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点评的“滚雪球效应” 饿了么+口碑能否破势

  9月20日,正值美团点评(股票代码“3690”,简称“美团”)上市之际,风云君发布了《互联网风云|美团:百战归来仍少年》,从公司发展历史、运营分析、财务分析角度对公司做了一番梳理

  今天,风云君就更进一步,通过分析公司的细分业务对其运营状况进行重点介绍,与各位老铁对美团的商业模式特点和竞争壁垒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

  目前美团旗下主要有生活服务线上交易平台美团,生活信息线上探索平台大众点评,还有即时配送服务品牌美团外卖,共享单车服务品牌摩拜单车等。

  2017年,公司平台完成交易笔数超过58亿,交易金额(GMV)3570亿元。拥有全国超过2800个市县的3.1亿用户和440万活跃商家。

  

  公司诸多的产品和服务都有一个共同点:大众、刚需、高频。

  像风云君这样的小分析师,每天在办公室码字但却要面对难吃程度令人发指的楼下食堂,唯一的答案就是点外卖。

  现在,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已经能够做到提前1小时条件反射般去美团点外卖了。这稍不留意就成了长期复购用户,保留其他外卖App也仅仅是为了偶尔薅一把羊毛。

  你说说,美团几乎没花啥获客成本就拿到了像我这样一枚英俊的用户,啧啧……

  美团的主营业务分为三部分:餐饮外卖,到店、酒店与旅游,新业务及其他。

  一、餐饮外卖一骑绝尘

  先来认识美团的使命: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明明是吃住行游购娱一体,为啥偏偏只把吃拎出来说呢?这是因为外卖业务是公司的中流砥柱。

  在互联网行业,很多人错误地喊着“以轻为美、以轻为荣”,将轻资产视为唯一正确的战略出路。实际上,还有一种无往不胜的战略叫做“结硬寨、打呆仗”,专注于做重。

  这并不是说投资都要化作设备、设施和厂房,它也可以是其他形式。比如在美团,那就是由骑手构成的即时配送网络。

  骑手是餐饮外卖最大的销售成本。

  以美团为例,2017年、2018年前四个月,骑手成本分别占餐饮外卖销售成本的95%、93%,占当期分部销售收入的87.1%、84.4%。

  事实上,再结合2015年、2016年骑手占分部收入的158.4%、96.9%,可以看出这块支出刚性明显(主要是人力成本)。

  只有提升配送效率、增强买卖两方面的网络规模,促成更科学高效的匹配,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收入(分母),继而才可能降低成本占比,最终挤出可观的利润率。

  美团2015-2017年第四季度的日均活跃配送骑手数为1.4万人、17.2万人、53.1万人。CAGR达到516%。但是同期占餐饮外卖分部收入的比重却逐步降低,主要就是因为收入的CAGR达到996%!

  这说明对即时配送网络的持续投入会产生显著的规模效应。

  这种规模效应体现在一旦“庞大客户群——强大即时配送网络——优质商家”三者构成一个势能满满的滚动着的雪球,那后续并不需要大规模边际投入,就能网罗到更多资源,依靠每天产生和收集到的商户和用户数据为下一步商业探索提供更多空间,放大GMV和收入,从而进一步提升这一系统的规模和稳定性。

  想要通过外部竞争去打破这种“势”会变得异常困难。

  那么美团是如何提升即时配送效率的呢?

  当然还得靠技术:一是高度可扩展且能够快速迭代的以服务为中心的基础设施(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二是人工智能及深度学习。

  比如,公司能通过实时智能调度系统在日常高峰时段每小时执行29亿次的路径规划算法。

  如此先进的订单调度系统相信国内也仅有极少数公司掌握,与我们看得见的即时配送骑手团队一起构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

  美团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即时配送网络。

  2018年前四个月,公司的日均活跃配送骑手53.9万人。

  2017年全年,美团通过自有配送网络完成约29亿单配送,占平台全年即时配送交易的70%,平均每单配送时间约为30分钟。

  9月5日,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机构DCCI发布了《中国网民网络外卖服务使用状况调查报告(2018年暑期)》,报告数据显示,目前美团外卖在网络外卖服务市场的占有率大约63.3%。

  结合艾瑞数据及第三方互联网大数据监测机构Trustdata报告的交叉验证,美团外卖市场份额占比约6成无虞,一骑绝尘。另一阿里巴巴旗下外卖品牌饿了么大约占3成。

  

  来源:DCCI互联网数据研究中心)

  公司表示,该分部战略重点是业务扩展、提升市场份额和变现率。

  在风云君看来,鉴于公司已经拿下近6成餐饮外卖市场份额,下一步要抢占剩余份额就更多只能从存量市场去切蛋糕,并非易事。

  同样,仅靠流量和资本投入就想要叫板美团也会是极其困难的。另外,在变现率方面,2018年前四个月12.9%的变现率较去年相对稳定,但这更像是短期内的均势,远远谈不上天花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以及2018年前四个月,餐饮外卖分部的毛利率仅有8.1%、9.3%。

  显然,这样贫瘠的土地上,除非精耕细作,否则很难长出庄稼。单是这一点就足够吓退潜在竞争者。

  美团连同饿了么(已并购百度外卖),成功将这一市场耕耘成双寡头的自留地,很难再有第三家公司介入,因为无论从融资端(搭建网络很烧钱)还是投资端(低利润率)去考虑,这门生意对后来者都非常不友善。

  风云君想起了之前研究过的美股亚马逊。亚马逊一开始就是在低毛利(低于25%)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于是,在它的眼里,几乎自己业务以外的所有生意都是“暴利”,辅以强大的执行力,所到之处几乎无往不胜。人们称之为“亚马逊效应”。

  有趣的是,美团的企业文化也和亚马逊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强大的执行力著称。

  风云君好奇的是,在中国是否会诞生“美团效应”呢?我们可以多些时间来验证。

  

  总结来看,软硬件结合的即时配送体系,深入买卖双方后院儿的信息获取能力,低毛利率,高复购率、强用户粘性,构成了美团外卖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二、到店、酒店与旅游协同发展

  该业务变现途径主要包括两类:商家为从美团平台上售出的代金券、优惠券、订票及预订票按约定比例支付的佣金;提供给商家的在线营销服务。

  目前,该分部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是公司盈利的最主要来源。以2017年为例,虽然收入只有餐饮外卖行业的一半,但是毛利却高得惊人,是餐饮外卖的近6倍。

  2017年,到店与旅游业务全年收入81亿元,过去三年CAGR达到64%,毛利72亿元,毛利率88.7%;酒店预订业务收入27亿元,过去三年CAGR达到88%,毛利24亿元,毛利率86.9%;而同期的餐饮外卖业务收入高达210亿元,毛利却仅为17亿元,毛利率8.1%。

  不妨来梳理一下运营数据。从交易笔数来看,近三年,该分部业务的增长非常有限,CAGR仅为4%,和公司的餐饮外卖业务153%的高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同样,该分部交易金额CAGR仅为11%,推算单笔交易金额增速仅为7%。如果再细分来看,到店和旅游业务三年间CAGR仅为3%,而酒店预订业务CAGR则高达65%,虽然基数相对较小。

  

  那么为什么能够实现分部收入的高速增长呢?这个时候,重点就要看变现率,即收入占交易金额的比重。

  以到店和旅游业务为例,2016年到2017年,虽然交易金额从1366亿元降为1216亿元,降了11%,但是由于同期变现率从4.1%增长到6.7%,两方面综合下来,公司收入不降反升,实现增长近25亿元。所以,在交易金额基数较高的前提下,千万不要小看变现率这区区2.6个百分点。

  到店、酒店和旅游业务的战略重点是优化向商家提供的服务及提高变现率。

  公司预计变现率将继续提高的理由有二:

  一、在线营销服务的收入贡献将会继续增加;

  二、公司将涉足更多单笔交易额较高及商家获客成本较高的的服务品类。在收入提高的同时,公司将利用餐饮外卖分部的交叉销售来降低获客成本、增强消费者黏性。

  简单来说,这块业务目前是公司的盈利支点和现金奶牛,但是到店和旅游业务成长性欠佳,而酒店预订业务仍在双位数高速增长。

  三、延伸中的新业务

  美团的新业务主要包括生鲜超市及其他非餐饮外卖业务、交通票务、试点网约车等,公司2018年4月并购的摩拜单车业务也被归于此类。

  这块业务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公司也相对审视。

  到底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增长性和盈利性如何?是否和目前的即时配送网络具备协同效应?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当下难以给出确定性的答案。

  2017年,这一分部收入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向商家提供服务的收入9亿元,业务主要包括云端ERP服务、聚合支付系统以及供应链及金融解决方案;

  二、向消费者提供的其他服务11亿元,业务包括生鲜超市及其他非餐饮外卖业务。过去三年间,分部收入增长显著,CAGR达到440%。

  

  以面向商家的服务来说,美团已经从最初的物流配送深入到信息流及现金流的协同管理,涵盖了运营、供应链、营销、IT、金融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面对4万亿的餐饮市场(国家统计局2017年数据)及大量尚未开发的非餐饮类商户,美团有机会成为他们最亲密的战友,最了解他们的合作伙伴。这样的业务延伸背后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

  可以看出,虽然初看新业务布局有些零乱,但是和美团为更多消费者提供服务并为更多商家提供解决方案的初衷完全一致,并不难理解。

  梳理完公司三大板块业务,不知道各位老铁内心怎么想?

  在风云君看来,美团始终以服务大众消费者和百万商家为业务落脚点,衍生出本地即时配送网络这一难以逾越的核心竞争力,其商业前景是难以估量的。

  目前,公司的服务已经成功打通买卖双方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以及现金流,下一步或许还会进一步在人流方面有所突破。

  届时,这样的一个商业巨无霸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服务行业商业环境,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上市才一月有余,国际顶尖投行摩根大通已出具看好美团点评的报告,首予美团点评增持评级,目标价在90港元,说明资本市场看好美团点评。

  在商业模式形成的坚固壁垒下,期待未来美团点评的协同效应将产生更多效益,实现自身在资本市场的价值。

关键词阅读:美团点评 饿了么 口碑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