?既然当前的国企收购民企是金融扭曲导致的不合理现象,就应该设法保护民企的体制优势,而不是将其国有化了之。深圳原副市长张思平建议:

  国企入主民企后,我认为有必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无论作为投资者,还是控股,应尽最大可能不要把国有企业机制延伸或者照搬到民营企业,破坏了民营企业本已建立起来的适应市场发展的机制。二是,现在的措施应该具有过渡性,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国有企业可以考虑退出。三是,入主民营企业后,应该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于民企仍然保留的部分股权,应该给与充分尊重,无论其他市场主体剩下多少股份,在决策机制等方面都不能侵犯其合法权益,更不能趁火打劫。

  经济学家樊纲建议:

  针对目前“国进民退”的担忧,政策应该要有导向,防止国有企业通过混改把民营企业纳入国有企业轨道建议国企投资民企可以参照优先股和AB股的方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决策权

  第三,要把减税落到实处。了解当代经济学理论的都知道,减税才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而且这一理论也得到了里根 80 年代大减税的实践检验。无论从国际税负对比还是国内实体经济现状来看,中国都应该推行“大规模减税”。减税不是减少财政收入,而是通过降低税率来繁荣经济,进而扩大税基,财政收入可能不降反增如果说高税负是杀鸡取卵,那么减税则是实现政府和市场双赢的妙棋。何乐不为呢?

  值得关注的是,如何看待最近税收增速开始下降?

  2018 年 3 季度财政收入增速为 4.2%,税收增速为 8.6%,均低于当期 9.6% 的 GDP 名义增速。最受关注的增值税 3 季度增速已经从上半年的 16.6% 降至 2.2%。9 月份财政收入增速只有 2%,其中税收增速为 6%,增值税增速由正转负至 -1.2% 。

  这是否意味着没有必要继续推动“大规模减税”了?笔者认为,当前税收增速下降的原因是复杂的:

  第一,减税效应开始显现。

  第二,由于舆论压力,地方财税部门“吃相太难看”,现在开始有所收敛。

  第三,实体经济困难加剧。

  

  官方和财新 PMI 双双下行凸显实体经济困境

  由于今年 5 月增值税税率仅下调 1%,当前税收增速放缓更可能是后两个因素导致。因此,减税决心千万不能因为税收增速放缓而动摇

  10 月 20 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在接受财新采访时说:

  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克强总理说的大力度减税将是对经济的一大利好。明年减税、减费的力度有望达到甚至超过1%GDP,即可能大于美国减税的力度

  果如此,中国经济何愁不稳?特朗普何足惧哉?刘鹤副总理说得好:

  中国政府将创造平等环境,强化法治,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深化改革开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国经济发展广阔前景充满信心。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是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只要大家牢记这一点,心就会静下来,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关键词阅读:习近平 民企 春天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