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国进民退”伪命题 “离职套现”须提防

  针对有媒体反映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造成“国进民退”现象,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10月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应称,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互惠共赢的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为此,彭华岗副秘书长还列举了近年来央企将2618户企业控股权让渡给民营企业一事来作为证明。

  “国进民退”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特别是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一事,这是要严格遵守上市公司收购规则的,这种收购也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行为,确实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特别是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债务违约问题频频发生的时候,国资的进入是有利于缓解公司危机的,是对民企的一种支持,这也是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的。这种行为也得到了市场的支持。

  显而易见的是,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债务违约更趋频繁,为此,地方国资接盘民营企业股权的步伐不断加快。迄今为止,包括深圳在内,山东、福建、四川、河南等十余个省市的国资,均已下场接手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提供流动性支持。

  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股权无可非议,但值得警惕的是,上市公司董事长及高管们借机“离(辞)职套现”。据统计,截止10月12日,今年以来两市共有396家公司发生董事长离职,同时还有1775位高管离职。就离职的396位董事长的构成来看,其中民营企业157家,地方国企125家,央企65家,外资、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合计49家。除了190家国企董事长的变动相当一部分是基于人事上的调动之外,非国企部分的董事长离职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董事长的离职是基于公司控制权更迭或者自身转型之需要。

  依理讲,公司控制权更迭以及公司自身转型,公司董事长离职似乎是名正言顺的。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却值得探究。就公司控制权的更迭来说,公司董事长是可以起到决定作用的,公司董事长如果不愿意放手,恐怕谁也拿不走公司的控制权。还有公司转型的问题,是否需要更换董事长其实并不是关键,只需要将总经理更换就可以了。

  关键在于董事长为什么就愿意放手、愿意更换呢?这个关键中的关键在于,这些董事长手下的公司已经上市,成了上市公司。将自己的企业上市,曾经是这些董事长们的梦想,如今,这些董事长们的梦想实现了,他们美梦成真,他们船到码头车到站,他们剩下的事情就是减持套现,将上市带给自己的财富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这些董事长们高比例质押自己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为的就是达到提前套现的目的。毕竟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家们来说,他们办企业是将此当成一种赚钱的手段,这与国外一些企业家把企业当成一种事业来做有着很大的不同。

  实际上,对于这些高比例质押股权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来说,他们并不在乎是否会爆仓。反正他们提前套现的目的已经达到。因此,如果有人愿意接手股权,接手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他们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哪怕因此承担经营不力的责任、“背黑锅”都是没问题的,这又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离职了套现更容易。董事长质押股权只是一种变相套现,而真正的减持是受到限制的。比如,大股东持股在上市之后首先需要锁定三年才能解禁,而解禁后根据《公司法》规定,每年减持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公司股票总数的25%。而一旦辞职,其所持股票的解禁与减持就不受《公司法》制约。比如,上市公司高管离任满半年之后,其所持股份解禁50%;在离任后的18个月期满,其所持股份全部解锁。由此可见,董事长离职后可以大大缩短套现的时间,这是很多公司董事长乐于离职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国资频频“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股权的背景下,在上市公司董事长频频离职的背景下,就A股市场来说,迫切需要提防董事长们“离职套现”。如何完善限售股减持制度,让上市公司董事长及高管们离职了也不能提前套现,这是股市监管者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而不要被所谓的“国进民退”的假象迷惑了。

关键词阅读:国进民退 皮海洲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