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俊杰:负债越来越多 百姓为何存不下钱?

  近期,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8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而此前39年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从未跌破过9%。与存款增速的整体下滑相比,居民存款增速下滑更为严重,从2008年到2018年,短短10年间,城乡居民存款增速从18%下滑到了7%左右。很明显,现在老百姓已经越来越存不下钱了。

  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导致的居民储蓄意愿逐渐降低,首先,社会发展了,经济诱惑多了,大家以前储蓄多是没得选择,现在选择多了,自然消费增加,这本身就是经济大趋势。每个发达国家都是经历这样的阶段,从高储蓄到低储蓄的过度。

  其次,我们主动的政策引导所致,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主张扩大内需,提高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增强企业活力,让中国从一个外需推动的经济体,变成内需拉动,所以这说明我们的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三,房地产的快速上涨把大家变穷了,居民杠杆率官方统计数字,已经上升到了50%以上,而如果用居民负债比上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也就是说这几年居民杠杆率已经到达了极限,你想想,你管银行借的钱已经比你拿到手的钱还要多了,这以后谁还敢借钱给你?所以购房者很多都已经变得没有储蓄。有很多早年买房子的,他们在房子上占到了便宜,于是就不断在这上面加码,只要他换房,就相当于重新加了一回杠杆,重新捆绑了一遍负债。

  

  第四,社会福利增加,虽然我们的福利还不能和欧美发达国家比较,但这几年确实是在增加的,医疗也好,养老也罢,尤其是城市居民,已经感受到了一定的安全感,所以也就更敢于消费了。福利越高储蓄越低,这也是经济规律。比如美国,他们的储蓄率低于3%,有大概一半美国人,储蓄不超过1000美元,有7%的美国人,相当于900万家庭,处于裸奔状态,没有任何存款。

  

  第五,国人观念转变与金融创新。这几年信用卡和网络借贷盛行,让很多年轻人形成了一个新的消费观念认为信用卡的额度,就是自己的备用金,我把储蓄都花光也无所谓,至少下月还有信用卡可以透支,这相当于就把底线往后延长了一大步,花着花着,年轻人的储蓄就都花光了,原来的月光族是到月底才把钱花光,现在的月光族,月初还掉信用卡基本就月光了。

  那么在知识星球,齐俊杰的粉丝群里很多朋友都在问老齐,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事情分两个方面看,对于国家经济来说,喜忧参半,消费越来越多肯定是好事,说明我们的内需在增加,内升经济增长动力在逐步的建立,但也应该看到负债率已经极高,未来的继续加杠杆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经济潜力受到质疑,现在很多人怀疑,这十年的增长,先是企业加杠杆,然后国家加杠杆,最后居民加杠杆,经济增长是加杠杆加出来的,所以对于持续性现在心里没底。最近几年我们喊出了去杠杆,主动踩刹车,一下经济的困难就来了。但老实说,这三年去杠杆的效果十分一般,企业负债没下去,居民负债到上来。未来该怎么弄,大家心里都没底。

  如果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说,储蓄率下降,肯定是坏事,储蓄对个人来说肯定是个好习惯,而透支消费,提前消费,这会让你损失大量的财富,无论是信用卡,还是购房贷款,购车贷款,这都会增加你的生活负担,好像是生活更好了,但财务压力肯定更大了。储蓄意愿降低,也降低了未来的安全感,所有取得成功和最终财务独立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延迟享乐,通过储蓄积累财富,然后通过复利产生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这才是投资的基础,如果没有储蓄了,投资的链条也就不成立了。那么未来你要获得收入,就只有拼体力和智力这一条路,但问题是体力会逐渐衰减,智力也总有更新换代,大部分陷入中年危机的人,其实都是财务危机。过多的消费,过重的负债,只要工作和收入稍有变动,一下生活就陷入窘迫。

  所以,知识星球老齐的读书圈里,我们讲过很多的投资书,都是从理财讲起,而理财必须先从储蓄讲起,过度消费,透支未来,将让你无法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最终必将形成灾难性的后果。那么要有多少储蓄才安全呢?最低要求是,先算出你们家的最低月度生活标准,然后保留6个月的支出,这是安全的底线,而相对保险一点的是你得留出30个月的生活费,完全安全的标准是250-300个月的生活费,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了,简单来说,如果你家每月消费1万,那么有6万储蓄是最低要求,30万保险方案,300万是安全方案。储蓄的钱也并不是傻放在那,那样会被通胀吃掉,可以做一些简单安全的资产配置方案,跑赢通胀获取可观的收益并不是难事,如果有兴趣可以来知识星球找老齐的读书圈,我们之前讲的钱七步创造终身收入,以及财务自由之路,就为大家提供了很好地稳健投资的思路。老齐经常说的一点,投资没风险,没文化才有风险。无论股票债券商品都是以长期上涨的,在长期上涨的市场中你还赚不到钱,那肯定是你自己出了问题。

关键词阅读:负债 储蓄 齐俊杰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